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册考点训练(湘教版共41套广西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册考点训练(湘教版共41套广西版)》 共有 4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规范练7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2018吉林沈阳调研)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关于图中四地地貌成因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向斜谷地,乙—背斜山地 B.甲—向斜谷地,乙—向斜山地 C.丙—向斜平原,丁—背斜山地 D.丙—背斜平原,丁—向斜山地 ‎2.图中有可能形成溶洞的岩层是(  )‎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甲地为向斜谷,乙地为向斜山。丁地是变质岩,断层上升形成的山地,既不是背斜也不是向斜。因此B项正确。第2题,①为变质岩,②为页岩,③为石灰岩,④为砂岩,溶洞可形成在多水的石灰岩中,因此C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7‎ C. 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4.图中区域(  )‎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3.D 4.D 解析第3题,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⑤主要是岩浆喷发形成山地,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所以D项正确。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b处为喷出岩,而花岗岩为侵入岩;c处位于断层处,不适宜建坝蓄水;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所以D项正确。‎ ‎(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下图示意河北省秦皇岛南部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据此完成第5~6题。‎ ‎5.该地海岸沙丘形成时期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堆积作用 B.河流堆积作用 C.海水堆积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6.古地质时期形成该地区海岸沙丘地貌的主要风向可能是(  )‎ A.西北风—东南风 7‎ B.东北风—西南风 C.南风—北风 D.东风—西风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该地区主要地貌为新月形沙丘、沙脊等,这些地貌主要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故A项正确。第6题,读图可知,该地新月形沙丘主要呈西北—东南走向排列,说明古地质时期当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西南风,故B项正确。‎ ‎(2018广东惠州调研)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与乙相比,甲时期河口区(  )‎ A.径流量大 B.来沙量少 C.盐度高 D.水位低 ‎8.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向外海推移 B.高度降低 C.外坡受侵蚀 D.体积增大 答案7.A 8.C 解析第7题,径流量大、流速快的河流所携带的泥沙颗粒大,甲时期河口处为粗泥沙,而乙时期为细泥沙,说明甲时期河口径流量大,A项正确。第8题,从图中可读出,由甲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C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湿润地区的等高线图,据此完成第9~10题。‎ 7‎ ‎9.甲地流水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 A.1月 B.3月 C.7月 D.10月 ‎10.影响图中居民点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交通 答案9.C 10.A 解析第9题,我国湿润地区主要位于南方地区和东北部分地区,都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所以流水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7月。第10题,根据图中居民点分布特点和等高线的分布可知,居民点主要分布在800~‎840米的台地上,不是位于沿河地区,也不是主要铁路沿线地区,同一地区气候类型是一致的,所以地形是影响居民点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 在蒙古语里,阿尔泰山意为“金山”,历来以富金藏宝而闻名,有着丰富的黄金、铁矿、稀有金属及玉石;而这里的另一种“宝藏”——奇景迭出的花岗岩地貌,还不为很多人所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吉木乃“神石城”,一片造型奇异、规模宏大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区(如下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有关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阿尔泰山富金藏宝与该地多花岗岩有关 B.该处先后经历地壳上升—岩浆喷发—风化剥蚀 C.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遍布石臼和石穴 7‎ D.“像丰满圆润的肥羊”的石蛋,主要是化学风化形成 ‎12.该地区额尔齐斯河峡谷长约30千米,峡谷两岸绝壁对峙、石峰兀立。在绝壁上有时还会看到犹如凝固的瀑布一样的竖直沟槽,俨然有“石瀑布”奔流而下。有关“石瀑布”的主要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风力侵蚀、冰川刨蚀 B.冰川刨蚀、重力崩塌 C.流水冲刷、冰水冻融 D.化学溶蚀、风力侵蚀 答案11.A 12.C 解析第11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其成因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凝而成,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故阿尔泰山富金藏宝与该地多花岗岩有关,A项正确;该处先后经历岩浆喷发—地壳上升—风化剥蚀,故B项错误;该地花岗岩地貌发育,故C项错误;“像丰满圆润的肥羊”的石蛋,主要是物理风化作用形成,故D项错误。第12题,该地昼夜温差较大,冰水冻融作用明显,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较多,以流水冲刷为主,故C项正确。‎ 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A.海退、海进、海进 B.海进、海进、海退 C.海进、海退、海退 D.海退、海退、海进 ‎14.与③→④时期海岸线变化一致的现象有(  )‎ 7‎ A.沿海陆地被淹没 B.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C.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 D.咸潮危害减轻 答案13.D 14.A 解析第13题,根据材料中岩层形成与海水深浅的条件关系分析,图中①岩层形成时是深海环境,②岩层形成时海水变浅,说明是海退。③岩层是陆相沉积,该过程仍表示海退。④岩层是浅海环境,说明海进。所以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海退、海退、海进。第14题,③→④时期是海进,海岸线移向陆地,与海岸线变化一致的现象是沿海陆地被淹没。‎ ‎15.(2018湖南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邻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 ‎154.9米,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下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 据考证,现今的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这里自古灌溉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1)指出秦岭与渭河平原岩层的相互运动关系。‎ ‎(2)推测华山的地质构造类型,并分析其挺拔险峻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以渭河平原为例说明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答案(1)秦岭所在岩层相对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层相对下降。‎ ‎(2)断块山。华山位于秦岭北部,所在岩体相对上升,其北坡是大断崖。‎ ‎(3)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渭河平原断裂陷落形成谷地(低地);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等)将沉积物搬运来填充其中,形成肥沃的平原。‎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区有断层,该处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华山位于秦岭北坡,为断块山。第(3)题,从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7‎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什科茨扬溶洞群位于斯洛文尼亚,这里月降雨量均在110~‎160毫米。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1 ℃‎,冬季并不寒冷,平均气温为‎-0.6 ℃‎。上图是巴尔干半岛及其周边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1)读图分析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说明什科茨扬溶洞群所属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3)简述什科茨扬溶洞群的形成过程对自然地理的不利影响。‎ 答案(1)地处南欧东部,欧、亚、非三大洲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土耳其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北部有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沟通欧洲大陆,水路交通便利,因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2)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石灰岩广布;气候温暖湿润;流水作用显著。‎ ‎(3)溶洞形成过程中,导致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丰富的降水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土壤退化,植被减少。‎ 解析第(1)题,该地地处南欧东部,欧、亚、非三大洲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土耳其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北部有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沟通欧洲大陆,水路交通便利,因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第(2)题,什科茨扬溶洞群是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与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都是在石灰岩广布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第(3)题,溶洞形成过程中,由于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导致地表水资源短缺;丰富的降水加剧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破碎;降水丰富,地表崎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受侵蚀,植被减少。‎ 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