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册考点训练(湘教版共41套广西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册考点训练(湘教版共41套广西版)》 共有 4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规范练38 中国地理概况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武夷山脉是我国(  )‎ ‎                   ‎ A.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 B.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C.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D.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的分界线 ‎2.图示区域(  )‎ A.山脉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B.山地与小兴安岭相比,生物种类更丰富 C.河流流量大且稳定,含沙量小 D.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武夷山为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的分界线。第2题,武夷山脉两侧地形、气候差别不大,A项错;武夷山纬度比小兴安岭低,海拔较高,因此气候垂直地域分异更明显,生物种类要多于小兴安岭,B项正确;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C项错;图示地区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D项错。‎ 下图为我国某种自然资源(阴影区)分布图。读图,完成第3~4题。‎ 9‎ ‎3.该资源集中分布区的东部边界最接近于(  )‎ A.1月‎0 ℃‎等温线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D.黑河—腾冲线 ‎4.该资源分布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石漠化 答案3.B 4.C 解析该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藏、新疆、甘肃的山区,由此可判断为草场资源。第3题,该资源集中分布区的东部边界最接近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第4题,草场资源如果过垦、超牧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下图是中国夏季避暑型气候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我国避暑型气候区主要分布在(  )‎ A.水域广阔地区 B.中温带和高海拔地区 C.经济发达地区 D.森林茂密地区 ‎6.下表为我国各类避暑型气候区夏季主要气象指标的对比,其中表示西南高原型和环渤海低山丘陵型的分别是(  )‎ 9‎ 避暑型 气候区 气温/℃‎ 湿度/%‎ ‎①‎ ‎24.3‎ ‎47.7‎ ‎5.0‎ ‎1 114.7‎ ‎②‎ ‎22.7‎ ‎68. 2‎ ‎9.8‎ ‎927.2‎ ‎③‎ ‎26.0‎ ‎49.7‎ ‎5.4‎ ‎929.2‎ 西北山地 高原型 ‎26.5‎ ‎34.2‎ ‎6.1‎ ‎971.4‎ ‎④‎ ‎26.6‎ ‎70.4‎ ‎6.4‎ ‎862.7‎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从图中看出,我国避暑型气候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地、西南青藏地区和云贵高原以及中温带的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第6题,表格中①为西南高原型,②为中东部山岳型,③为东北山地平原型,④为环渤海低山丘陵型。‎ ‎(2018四川成都摸底)作物需水量中的一部分可由降雨供给,降雨供给不足的部分需由灌溉补充。作物生长过程中需依靠灌溉补充的水量即作物的净灌溉需水量。下图示意我国冬小麦作物多年平均需水量等值线,据此完成第7~8题。‎ ‎7.丙地冬小麦多年平均需水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9‎ A.太阳辐射强,作物生育期长 B.降水变率大,水分蒸发旺盛 C.地形较陡峻,水土流失严重 D.日照时间长,气温年较差大 ‎8.甲、乙、丙、丁四地中,冬小麦净灌溉需水量较少的地方是(  )‎ A.甲地、乙地 B.乙地、丙地 C.丙地、丁地 D.甲地、丁地 答案7.A 8.C 解析第7题,丙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南部地区,该地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水分蒸发快,而且由于该地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灌溉期较长,因此导致该地农作物的需水总量大,A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农作物的需水总量包括降水部分和灌溉部分,因此降水的季节变化会影响灌溉水量,而不会影响总需水量,B项错误;地形较陡峻,水土流失严重对需水量影响不大,C项错误;该地为青藏高原,日照时间长,但气温年较差较小,D项错误。故选A项。第8题,甲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农作物主要靠灌溉用水,故净灌溉需水量大;乙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总降水量较小,尤其是在小麦返青生长的春、夏季节降水较少,灌溉用水较多;丙地位于我国的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该地降水较多,可以基本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故需要的净灌溉水量较少;丁地位于我国的淮河流域,降水较多,雨季较长,需要净灌溉水量较少。故丙地和丁地的净灌溉需水量最少,故选C项。‎ ‎(2018四川绵阳二诊)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和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图。据此完成第9~10题。‎ ‎9.古代,设置玉门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9‎ A.军事和政治 B.文化和宗教 C.农垦和移民 D.经贸和旅游 ‎10.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图示地区将建成(  )‎ A.国际性商品谷物基地 B.国家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C.国家新能源开发基地 D.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地 答案9.A 10.C 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据此可以分析出设置玉门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军事和政治,A项正确。第10题,西北地区降水少,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不适合谷物的大面积种植,A项错误;该地区并不属于边境,B项错误;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甘肃省西部,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属于西部经济地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该地风能资源丰富,可建成国家新能源开发基地,C项正确;该地人口密度小,不适合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D项错误。‎ 下图示意我国六省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四种农作物秸秆占本省区秸秆总量的比重。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④依次表示的是(  )‎ A.水稻、棉花、小麦、油菜 B.棉花、油菜、水稻、小麦 C.油菜、小麦、棉花、水稻 D.小麦、水稻、油菜、棉花 ‎12.下列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符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是(  )‎ A.秸秆——燃烧——能源 B.秸秆——沼气池——能源和肥料 9‎ C.秸秆——原料——造纸 D.秸秆——原料——手工编织产品 答案11.C 12.B 解析第11题,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故④为水稻;河北省以小麦为主,故②为小麦;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区,故③为棉花;油菜主产区是长江流域,故①为油菜。第12题,秸秆作为燃料燃烧,热能利用率较低,且产生大气污染,A项错;以秸秆为原料造纸,可能产生水污染,C项错;以秸秆为原料发展手工编织产品,是秸秆利用的有效方式,而且不会产生污染,但是废弃物没有促进农业生产的再发展,D项错;利用秸秆发展沼气,沼气池提供能源,而且沼液、沼渣可以作为肥料用来肥田,符合生态农业模式,B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特点是(  )‎ A.点、线、面开放格局同步发展 B.沿边省区的行政中心与沿海城市同步发展 C.东、中、西部地区同步发展 D.内陆省区的行政中心与边境城市同步发展 ‎14.我国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多是港口城市,其主要原因是(  )‎ A.港口城市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基础设施好 B.港口城市对外交通便利,与国际市场联系方便 9‎ C.港口城市多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D.港口城市地势平坦,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13.D 14.B 解析第13题,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先进行试点,然后线、面铺开,不是同步发展的,A项错。沿边省区的行政中心比沿海城市发展滞后,B项错。东部地区开放较早,C项错。内陆省区的行政中心与边境城市同步发展,D项对。第14题,我国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多是港口城市,主要是因为港口城市对外交通便利,与国际市场联系方便,故选B项。‎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双峰林场又名“中国第一雪乡”,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牡丹江市张广才岭中段,平均海拔1 ‎200米以上,年积雪期长达7个月,积雪最厚处约‎2米,为我国降雪量最大的地区。‎ 中国雪乡的房屋全为纯木结构,主要是用木头和手斧刻出来的,有“楞”(“棱”衍生的俗字)有角,非常规范整齐,所以人们就叫它“木刻楞房”。修建“木刻楞房”时,在地上和墙壁缝隙中填塞苔藓,房屋前面修一间像走廊一样的房屋,起到防风的作用。下图为我国东北局部地区1月份和7月份等温线图和“木刻楞房”景观图。‎ ‎(1)简述图示区域7月份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说明中国雪乡降雪量大且时间长的原因。‎ ‎(3)分析中国雪乡采用“木刻楞房”建筑的自然原因。‎ 9‎ 答案(1)规律:等温线分布稀疏,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局部地区发生弯曲。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气温普遍较高,所以分布稀疏;越往北,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越少,所以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受到平原和山地地形影响,等温线在局部地区发生弯曲。‎ ‎(2)纬度高,气温低;位于山脉中,海拔高,气温低;位于山脉东侧迎风坡,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带来降雪;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冷空气影响大。‎ ‎(3)冬季寒冷而漫长,“木刻楞房”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处于张广才岭中段,木材丰富。‎ 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7月份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要从总体分布规律、等温线密度及局部变化情况分析。第(2)题,中国雪乡降雪量大且时间长的原因主要从气温及地形角度分析。第(3)题,中国雪乡采用“木刻楞房”建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该地整体自然环境特征角度考虑。该地纬度高,且位于山地之间,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修建“木刻楞房”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从材料来源看,位于山脉中,为我国著名的林场,木材丰富,可以就地取材。‎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复种指数是衡量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复种指数的计算方法为全年播种农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复种指数大,耕地利用率高;反之,耕地利用率低。‎ ‎2002—2012年中国各省份耕地复种指数增长率 ‎(1)指出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特点。‎ ‎(2)试分析东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3)通过增加现有耕地的复种指数来提高粮食产量,其效益比开垦荒地好。试分析原因。‎ 答案(1)①耕地复种指数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时间变化);②复种指数增长地区不均衡,增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最慢的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呈下降趋势(空间变化)。‎ 9‎ ‎(2)①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小;②非粮产业及二、三产业的发展迅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城镇化和工业化占用耕地;④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⑤受地形制约,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3)①增加复种指数能充分利用水、热、肥条件;②农田基本建设不必从头开始,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③可垦荒地多分布在边远地区,远离市场;④荒地的开发可能会带来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耕地复种指数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地区增长不均衡。第(2)题,一方面,人口密度大和复杂的地形限制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影响复种指数;另一方面,建筑等用地占用耕地,部分农民转向二、三产业,使耕地的荒废等原因导致耕种面积减少,最终导致复种指数降低。第(3)题,可以增加复种指数的地区水热条件普遍较好,增加复种指数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投资小,效果显著;同时,我国的荒地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较差的边远地区,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低,且会引发生态问题。‎ 9‎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