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规范练15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下图为西成高铁示意图,该铁路是国内拟建的最具山区特点的高标准现代化铁路。读图,完成第1~2题。
1.西成高铁甲地段线路总长135千米,隧道里程127千米,桥隧比高达94%,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较少占用耕地
B.河流湖泊密集
C.保护野生动物
D.地形地质复杂
2.西成高铁修建的意义不包括( )
A.加强两地资源互补
B.缩短两地铁路里程
C.促进两地交流协作
D.节约两地通行时间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西成高铁从渭河谷地到四川盆地,途经秦巴山地,沿途地形地质复杂,桥隧比大,故D项正确。甲地段以山地为主,耕地较少,河流湖泊少,A、B两项错;该地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广,铁路的修建对其影响较小,C项错。第2题,陕西与四川的资源均比较丰富,互补性不强,选A项;西成高铁的修建可以缩短两地铁路里程,节约两地通行时间,促进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协作。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第3~4题。
7
3.靠近水、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图中河流①~②段从西北流向东南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图中四个居民点均沿河分布,靠近水源,其中②③④三地位于河谷平原地区,地势较低,易受水患影响。而①地位于地势稍高的鞍部地带,受水患影响小。第4题,图中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的地点应是位于河流交汇处的③地;M地与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根据图中指向标的指示,河流①~②段从西南流向东北;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时,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地势起伏很大。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会处。2015年2月,我国首条“水上公路”(见下图)在该县建成。据此完成第5~6题。
5.图中水上公路选线的主要原因是( )
A.保护坡地生态
B.缩短线路长度
C.避免侵占耕地
7
D.连接图中村落
6.为降低建桥成本,以下自然要素对水上公路设计高度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
A.地形 B.地质
C.植被 D.水文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该水上公路铺设于河面之上,沿河谷延伸,有助于保护坡地生态。第6题,水上公路设计高度主要受到河流水量大小及水量季节变化等水文因素的影响。
成昆铁路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的一条重要铁路。近年来,国家开始规划修建成昆铁路复线。下图示意成昆铁路的某部分路段。据此完成第7~9题。
7.影响图中铁路布线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走向
B.地势起伏
C.耕地分布
D.城镇分布
8.成昆铁路复线与老成昆线基本一致,但部分路段将裁弯取直,其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B.降低铁路建设的难度
C.提高列车运行的速度
D.促进沿线地区的发展
9.旅客可以在成昆铁路沿线见到的风景有( )
A.大漠孤烟 B.小桥流水
C.大河咆哮 D.千里麦浪
7
答案7.B 8.C 9.C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呈“之”字形弯曲,说明该区域地势起伏大,铁路布线受地形影响大。第8题,裁弯取直可以缩短路程,提高列车运行速度。第9题,该区域地形起伏大,铁路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可以看到大河咆哮。
下图为2017年赣南某乡村聚落随高程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该乡村聚落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 )
A.0~200米 B.200~400米
C.400~600米 D.600米以上
11.赣南乡村聚落的特点表现为( )
①数量多 ②规模大 ③分布集中 ④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0.B 11.C
解析第10题,根据图示可知,在海拔200~400米的地区,聚落个数最多,面积最大,说明该乡村聚落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200~400米的地段。第11题,该地区的乡村聚落受海拔影响较大,海拔高的地区聚落规模小、个数少,说明受地形影响显著;但总体来看,乡村聚落的数量多,但规模较小。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第12~14题。
7
12.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13.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14.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答案12.D 13.B 14.B
解析第12题,外国专家所选铁路线路位于天山山麓地带,地势平坦,修建难度小,成本低,考虑的主导因素为地形。第13题,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线路比较平直,线路较短;铁路经过地区地形平坦、工程量小;距离城镇过远,客货运输不便,故选线不合理。第14题,吐鲁番市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与城镇主要分布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绿洲地区。
15.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7
(1)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
(2)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
(3)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
答案(1)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
(2)绘图略。
(3)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盆地,其形成为背斜成谷。第(2)题,线路尽量沿等高线延伸。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
16.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解决“三农”问题,搞好“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新时期的重要决策之一。结合甲、乙两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明甲图所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2)为落实“新农村建设”,甲图所示地区选择了M村落作为村容村貌建设的试点,试分析选择M村的自然原因。
(3)甲图中不同地形区的道路形态及工程造价有何差异?
(4)不同地区聚落形态不同,如乙图所示,A地区聚落形态以团状为主,其影响因素是
。B地区聚落空间分布 ,其原因是
7
。
字母C所在省区行政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呈 状,主要影响因素是 。
答案(1)沿道路呈带状分布。山区村落规模小,平原村落规模大。
(2)地形平坦,利于村落建筑布局;距湖泊近,环境优美。
(3)平原地区道路较平直,造价相对较低;山区道路弯曲,多呈“之”字形,工程造价高于平原地区。
(4)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聚落集中分布、规模大 相对分散 山区地形复杂,聚落沿山间谷地零散分布 带 地形、河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聚落分布、规模、空间形态以及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1)题,村落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从图甲中可以看出,该区域村落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呈带状分布。由山区到平原海拔逐渐降低,村落数量不断增多,规模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地势越来越平坦,土壤越来越肥沃,交通越来越便利,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第(2)题,村容村貌整齐、美观、环境优美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M村落距湖泊近,环境优美,地处平原地形,利于村落房屋、道路等的规划建设。第(3)题,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少;山区地形起伏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为了降低道路的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与平原相比,山区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要高得多。第(4)题,由图乙中信息知,A处是渭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聚落分布密集,规模较大;B处为秦岭山地,地形条件复杂,聚落只能沿山间谷地零散分布,因而空间分布相对分散;C在甘肃省,其行政中心兰州因地处黄河谷地,受河流和地形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