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规范练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
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读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日期等值线图,完成第1~2题。
1.假定这一推断成立,在这一“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M、R两地及北美冬小麦种植区等值线南移
B.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
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
D.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
2.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A.纬度和距海远近
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
C.地形和季风环流
D.纬度和地形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气温降低,则适宜冬小麦生长的区域整体向低纬移动,喜马拉雅山雪线下降,北美1月0 ℃等温线南移。亚洲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全球变冷则其范围缩小,即种植范围缩小。第2题,R地等值线和纬线大致平行,Q地等值线基本沿青藏高原东缘延伸,故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纬度和地形。
凋落物是联系植被与土壤两个系统的纽带,主要包括植被凋落的叶和茎等物质。图1为我国某地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图2为甲树种春季凋落景观图。据此完成第3~4题。
9
图1
图2
3.乙树种广泛分布地区所属的自然带,在我国对应的气候类型为 (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4.造成甲树种春季凋落较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风力较大 B.气温回升
C.日照充足 D.降水稀少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乙树种凋落物集中在夏半年,秋季最多,冬季为零,说明秋季树叶落光,为落叶阔叶林,我国对应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第4题,甲树种为常绿林,春季气温回升,蒸发增强,树叶水分缺乏,出现落叶现象。
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本月均温累加值=本月均温+上月均温累加值)。据此完成第5~6题。
9
5.根据甲地的气候资料可推测甲地( )
A.位于南半球 B.河流有冰期
C.年温差较大 D.不适合谷物生长
6.甲、乙两地( )
A.河流夏汛显著
B.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C.旱涝灾害多发
D.乳畜业发达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甲地降水各月较均匀,且月均温变化不大,气温年较差较小,即甲地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适合谷物的生长,C项错误,D项正确;根据甲地月均温累加值可知,1月份气温较低,该地位于北半球,A项错误;甲地1月份气温在0 ℃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B项错误。第6题,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河流径流全年较稳定;乙地7、8月气温高且降水多,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农业为种植业,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结合选项可知,B项正确。
下图为某年某地逐月逐时气温(单位:℃)变化图。据此完成第7~8题。
9
7.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是(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8.该地可能( )
A.光热充足,适宜种植棉花
B.发展绿洲农业
C.海域辽阔,珊瑚礁发育好
D.河流无结冰期
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对比不同月份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值,可知5月份的气温日较差最大。第8题,根据图中逐月逐时气温变化情况可知,该地全年气温都是大于0 ℃,故该地河流无结冰期。
读世界某地区气候资料图(月平均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2,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月平均降水量,本月平均气温累计=本月平均气温+上月平均气温累计),完成第9~10题。
9.位于该地区的城市最可能是( )
A.孟买 B.上海
C.悉尼 D.圣地亚哥
10.该地区6、7月降水距平较大是因为受到( )
A.江淮准静止锋影响
B.盛行西风影响
C.暖流影响
D.西南季风影响
9
答案9.D 10.B
解析第9题,该地1月平均气温在20 ℃以上,且1月累计气温增长快,7月累计气温增长慢,说明1月为夏季,7月为冬季,该地位于南半球;根据月降水距平,1月降水少,7月降水多,该地应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第10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6、7月降水多,此时受盛行西风影响。
下图为1993—2003年西伯利亚(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高度)空气样中CO2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
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多
B.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少
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多
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多
12.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是 ( )
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南扩展
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答案11.A 12.D
解析第11题,一年中冬季生活取暖,燃煤增加,会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夏季光合作用增强会使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减少,故观测数据曲线有较明显的波动,A项正确。第12题,长期趋势曲线显示二氧化碳含量呈增加趋势,会带来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则西伯利亚北部沿海可能被北冰洋淹没,海岸线向南退缩。
9
下图示意亚欧大陆40°N~50°N四地1月和7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降水量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关于四地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地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适合热带经济作物发展
B. ②地夏季光热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耕作业发展
C. ③地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足,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D. ④地气温年较差和降水季节变化小,农业气象灾害少
14.上述四地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3.B 14.A
解析第13题,根据气温距平和降水距平曲线判断,①地夏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较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较高,冬夏降水丰富、均匀,应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不适合热带经济作物发展;②地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有利于耕作业发展;③地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④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少雨,气温年较差大。第14题,①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两自然带类型相同。
15.读澳大利亚部分区域及①②③三地气候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9
图1
图2
(1)概括①地的降水特征。
(2)简述③地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图中②地引地下水发展灌溉农业,试从气候方面说明该地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4)指出图中澳大利亚西海岸有大面积沙漠分布的主要原因。
答案(1)年降水量多(超过1 000毫米);干、湿季明显(5—10月为干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湿季)。
(2)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3)纬度低,热量充足;晴天多,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
(4)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控制,沿岸受寒流减湿作用的影响。
9
解析第(1)题,从降水量、季节分配两方面概括降水特征。第(2)题,③地为地中海气候,从大气环流形势分析其成因。第(3)题,结合②地的气候资料,从水、热、温差等角度分析。第(4)题,从大气环流和洋流等方面分析沙漠成因。
16.(2018四川南充检测)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差异显著。结合下面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上海、哈尔滨秋季(9—11月)降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上海与成都纬度位置相近,但成都的冬季气温高于上海,试分析其原因。
(3)夏季到拉萨旅游,游客必备防晒用品和较厚衣物。请运用所学地理原理分析其原因。
答案(1)秋季(9—11月)降水差异:上海为260毫米左右,哈尔滨为70毫米左右;上海秋季降水量大于哈尔滨。原因:秋季时,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或夏季风减弱);锋面雨带南移,所以上海秋季降水较哈尔滨多。
(2)成都地处盆地,北部山地的阻挡减弱了冬季风的影响,气温较高;上海地处平原,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气温较低。
(3)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较强,因此需防晒。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需准备较厚衣物。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秋季降水为260毫米左右,哈尔滨秋季降水为70毫米
9
左右。上海秋季降水量大于哈尔滨。秋季时,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夏季风减弱,锋面雨带南移。上海受雨带影响时间长,所以上海秋季降水较哈尔滨多。第(2)题,成都地处盆地,北部山地的阻挡减弱了冬季风对其影响,气温较高。上海地处平原,缺少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气温较低。第(3)题,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较强,因此需防晒。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较低,需准备较厚衣物。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