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共有 3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泷冈阡表(自读课)‎ ‎ ‎ 走近作者 欧阳修(见《朋党论》) ‎ 相关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在父亲欧阳观(字仲宾,封崇国公)死后,曾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作《先君墓表》,但未刻石;宋神宗熙宁三年他任青州(治所在今山东青州)知州时,才在《先君墓表》的基础上加以精心修改,写成这篇《泷冈阡表》,相距已近20年,离其父下葬已60年,作者时年64岁。‎ 10‎ 10‎ 10‎ 10‎ 文意感知 10‎ 本文生动地叙写了作者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辛勤抚育成长的经历,表现了其父母的美德,表明自己为官作宰得以“幸全大节不辱其先”,完全有赖于父亲的盛德遗训和母亲的谆谆教诲。‎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同“又”,译为“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故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 同“赐”,译为“赏赐”‎ ‎3.是足以表见于后世 同“现”,译为“呈现”‎ 二、古今异义 ‎1.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古义:遗憾 今义:仇恨 ‎2.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 古义:挟、抱的意思,动词 今义:兵器或运动器械的一种,名词 ‎3.今上初郊 古义:祭祀活动,皇帝在南郊祭天 今义:城市周围的地区 三、一词多义 ‎1.居 ‎2.好 10‎ ‎3.然 ‎4.为 ‎5.所以 ‎6.于 ‎7.而 ‎8.之 ‎9.其 ‎10.以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在夜里 ‎(2)名词作动词 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立墓碑,刻写碑文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汝能安之 以……为安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 使……受辱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死狱也。(“……也”表判断)‎ ‎(2)此汝父之志也。(“……也”表判断)‎ ‎(3)世为江南名族。(用动词“为”表判断)‎ ‎(4)此理之常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1)其后修贬夷陵。(“贬”为语意被动,被贬)‎ ‎(2)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进号”为语意被动,被晋封)‎ ‎3.省略句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之)庇而为生。‎ ‎4.状语后置句 ‎(1)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介宾短语“于泷冈”作“卜吉”的状语,后置;“于其阡”作“表”的状语,后置)‎ ‎(2)以有待于汝也。(介宾短语“于汝”作“有待”的状语,后置)‎ 10‎ ‎(3)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介宾短语“以俭约”作“治”的状语,后置)‎ ‎(4)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介宾短语“于舍”作“终”的状语,后置)‎ ‎(5)是足以表见于后世。(介宾短语“于后世”作“见”的状语,后置)‎ ‎5.宾语前置句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恃”的宾语,前置)‎ ‎1.文章开头就交代父亲安葬60年后才写下这篇阡表是因为“有待”。说说这两个字的具体内涵。‎ 明确:这“有待”二字极为重要,因为它是统摄全文的纲领,亦是纵观通篇的眼目。按照《宋史·职官志》关于“赠官”的规定,子孙显贵,其已亡故的父祖可有赠封赐爵的荣耀,所追封的世数(自一代至三代)和赠官司阶级高低视子孙的官位而定。“待”也者,待己显贵,荣宗耀祖,然后上阡表,可以告尉于先灵。‎ ‎2.第二段写父亲的为人和居官,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写的?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段主要通过母亲之口来写父亲。作者引述太夫人的叙述时又紧紧扣住“有待”二字展开,缅怀往事,追述亡父行状,反复突现一个“知”字:“知汝父之能养”,“知汝之必有立”,“知汝父之必将有后”。‎ ‎3.第三段写母亲德行,写法上与第二段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虽然整篇文章因母显父,以父扬母,但这一段略写父,详写母。这是因为前文写母亲的叙述,目的主要在于写父亲,而母亲本人的德行还没有正面的直接表现,所以这一段进行直接的叙述。这样的安排互相映衬,融为一体,详略得当,不枝不蔓,次序井然,十分自然,显示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4.文章末段为什么还要交代立碑作文的时间?列数官职名有何用意?‎ 明确:本段交代立碑作文的时间,既是“阡表”文体格式的需要,也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六十年”。最后详细列出自己的一系列官禄,是对“有待”二字的再次照应。‎ 写法鉴赏 ‎1.写法别具一格,不落俗套 作为阡表,文章的写法别具一格。墓表,旨在记载人物的“学行德履”‎ 10‎ ‎,最易按人物生卒年月、主要履历及其功德,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而作者却不落俗套,并不实陈崇公之事,只从太夫人口中说出。这样的写法又极为自然得体,毫不做作。由于欧阳修父亲亡故时,他才四岁,无法知悉亡父的生平行状,这样写,正是避实就虚、以虚求实、以虚衬实。一方面以此为依据,追念和表彰其父的仁心惠政;另一方面,在表父阡的同时,颂扬其母亲的贤惠德性和节操;同时,又弥补了自己对父亲没有直接的了解的不足。一碑双表,明暗交叉,互衬互托,构思实为高明。‎ ‎2.人物描写细腻,感情真挚 文章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人物的语言、神态,并融情于描写之中,如写其父之“能养”:“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由“祭而丰”,想到“养之薄”,由“今有余”想到“昔常不足”,拳拳孝心,令人感佩。‎ 又如写其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其父忧国忧民、忠心尽职的形象,如在眼前。“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将其父不满狱治的黑暗、为官仁厚、不苟于世俗的美德,表达得淋漓尽致。“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更显情深语挚。‎ 素材挖掘 一碑双表《泷冈阡表》‎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在儿子四岁时病故,欧阳修在母亲郑氏的教养下日渐成人,官做得很大,位及宰辅,文章写得好,声望极高。地位显赫又文章出色者,历史进程中是不多见的。‎ 欧父卒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而阡表作于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为什么要等到父亲骨骸化为黄泉里的泥土时才写此阡表呢?他自称:“非敢缓也,盖有待也。”“有待”于子承父愿,事业上有所建树之时,才敢“表于其阡”,以丰硕成果回敬父亲的地下之灵。与儿子并肩等待的,是欧母郑氏。欧父59岁辞世时,欧母29岁,年轻守寡,抚孤成才,直至皇祐四年(1052)辞世,她陪伴着儿子等待了四十多个春秋。母子相依,共同等待,是因为这个行将成熟的“果实”里蕴涵着“积善成德”“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地涉及人的生命进程的重大因子,也就是说,母子二人要在天理、命运这至关重大的问题上等到一个水落石出,才能给亡人一个完满确切的回答。所取者远,则所待必久,所就者巨,其所忍必强。这等待的过程与其说是酝酿阡表的过程,毋宁说更是欧阳修母子忠诚地、一丝不苟地实践死者遗志的艰难行进的过程。‎ ‎[应用角度]‎ 本篇是欧阳修于熙宁三年(1070)奉诏改知青州时所写。皇祐年间,他曾写过一篇《先君墓表》,本文是“墓表”的修改补充篇,此表写成时欧阳修已六十四岁,是他去世的前两年,他大概自知年事已高,因此刻留家世、表述家训以示后人,便成了他的一大心愿。由于欧阳修幼年失父,母亲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在阡表中回忆童年,提及母亲最多,感情也尤为真挚。欧阳修一生同情贫苦民众,个性刚直不阿,素怀匡正时弊的抱负,支持范仲淹锐意推行 10‎ ‎“新政”,这和他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 本材料可应用于与“亲情”“等待”“为善无不报”“言传身教”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10‎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