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共有 3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赠黎安二生序(自读课)‎ ‎           ‎ 走近作者 曾巩(见《越州赵公救灾记》)‎ 相关背景 这是一篇赠序。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赠黎安二生序》。 ‎ 6‎ 文意感知 本文针对黎生提出写古文遭到当时人嘲笑一事,提出作文要志于道,不取悦于世俗的主张,勉励黎安二生坚持学习古文,反对只迎合流俗的俗文,表现了作者对“道”的不渝的忠诚。‎ 思维导图 6‎ ‎           ‎ 一、古今异义 ‎1.余之同年友也 古义:科举考试中同科登第 今义:同一年 ‎2.而其才力之放纵 古义:奔放纵横 今义:纵容,不加约束 ‎3.请予言以为赠 古义:把它作为 今义:认为 ‎4.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 古义:此处指文笔奔放不拘 今义:奔驰 二、一词多义 ‎1.患 ‎2.善 ‎3.诚 ‎4.友 ‎5.遗 ‎6.笑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若不可极者也 看到尽头 ‎②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立志奉行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6‎ 迂之小者耳 小问题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 患为笑于里之人。(“为”表被动)‎ ‎3.省略句 里之人皆笑(之)以为迂阔。‎ ‎4.状语后置句 ‎(1)既得之于心矣。(状语“于心”后置)‎ ‎(2)孰有甚于予乎?(状语“于予”后置)‎ ‎5.宾语前置句 将何言哉?(宾语“何”前置,正常语序为“将言何哉”)‎ ‎6.固定句式 则有以合乎世。(有以:有用来)‎ ‎           ‎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何用意?‎ 明确:‎ 位置 内 容 用 意 段首 写苏轼的推荐,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以文坛大师苏轼的盛名烘托黎安二生,谓其不可轻视 段中 写会其人,读其文。称赞其文章境界宏伟,文思奔放 突出二生的文才 段尾 应开头苏轼的推荐,称赞苏轼善知人 夸赞黎安二生 ‎2.如何理解文中的“迂阔”?自谓“迂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所谓迂阔,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迎合世俗偏见,而又有一种执着的信念,矢志不渝。‎ 这篇赠序中黎安二生之迂,只是属于为“文”之迂,是文风问题;而作者之迂,是为人之“迂”,则是“道”的问题。赠言中,曾巩自谓“迂阔”,且以“迂”为善,表现了曾巩决不附和倾颓的世风,对“道”的不渝的忠诚。本文正话反说,自名“迂阔”‎ 6‎ ‎,其实是讥世之词。‎ ‎3.怎样理解文中所运用的委婉的表现手法?‎ 明确:作者明明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却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劝诫黎、安二生“择而取之”,但如何定夺,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作者还在结尾处提出,希望二生转告苏轼,问一问他“以为何如”。这不仅表明作者的谦虚态度,而且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4.文章最后所说的“择而取之”在文中应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希望黎、安二生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而要在古文与时文、道与世俗这些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 写法鉴赏 ‎1.正话反说 作者前文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的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名之,显示了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文曲意直,显示内在的锋芒。‎ ‎2.意境含蓄 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本来,此文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发,作者心中郁积着不平和愤懑。但文章开头,却以温和平缓的笔调,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黎安二生。接着叙述黎生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至此,才刚刚接触到全文的中心。文章一半已过,还没有露出一点锋芒。‎ ‎3.善选文眼 所谓“文眼”,是指揭示全文主题的字眼,是文章立论和结构的中心,往往也是把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关键。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就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是为了表达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个文眼,文章的结构才显得这样严谨利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章才没有因为它的柔婉曲折而染上枝蔓冗赘之病,相反,却呈现出一种峻洁之美。‎ 素材挖掘 曾巩初次赴京应试是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当时他只有17岁,也是第一次和王安石交游。京都举试每三年一次,到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三十九岁考中进士,已历八次科考,所以人们对曾巩举试有七次落榜之说。‎ 他和大弟曾晔科考落榜之后,返回建昌军南丰,乡里有些和他家关系不怎么好的人,还做了首诗嘲笑他们:“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曾巩没有把旁人的奚落放在心上,发愤带着几个弟弟刻苦学习。在盱江南岸山岩洞中苦读习文。这就是后来的“读书岩”。宋仁宗嘉祐 6‎ 初年,曾巩和大弟曾晔、二弟曾牟、三弟曾布等六人都在乡试中考取了举人,嘉祐二年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并考中进士。‎ ‎[应用角度]‎ 曾巩不因别人的嘲讽而气馁,反而知耻而后勇,发愤读书,即便是自己每三年应试落第,仕途多么坎坷曲折,都不改其志,终成一代文学大师。‎ 这则材料可应用于“承受”“面对挫折”“失败是成功之母”“屡败屡战”“卧薪尝胆”“成功没有偶然”等话题的写作中。‎ 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