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规范练29 湿地与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2018河南豫南九校联考)世界森林的减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下图为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森林面积的净变化。据此完成第1~3题。
1.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呈增大趋势,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素质高
B.虽然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速度正在不断下降,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C. 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各大洲森林面积减小速度均有所下降
D.森林面积减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
3.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导致的结果是(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
答案1.A 2.B 3.B
解析
8
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森林减少最多的地区是非洲和南美洲,这两个大洲的森林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世界森林面积减小速度有下降趋势,但是减小的面积仍然很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第3题,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淹没。
(2018广东佛山联考)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下图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据此完成第4~6题。
4.关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多分布在欧洲 ②多为高大挺拔乔木 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6.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 ②雨林与沙漠都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4.C 5.A 6.A
解析第4题,欧洲主要位于温带和亚寒带,缺乏红树林海岸,①错误;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多为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因此③④正确,②
8
错误。故选C项。第5题,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故选A项。第6题,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反映了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其脆弱性主要因为雨林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成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的土壤一般很贫瘠。由此可见,“长着森林的沙漠”并非真正的荒漠化,只是反映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①②正确,选A项。
(2018四川泸州联考)由于长期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干扰,巴西热带雨林面积迅速减小,生态效应不断减弱。下图示意巴西雨林区在1980—2005年6个不同地区的森林面积比和转移面积比(注:森林面积比为区域森林面积与该区域总面积的比值;转移面积比为发生转移的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据此完成第7~8题。
7.据图可知,区域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小的是( )
A.A区域 B.D区域
C.C区域 D.F区域
8.雨林用地大面积转移最可能使当地( )
A.地面光照增多 B.风力作用强劲
C.生物种群类型增加 D.土壤盐碱化严重
答案7.C 8.A
解析
8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区域森林面积比较小,但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面积比最大,说明森林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积大,区域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小。第8题,雨林用地大面积转移导致雨林面积减少,地表裸露,地面获得的光照增多,A项正确;该地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风力作用弱,B项错;森林面积减少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项错;该地降水多,土壤中的盐类物质淋溶作用强,不易出现盐碱化,D项错。
下图为2016年洞庭湖水体各月面积与1998年对比统计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洞庭湖水体面积夏季较大,主要原因是该季节( )
A.湖泊范围的降水多 B.冰雪融水补给量大
C.河流补给的水量大 D.地下水资源汇入多
10.与1998年比,2016年1—6月洞庭湖水体面积总体变化及最可能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变小 围湖造田 B.变小 泥沙淤积
C.变大 退田还湖 D.变大 全球变暖
答案9.C 10.C
解析第9题,洞庭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注入洞庭湖的河流水量增大,洞庭湖水体面积增大。第10题,读图可以得出,与1998年相比,2016年1—6月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大,主要是因为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增强,采取了退田还湖等措施。
(2018陕西西安模拟)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下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冲积扇边缘“千泉”的直接补给水源是( )
8
A.高山冰雪融水 B.玛纳斯河水
C.大气降水 D.地下水
12.湿地水库群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体现在( )
A.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旱涝灾害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温差变小,湿度增大,降水增多
D.减轻土地荒漠化
答案11.D 12.C
解析第11题,该地主要的水源来自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在出山口沿冲积扇向下流的同时,大量渗入地下;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在地势较低处,就容易出露而成众多泉水,所以该地“千泉”的直接补给水源是地下水。第12题,湿地水库群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绿洲小气候得以改善,温差变小,湿度增大,降水增多等方面,A、B、D三项都是湿地的价值,但不属于对气候的影响。
位于台湾省西北部临海的桃园地区素有“千塘之乡”的美称。18世纪广东客家人迁居桃园垦荒,始修埤塘系统(如下图),1963年埤塘逾8 800口。近几十年来,桃园人口激增,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目前仅存约2 800口。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是( )
A.养殖与旅游 B.滞洪与养殖
C.灌溉与滞洪 D.灌溉与旅游
14.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8
A.水稻总产量的提高
B.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
C.水产养殖业的衰落
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
答案13.C 14.D
解析第13题,根据材料可知,修建埤塘开始于客家人垦荒时期,垦荒是发展种植业,主要目的是灌溉与滞洪,C项对。养殖、旅游与垦荒无关,不是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现象,是随着人口激增出现的,所以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占用湿地,D项对。水稻总产量的提高与埤塘减少无关,A项错。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可能使埤塘数量增加,B项错。水产养殖业的衰落可能是埤塘减少的结果,不是原因,C项错。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上图为世界某国及其周边示意图。该国森林资源丰富,有“木材之国”之称,林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世界主要的木材出口国之一。近年来,该国做出了限制原木出口量不得超出原木产量15%的决定。
(1)说明该国沼泽广布的原因。
(2)从气候方面分析该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
(3)指出该国森林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试分析该国限制原木出口量的理由。
答案(1)地处盆地,排水不畅;地表植被丰富,涵养水源作用强;降水多,地表水系发达。
(2)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高温多雨的气候使雨林植被生长旺盛。
8
(3)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加重,洪涝灾害增加;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加重。
(4)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工木材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经纬度和河流可以判断该地为刚果盆地。该地地处盆地,排水不畅;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地表植被丰富,涵养水源作用强;全年降水丰沛,地表水系发达。第(2)题,该国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高温多雨的气候使雨林植被生长旺盛。第(3)题,森林资源开发使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加重,洪涝灾害增加;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加重;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光合作用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第(4)题,从经济角度来讲,限制原木出口,延长木材加工的生产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从保护环境角度来说,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16.(2018山东日照摸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白洋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湖淀水区是古白洋淀仅存的一部分(上图所示),该湖经历了地质时期万年以来的演变而形成。由于众多河流入淀之势,犹如“汪洋浩渺,势连天际”,故称白洋淀。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唯一常年积水的一个浅水型淡水湖泊,是华北平原最大、最典型的淡水湖泊湿地,被誉为“华北明珠”。现在看来,白洋淀湿地系统的环境演变,不仅涉及淀区本身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而且与上游的水资源开发、植被覆盖以及水土流失情况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推测白洋淀由古湖淀范围缩小到现代湖淀范围的自然演变原因。
(2)简述白洋淀湿地对维持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发挥的主要作用。
8
(3)现如今,为促进白洋淀流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任选其一,提出“针对该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
答案(1)气候向暖干转变,区域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补给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前洪积扇范围扩大,地势有所增高及入淀河流携带物质增多(湖泊面积缩小)。
(2)抵御水旱,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改善气候(温湿状况)及美化环境;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与保持生物多样性。
(3)生态:合理规划流域用水,确保生态用水量;严格管理入淀水质,防止湖水水污染;开展湖泊治理,提高湖泊水质(枯水期进行生态补水,加强上游区域的育林护林)等。经济: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技术,种植耐旱作物,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增施有机肥),防治水污染;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工业污水治理(工业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利用数量);控制水产、旅游业规模(节约用水、加强绿色产业发展)等。社会:加强法规宣传,确保有法可依;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加强执法管理,确保违法必究(加强节水技术使用,可适度调水,提倡绿色与共享发展)等。
解析第(1)题,从气候来看,气候向暖干转变,区域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补给减少;从地形看,山前洪积扇范围扩大,地势有所增高及入淀河流携带物质增多,导致湖淀面积缩小。第(2)题,白洋淀湿地对维持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发挥的作用主要从湿地的生态效益角度考虑。主要考虑对气候、水文及生物多样性保持等方面。第(3)题,白洋淀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要分别从生态、经济、社会角度分析,任选其一回答即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