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册考点训练(湘教版共41套广西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册考点训练(湘教版共41套广西版)》 共有 4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规范练16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读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该自然资源是(  )‎ ‎                   ‎ A.太阳能 B.风能 C.森林 D.水资源 ‎2.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下垫面 D.人类活动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该资源在我国的大致分布规律是东南地区多,西北地区明显偏少,为水资源。第2题,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下图是世界部分区域某清洁能源电站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清洁能源最有可能是(  )‎ A.风能 B.潮汐能 C.太阳能 D.地热能 ‎4.目前,该清洁能源发电量较小的原因可能是(  )‎ A.分布位置较偏僻,离大城市较远 B.发电量不稳定,有季节变化 8‎ C.资源蕴藏量小,难以大规模利用 D.能源较分散,难以集中利用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从题图中该清洁能源电站分布与板块边界的相关性分析,电站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说明该清洁能源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相关,最有可能是地热能。第4题,地热能通常分布在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这些地区人类的生存条件差,所以大城市较少。地热能与地壳运动有关,没有季节变化;资源蕴藏量大;能源集中。‎ 下表为我国某省各区域水资源的年均供需情况表(单位:百万米3)。据表完成第5~6题。‎ 区 域 北部 中部 南部 东部 合计 地表水 河川引水 ‎2 188‎ ‎3 030‎ ‎2 471‎ ‎1 827‎ ‎9 516‎ 水库调节 ‎1 093‎ ‎1 760‎ ‎1 165‎ ‎3‎ ‎4 021‎ 径流量 ‎16 022‎ ‎17 021‎ ‎17 037‎ ‎17 624‎ ‎67 704‎ 地下水 取水量 ‎477‎ ‎1 624‎ ‎1 419‎ ‎111‎ ‎3 631‎ 雨水补给量 ‎472‎ ‎1 610‎ ‎1 664‎ ‎250‎ ‎3 996‎ ‎5.出现过量抽取地下水状况的区域是(  )‎ A.北部和中部 B.北部和南部 C.南部和东部 D.南部和中部 ‎6.地表水利用率最高的区域是(  )‎ 8‎ A.北部 B.中部 C.南部 D.东部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表格显示北部地区地下水取水量是477百万米3,雨水补给量是472百万米3;中部地下水取水量是1 624百万米3,雨水补给量是1 610百万米3,两地区地下水取水量均大于雨水补给量,存在过量抽取地下水的现象。第6题,地表水的利用率是指河川引水、水库调节占径流量的比重,由此可知四个地区的地表水利用率北部为20.5%、中部为28.1%、南部为21.3%、东部为10.4%,中部利用率最高。‎ ‎2000年到2008年,长江三角洲某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翻了近两番,根据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表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完成第7~8题。‎ ‎2000年 ‎2004年 ‎2008年 煤炭 ‎83.43%‎ ‎86.51%‎ ‎89.99%‎ 石油 ‎16.23%‎ ‎13.23%‎ ‎9.84%‎ 天然气 ‎0.34%‎ ‎0.26%‎ ‎0.17%‎ ‎7.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基本特征是(  )‎ ‎①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下降 ②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变 ‎③石油消费量增幅低于天然气 ④煤炭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 ‎8.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翻了近两番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A.流动人口持续增加 B.工业企业节能改造严重滞后 C.高能耗企业比重增大 D.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而扩大 答案7.C 8.D 解析第7题,从表格的信息可以看到,煤炭的消费比例一直在80%以上,且不断地增长,故②④正确;①石油、天然气的消费比例下降,但能源消费总量翻了近两番,实际上,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是上升的;③石油下降的幅度不到一半,而天然气下降了一半,所以石油的消费量增幅是高于天然气的。第8题,从单位GDP的能耗图中可以看到,单位能耗一直在下降,故排除B、C两项;流动人口和GDP能耗没有关系,所以只能是经济发展促使能源需求增长的结果,故D项正确。‎ 下图为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能源产出效益图。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9.两国相比(  )‎ A.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B.淡水产出效益相等 C.能源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D.能源产出效益相等 ‎10.与巴西相比,形成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特点的原因可能是 (  )‎ A.国土面积大 B.城市绿地面积大 C.城市人口比重高 D.科技发展水平高 8‎ 答案9.A 10.D 解析第9题,图形显示,美国淡水产出效益低于巴西,而能源产出效益和土地产出效益均高于巴西,A项正确。第10题,“城市土地产出效益”,即单位城市用地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总和;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高于巴西,根源是以发达的科技为支撑,使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D项正确。‎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其中有五省区风力发电最适宜(图a所示)。目前,随着清洁能源的推广,我国有许多城市的路灯采用风光电互补照明,它是风力发电机和太阳电池方阵两种发电设备共同组成的新兴发电系统(图b所示)。据此完成第11~13题。‎ ‎11.从风光资源角度考虑,下列省区最适合推广风光互补路灯的是 (  )‎ A.山东 B.山西 C.宁夏 D.陕西 ‎12.若在西宁安装风光互补路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其太阳电池方阵平面板应该朝向(  )‎ A.正东 B.正南 C.正西 D.正北 ‎13.风光互补路灯这种新能源利用领域的开辟,很快引起国内众多企业的关注,一些中小企业投资踊跃。对此解释欠合理的是 (  )‎ A.该项目的实施,利于节能减排,能得到政策支持 B.该项目市场前景广阔,投资风险较小 C.产品投入使用的寿命长、受自然变化影响小 D.产品应用可缓解城乡照明对常规电能的依赖 答案11.C 12.B 13.C 8‎ 解析第11题,结合生活实际考查风能资源的分布与工业选址,题干中有说明“图中五省区的风力发电最适宜”,该五省区分别是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太阳辐射能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较丰富,所以在风光资源丰富的五省区推广风光互补路灯可行性较好,成本较低,所以选C项。第12题,西宁位于青海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全年中正午太阳都位于该地的南边,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电池方阵平面板应该朝向正南方向,以便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太阳能资源,所以选B项。第13题,风光互补路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这些新能源有以下优势:利用节能减排,投资较小,市场前景好,一定程度上政府政策支持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城乡用电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中小企业纷纷投资就是看到了新能源利用的前景和效益。题干要求选择解释不合理的说法,所以选C项。‎ 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完成第14题。‎ ‎14.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B 解析①③两地风功率密度等级较低,风能资源较少;②④两地风功率密度等级最高,风能资源丰富;但②地附近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且常规能源缺乏。因此②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 ‎15.读北京市水资源利用数据表,完成下列各题。‎ 年份 供水量/%‎ 用水量/%‎ 地表水 地下水 再生水 调入水 生活 环境 工业 农业 8‎ ‎2008‎ ‎35.1‎ ‎16‎ ‎65‎ ‎17‎ ‎2‎ ‎42‎ ‎9‎ ‎15‎ ‎34‎ ‎2010‎ ‎35.2‎ ‎13‎ ‎61‎ ‎19‎ ‎7‎ ‎43‎ ‎11‎ ‎14‎ ‎32‎ ‎2012‎ ‎35.9‎ ‎14‎ ‎57‎ ‎21‎ ‎8‎ ‎44‎ ‎16‎ ‎14‎ ‎26‎ ‎(1)依据供水结构,指出北京市供水水源,并分析可能引发的问题。‎ 水资源紧缺促使北京市加快以水为主导因素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2)在农业和工业中任选其一,说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措施。‎ 答案(1)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跨流域调水。(过量开采地下水)易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破坏生态环境。‎ ‎(2)农业:控制高耗水作物种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再生水。工业: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 解析第(1)题,依据供水量一栏信息,可判断主要供水水源;同时可看出主要供水水源是地下水,而地下水的过量使用,会使地下水水位降低,甚至出现地面沉降问题。第(2)题,可从节约用水和充分利用水资源角度分析。‎ ‎16.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 ‎(2)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 8‎ ‎(3)评价甲地发展风力发电的条件。‎ 新鲜葡萄直接在太阳光下暴晒,制成的葡萄干会发酸。乙地区夏季利用荫房晾制的葡萄干享誉世界。荫房是指状如碉楼的土坯建筑,四壁镂出密密麻麻的洞孔,在房内设置挂架,以挂晾葡萄。‎ ‎(4)从当地气候条件的角度,说明乙地夏季利用荫房晾制葡萄干的理由。‎ 答案(1)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洲快,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 ‎(2)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盛行的西(北)风(或答“与谷地走向一致的气流”)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速度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 ‎(3)有利:风能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口稀少,移民费用低;风电开发历史悠久;离北部电力需求地(市场)较近。‎ 不利: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生态环境较脆弱。‎ ‎(4)该地降水稀少,夏季光照强度大且时间长(或白昼长,太阳高度较大),多干热风,荫房四壁的孔洞既便于通风,又能避免阳光照射导致葡萄干发酸。‎ 解析第(1)题,从材料可知,甲为绿洲,乙为沙漠。夏季沙漠增温快,气压低,风从甲吹向乙形成西北风。第(2)题,从等高线图可以看出,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处,受地形影响多大风。第(3)题,从资源、市场、技术、地价、生态等角度分析其利弊。第(4)题,该地为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照时间长且光照强,降水少,多干热风。荫房既可通风,又避免了阳光的直接照射造成的问题。‎ 8‎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