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共有 3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上枢密韩太尉书(自读课)‎ ‎ ‎ 走近作者 苏辙(见《黄州快哉亭记》)‎ 相关背景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韩琦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1040年任陕西安抚使(地方军政长官),与范仲淹同时登用。1045年范仲淹罢官,韩琦也自请离朝。宋仁宗嘉祐年间入朝任枢密使,神宗时为宰相。枢密使执掌兵权,位同秦汉时的太尉,所以称韩太尉。1057年,苏辙年十九,与其兄苏轼一同考中进士,因年轻,不愿做官,请求回原籍以后待选。这时,他给韩琦写了这封信求教。‎ 7‎ 7‎ 文意感知 本篇着重表示仰慕求见之情,阐明作为一个文学家,其本身的胸襟修养、生活经历和文章风格有着必然的联系,具有独到的见解。作者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然后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最后再由欧阳公自然地引出韩琦,委婉地表达了欲见韩太尉的强烈愿望。‎ 思维导图 7‎ ‎ ‎ 一、通假字 ‎1.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同“现”,译为“表现”‎ ‎2.辙生十有九年矣 同“又”‎ 二、古今异义 ‎1.故决然舍去 古义:离开家乡    今义:舍弃 ‎2.入则周公、召公 古义:指在朝廷内政方面 今义: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 ‎3.出则方叔、召虎 古义:在朝廷外领兵作战方面 今义:从里面到外面,跟“入”相对 ‎4.且夫人之学也 古义:“且”和“夫”一起解释为况且,“人”,一个人 今义:妻子 ‎5.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古义:以……为 今义:认为 ‎6.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转折连词 三、一词多义 ‎1.过 ‎2.发 ‎3.幸 7‎ ‎4.然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向慕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①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开阔胸襟 ‎②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看尽 ‎③非其所乐 喜欢 五、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非有取于斗升之禄。(“于斗升之禄”作状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而辙也未之见焉。(“之见”应为“见之”)‎ ‎3.定语后置句 ‎(1)听其议论之宏辩。(“宏辩”作定语,后置)‎ ‎(2)观其容貌之秀伟。(“秀伟”作定语,后置)‎ ‎1.文章虽意在求见,却以论养“浩然之气”对写文章的作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洋洋洒洒、纵横恣肆地大谈加强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为文之道,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善文爱才的韩太尉的兴趣和重视,同意接见自己。‎ ‎2.作者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名人贤士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作者这一做法的?‎ 明确:(1)增多见识,以养气,以作文。‎ ‎(2)为文离不开养气,作者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名人贤士是为开拓胸襟、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即养气。作为学生,作文离不开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作者“养气”的方法也是我们积累知识、搜集素材的方法。我们虽不能像作者那样为养气作文而特意去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名人,但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积累。‎ ‎3.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7‎ 明确:一方面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4.作者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养气?‎ 明确:(1)是“气”。而这种“气”必须通过修养才能得到。也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2)作者提出了孟子和司马迁两个例子,指明了要养气,一要注意内在修养,二要注意外在阅历。‎ ‎5.结合第二段,分析作者认为养气哪种途径更重要。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在第二段中,作者联系自己的实际,深入检讨了自己在养气方面的不足,然后写自己为开阔视野,而开始游历天下,既看到了名山大川,京城之壮丽,又见到了俊伟的人物,这些都紧扣“丰富外在阅历”这一养气方式而展开,由此可知,作者认为“丰富外在阅历”更为重要。‎ 这样写,作者就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将结识韩琦纳入丰富个人外在阅历的话题之中,使文章的宗旨逐步醒豁起来,同时,也使求见的愿望的提出显得水到渠成,不亢不卑,不媚不谗。‎ 写法鉴赏 ‎1.纡徐曲折,饶有余味 作者先就文章与养气关系说起,中叙自己为了养气治文已游览了名山大川,拜见了京华人物,独以未见韩琦为憾。最后才点明主旨,方吐求见之语。起笔远,推进缓,一波三折,然后委婉见旨。‎ ‎2.奇气灌注,盛气逼人 信中提及孟子、司马迁,明为取譬,实是取之,暗以自许。作者游历的是名山大川,愿结交的是欧阳修、韩琦等,既赞誉了对方,又显示出自己的胸襟博伟、意气英迈。而作者求见,不是为了猎取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养气治文,自占高标。所以虽是求见求教,但意气无所屈抑,于从容含蕴中,充溢着一股疏宕之气。‎ 素材挖掘 苏辙的游历与求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代文学家苏辙,年少时读过很多书,诸子百家,无所不读。但是他觉得这些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他的志气,所以他十九岁的时候,决心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借以认识天地的广大。他经过秦汉故都,游过终南山、嵩山、华山,又到过黄河。后来,他来到首都,认识了欧阳修。又与他的门人贤士大夫交游,然后才认识到天下的好文章都聚集在这里。游历大开眼界,使他的心胸更宽广了。‎ 7‎ ‎[应用角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对古代文人学子的要求,认为只有读了万卷书和走了万里路,才可得到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这是可贵的经验之谈,也值得今人效法。不读书,你就无从学到先人留下的知识。而行万里路,是到生活实际中去学。你只有走到大千世界中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你由自己的狭小一隅到广阔天地中时,你会顿觉豁然开朗,心旷神怡,使你的身心得到陶冶,你会更热爱人生。‎ 本材料可应用于与“学与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