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规范练21 城市化及其影响
(2018山东德州期末)城市化过程包含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等过程。下图示意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2000年土地城市化质量的差异。据此完成第1~2题。
注:城市用地人口密度等于城市人口除以城市用地面积,城市用地经济密度等于城市产业的GDP除以城市用地面积。
1.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四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均GDP最低的是 ( )
A.内蒙古 B.上海 C.重庆 D.贵州
2.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却低于上海,与其相关的因素是( )
A.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第一产业发达
C.城市用地较为完整 D.城市化水平较高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和城市用地经济密度的定义,可推导出人均GDP等于城市用地经济密度除以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图中贵州的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小于城市用地人口密度,所以人均GDP小于其他三个省级行政区,故D项正确。第2题,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却低于上海,说明重庆城市产业的GDP远小于上海城市产业的GDP,其主要相关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是重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故A项正确;重庆城市产业的GDP比上海低,无法证明其第一产业发达,故B项错误;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只能说明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用地面积的关系,与城市用地是否完整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城市化水平也较低,故D项错误。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第3~4题。
9
3.1965—197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
4.由图示信息可推测,1995—200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1965—197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国家人口政策影响。第4题,由图示信息可知,1995—200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缩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
下图示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城市化增速变化及预测。据此完成第5~7题。
5.城市人口比重增速与城市人口比重之间的关系是( )
A.城市人口比重增速与城市人口比重呈正相关
B.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减慢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变化导致城市人口比重空间差异
D.城市人口比重增速为正值,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6.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9
A.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业劳动力
B.政府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C.改革开放促进工业化进程
D.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与门槛降低
7.2015年之后城市人口比重增速持续下降,说明我国( )
A.工业化进程放缓,农业生产比重上升
B.渐次进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社会
C.工业部门以资源和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
D.粮食生产地位下降,园艺业产值比重上升
答案5.D 6.C 7.B
解析第5题,只要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大于0,城市人口比重就会不断上升。第6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促进工业化进程是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加快的直接原因。第7题,读图可知,我国2015年之后城市人口比重增速持续下降,说明我国城市化进入后期发展阶段,而城市化后期阶段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社会相吻合。
为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北京市和南京市各规划建设5条“通风廊道”。下面图1为北京和南京1月、7月风向玫瑰图,图2为南京市“通风廊道”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10题。
图1
9
图2
8.两地1月最大风频风向差异明显的直接原因是( )
A.海陆分布 B.纬度位置
C.地形阻挡 D.地转偏向力
9.为保证治污效果,北京的“通风廊道”应规划为( )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放射状 D.环形式
10.下列关于南京市“通风廊道”规划目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多为东北—西南走向,与1月最大风频一致,有利于冬季雾霾的扩散
B.南京市的“通风廊道”沿途多绿地、水域,有利于形成五个景观大道
C.形成“狭管效应”加大风速,提升空气流动性,起到净化城区空气的作用
D.利于城市热量的散发,起到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
答案8.D 9.A 10.B
解析第8题,1月份,北京的最大风频为西北风,南京的最大风频为东北风,二者均来自亚洲高压,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不断右偏使两地风向存在差异。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主要以偏南风和偏北风为主,“通风廊道”需要南北贯通,这样可以更好地将污染物排放到城市外,保证治污效果。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京1月以东北风为主,“通风廊道”多为东北—西南走向,与1月最大风频一致,有利于冬季雾霾的扩散;在高大建筑之间形成“狭管效应”,加大风速,提升空气流动性,起到净化城区空气的作用;通风能力强,利于城市热量的散发,起到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南京市的“通风廊道”并非都沿绿地、水域,水域和绿地不能形成景观大道。
9
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形状指标是区域内各斑块总边长与最小斑块总边长的比值。在一定区域内,若形状指标等于1,表明该区域的景观均一。下图为1986—2013年厦门市三类建设用地景观平均形状指标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由材料判断( )
A.1986—2001年,出现不同景观类型间相互竞争、相互交错的格局
B.1986—2001年,农村平均形状指标迅速上升,农村景观均一性增强
C.1993—2001年,城镇平均形状指标下降,城镇景观均一性下降
D.1993—2001年,独立工矿平均形状指标上升,工业趋向集聚
12.1986—1993年,厦门市城镇平均形状指标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
A.逆城市化的出现 B.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
C.城市化快速发展 D.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
答案11.A 12.C
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1986—2001年,城镇形状指标与农村和独立工矿形状指标,大致呈现此消彼长的总体趋势,说明出现不同景观类型相互竞争,相互交错的格局,A项正确;农村形状指标缓慢上升,均一性下降,B项错;城镇平均形状指标先上升后下降,均一性先下降后增强,C项错;独立工矿平均形状指标上升,工业趋向分散,D项错。第12题,读图可知,1986—1993年城镇平均形状指标快速升高,说明城镇占地面积增大,城市化速度快。
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表现为用地的扩展,又表现为功能用地的相互转换,是城市功能集聚与扩展的空间反映。我国北方某综合性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从2003年的237平方千米增加至330平方千米。下图为2003—2012年该城市某主要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9
13.图中所示的城市功能用地最可能是( )
A.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 B.居住用地
C.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D.工业用地
14.2003—2012年,该城市功能用地变化表明,该城市( )
A.发展仍在向城市中心集聚 B.城市空间形态变化不大
C.功能用地以均衡发展为主 D.发展以向外扩展为主
答案13.D 14.D
解析第13题,图示信息显示,该功能区内部更替面积始终为负值,而外部扩展为正值,说明该功能用地的土地由其他功能替代,导致该功能用地逐渐向城市外缘扩散,应为工业用地。第1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城市的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规模扩大,逐步向外发展,城市原工业用地被住宅用地等所占据。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下面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高中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他们所在城市的相关信息。
材料一 该城市及郊区地形剖面图。
材料二 该城市1990年和2010年土地覆盖百分比。
9
材料三 该城市市中心与郊区近地面下午4时的气温差。
时间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结合地形和植被状况,分析该城市冬季空气自净能力下降的原因。
(2)指出土地利用的变化给该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近地面污染物迁移的方向及原因,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1)该城市地处冬季风(西北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风速小;冬季气温低,树木落叶,净化空气的能力减弱。
(2)加剧城市内涝的形成;城市水资源更加短缺;加重城市热岛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城市小气候趋于恶化。
(3)方向:由郊区吹向城市。原因:由于城市中心近地面比郊区近地面气温高,所以郊区近地面气压较高,城市中心近地面气压较低,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措施:增加绿化面积;将污染较大的企业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城市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冬季不利于气体流动;从植被看,华北地区冬季植被落叶。第(2)题,读图可知,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不透水层大大增加,也就是城市地面被大量硬化,导致热岛效应增强,加剧内涝、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第(3)题,风从郊区吹向城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必须布置在环流圈之外;加强绿化可以改善城区空气质量。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9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 “纳瑟姆”曲线图(含预测)。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
时间
1月
2月
7月
10月
全年
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1990—20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1)中期阶段。特点: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
9
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中期阶段。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