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共有 3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自读课)‎ ‎ ‎ 走近作者 王安石(见《游褒禅山记》)‎ 相关背景 宋神宗煕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煕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6‎ 6‎ 文意感知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     同“辩”,译为“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莾 同“鲁”‎ ‎3.故今具道所以 同“俱”,译为“全,都,详尽”‎ 二、古今异义 ‎1.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谦辞,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 ‎3.故略上报 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6‎ 古义:喧扰,争吵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三、一词多义 ‎1.恤 ‎2.度 ‎3.固 ‎4.见 ‎5.特 ‎6.修 ‎7.如 ‎8.于 ‎9.以 ‎10.为 四、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做事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终必不蒙见察(“见”表被动)‎ ‎3.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以谓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4.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应为“为何”)‎ ‎5.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1.阅读第一段,并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 明确: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一下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6‎ ‎2.第二段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明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3.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遭到反对?‎ 明确: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选拔人才,因此主张废除靠文辞取仕的科举制度,要从“乡党”中提拔官吏。他还认为国家财政困难,主要原因不是官多俸禄多,而应从增加社会财富入手,以发展生产作为理财的前提。‎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对人民的掠夺,因此遭到他们的反对。‎ ‎4.作者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盘庚之迁”的历史事实,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壬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像盘庚那样,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这也表现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变法一事持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文章措辞虽然委婉,但表露了作者坚持原则、坚决变法的政治态度。‎ 写法鉴赏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2.论证方法多样 ‎(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为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 素材挖掘 司马光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坚定反对派之后,曾经以他特有的方式,连续三次致信王安石,劝告他重新考虑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王安石的反应是这封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从此,二人在政治上分道扬镳,遂成为政治死敌,不共戴天;在个人友情上则彻底决裂,从此终身不再往来,直到公元1086年,二人同年去世。‎ ‎[应用角度]‎ 6‎ 王安石不惜与众多亲人、朋友、同事反目,也要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坚定而执着。司马光也表现出了同样决绝的坚定与执着。这种政治非理性令人感到极度不安。当这种令人敬重的品质与完全拒绝不同意见相结合时,在这两位伟大人物身上,同样使人产生了一种感觉:美好的品格被不适当地、过分地滥用了。于是,政治宽容、理性精神、必要的妥协与长远的目光全部不见了,坚定与执着变成了执拗与刚愎自用,帝国的政治空气之中,被两位政治领袖从不同方向注入了一股同样强烈的、带有戾气的不祥气息。它是一把双刃剑,锋芒所向,丝毫不留余地,在伤害了对手的同时,势必同时伤害自己所钟情的事业。这则材料可以用在“宽容”“理性”“必要的妥协与长远的目光”“坚定与执着”“执拗与刚愎自用”等作文中。‎ 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