2018年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共63套华东师大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秋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共63套华东师大版)》 共有 63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专题训练(四) 等腰三角形性质 与判定的三种思想方法 ► 类型一 分类讨论与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 5 和 6,则其周长为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 4 和 9,则其周长为________. 3.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 70°,则其顶角的度数为________. 4.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100°,则其底角的度数为________. 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 45°,则其顶角的度数为________. 图 4-ZT-1 6.如图 4-ZT-1 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 A,B 是两个格 点,如果 C 也是图中的格点,且使得△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点 C 的个数是(  ) A.6 B.7 C.8 D.9 ► 类型二 方程思想 7.如图 4-ZT-2,点 K,B,C 分别在 GH,GA,KA 上,且 AB=AC,BG=BH,KA=KG, 求∠A 的度数.2 图 4-ZT-2 8.如图 4-ZT-3,点 D 在 AC 上,点 E 在 AB 上,且 AB=AC,BC=BD,AD=DE=BE.求∠A 的度数. 图 4-ZT-3 9.如图 4-ZT-4,AB=AC,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AC 于点 D,AD=BC. (1)求∠B 的度数; (2)若点 E 在 BC 的延长线上,且 CE=CD,连结 AE,求∠CAE 的度数. 图 4-ZT-4 ► 类型三 转化思想 一、运用“三线合一”进行转化 10.如图 4-ZT-5,△ABC 中,AB=AC,D 是 BC 的中点,E,F 分别是 AB,AC 上的点, 且 AE=AF.求证:DE=DF. 图 4-ZT-53 11.如图 4-ZT-6,△ABC 中,AB=AC,D 是 BC 的中点,过点 A 的直线 EF∥BC,且 AE =AF.连结 DE,DF. 求证:DE=DF. 图 4-ZT-6 12.如图 4-ZT-7,△ABC 中,AB=AC,点 D,E,F 分别在 BC,AB,AC 上,且 BD= CF,BE=CD,G 是 EF 的中点,求证:DG⊥EF. 图 4-ZT-7 二、用截长补短法构造等腰三角形进行转化 13.如图 4-ZT-8,△ABC 中,∠BAC=120°,AD⊥BC 于点 D,且 AB+BD=DC,求∠C 的度数. 图 4-ZT-8 14.如图 4-ZT-9,△ABC 中,∠C=2∠A,BD 平分∠ABC 交 AC 于点 D,求证:AB=CD +BC.4 图 4-ZT-9 15.已知△ABC 中,AC=BC,AD 平分∠BAC,交 BC 于点 D,E 为 AB 上一点,且∠EDB= ∠B,现有下列两个结论:①AB=AD+CD;②AB=AC+CD. (1)如图 4-ZT-10①,若∠C=90°,则结论________成立;(不证明) (2)如图②,若∠C=100°,则结论________成立,请证明. 图 4-ZT-105 详解详析 1.16 或 17 2.22 3.40°或 70° 4.40° 5.[答案] 45°或 135° [解析] 腰上的高分在三角形内和三角形外两种情况. 6.[解析] A 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A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边时,符合条件的点 C 有 2 个;②A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 一腰时,符合条件的点 C 有 4 个. 7.解:设∠A=x. ∵KA=KG,BG=BH,∴∠G=∠H=∠A=x, ∴∠ABC=∠HKC=2x. ∵AB=AC,∴∠ABC=∠ACB. 又∠ACB=∠KCH, ∴∠KCH=2x. ∵∠H+∠HKC+∠KCH=180°, ∴5x=180°,∴x=36°. 即∠A=36°. 8.解:∵AB=AC,BC=BD,AD=DE=BE, ∴∠ABC=∠C=∠CDB,∠EBD=∠EDB,∠A=∠AED.6 设∠EBD=∠EDB=x, 则∠A=∠AED=2x, ∴∠ABC=∠C=∠CDB=3x, ∴∠DBC=∠ABC-∠EBD=2x. ∵∠CDB+∠DBC+∠C=180°, ∴3x+2x+3x=180°,∴x=22.5°, ∴∠A=45°. 9.解:(1)连结 BD,设∠BAC=x. 由题意知 AD=BD. 又∵AD=BC,∴AD=BD=BC, ∴∠BAC=∠ABD=x,∠BDC=∠BCD=2x. ∵AB=AC,∴∠BCD=∠ABC=2x. ∴∠DBC=∠ABC-∠ABD=x. ∵∠DBC+∠BCD+∠BDC=180°, ∴5x=180°,∴x=36°, ∴∠BAC=36°,∠ABC=72°. (2)连结 DE.由(1)可得∠ACB=72°. ∵CE=CD, ∴∠CED=∠CDE=36°=∠DBC, ∴BD=DE=AD, ∴∠CAE= 1 2∠CDE=18°. 10.证明:连结 AD.∵AB=AC,D 是 BC 的中点, ∴AD 平分∠BAC, ∴∠EAD=∠FAD.7 又∵AE=AF,AD=AD, ∴△AED≌△AFD, ∴DE=DF. 11.证明:连结 AD,易得 AD⊥BC. ∵EF∥BC, ∴AD⊥EF. 又∵AE=AF, ∴AD 是 EF 的垂直平分线, ∴DE=DF. 12.证明:连结 DE,DF. ∵AB=AC, ∴∠B=∠C. 又∵BD=CF,BE=CD, ∴△BED≌△CDF, ∴ED=DF. ∵G 是 EF 的中点, ∴EG=FG, ∴DG⊥EF. 13.解:方法一(截长法):在 CD 上取点 E,使 DE=BD,连结 AE,易得 CE=AB=AE, ∴∠CAE=∠C, ∴∠B=∠AED=∠C+∠CAE=2∠C. ∵∠BAC=∠BAD+∠DAE+∠CAE=2(90°-∠AED)+∠CAE=2(90°-2∠C)+∠C= 120°, ∴∠C=20°. 方法二(补短法):延长 DB 至点 F,使 BF=AB,则∠F=∠FAB,AB+BD=DF=DC.8 又∵AD⊥BC,∴AF=AC, ∴∠C=∠F=∠FAB. 又∵∠F+∠C+∠FAB+∠BAC=180°, ∴∠C=20°. 14.证明:方法一(截长法):在 AB 上截取 BE=BC. ∵BD 平分∠ABC, ∴∠EBD=∠CBD. 又∵BD=BD,BE=BC, ∴△BED≌△BCD, ∴ED=CD,∠BED=∠C. ∵∠C=2∠A,∠BED=∠A+∠ADE, ∴∠A=∠ADE, ∴AE=ED=CD, ∴AB=AE+BE=CD+BC. 方法二(补短法):延长 BC 至点 F,使 CF=CD,连结 DF,同方法一可证△BDA≌△BDF. 又∵DC=CF,则 AB=BF=CD+BC. 15.解:(1)② (2)① 证明:方法一(截长法):∵AC=BC,∠C=100°, ∴∠BAC=∠B=40°. ∵∠EDB=∠B, ∴DE=BE,∠DEA=2∠B=80°. ∵AD 平分∠BAC, ∴∠CAD=∠BAD=20°, ∴∠ADE=180°-20°-80°=80°=∠DEA,9 ∴AD=AE. 在 AB 上截取 AM=AC,连结 MD. 易得△CAD≌△MAD. ∴CD=MD,∠DMA=∠C=100°, ∴∠DME=∠DEM=80°, ∴DM=DE,∴CD=BE, ∴AB=AE+BE=AD+CD. 方法二(作垂线):同方法一可得 AD=AE,BE=ED. 过点 D 作 DF⊥AB 于点 F,DG⊥AC,交 AC 的延长线于点 G, 则∠DGC=∠DFE=90°. 又∵AD=AD,∠CAD=∠BAD=20°, ∴△DAG≌△DAF, ∴DG=DF. 又∵易得∠DCG=∠DEF=80°,∠DGC=∠DFE, ∴△DCG≌△DEF, ∴CD=ED=BE, ∴AB=AE+BE=AD+CD.10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