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共有 3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原毁 论辩是古代说理文的统称,亦称“论说”。唐宋八大家散文在论辩文体方面也作了探索,有“原”“辩”“论”等。一般来说,“原”本义是推本求源,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其命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周易》的“原始要终”;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则认为起于韩愈的五“原”(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事物的本源以致用于当今社会,往往通过与现实的对照、比较,以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因而在写法上往往具有比一般论说文更强的逻辑力量。‎ ‎“论”是论断事理的文章,包括政论、史论、学论等,是论说文体的一种。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出现论学、论政的文字,从目前所存的文献来看,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为我国最早的单篇论文。东汉之后,论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集中围绕一个论点作逻辑严密的论证推理,特别是唐宋的论文,除了透辟的说理和文辞简约之外,还体现了充沛的气势,情理兼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辩”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辩”是辨别、辩论的意思。辩体源起于战国诸子散文,像《孟子》一书中就有许多章节记录了孟子和君主、学者之间的论难说理。汉末出现了被叫作辩的文章,如汉末曹植有《辩道论》。辩体的真正流行是在李唐时代。唐人凡称为辩的作品,一般上承曹植《辩道论》,总是针对某一主张、某一观点加以反驳、责难、纠正,而且在题目上大都去掉论字,称作某辩或辩某。‎ 13‎ 原__毁 走近作者 ‎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 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 壮。后人称之为“泰山北斗”。‎ 相关背景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13‎ 13‎ 文意感知 13‎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思维导图 中心论点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古之君子 责己重周 以舜为例(德)‎ 古今对比 以周公为例(才)‎ 待人轻约 今之君子 责人详 人难于为善 待己廉 自取也少 根源:怠与忌 怠 不能修 忌 畏人修 称赞某人(举例)‎ 批评某人(举例)‎ 论“毁”与“国治”:阐明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希望。‎ 一、通假字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同“悦”,译为“高兴”‎ 二、古今异义 ‎1.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古义:指多技能的人 今义:指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也指某些手工艺工人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古义:指一般人      今义:指许多人,大家 ‎3.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古义:指曾经试验 今义:指试,试验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古义:句中属于两个词。故,与“是”合用,意思是因此、所以。事,事情 今义:是一个词,文学样式的一种。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也指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三、一词多义 ‎1.善 13‎ ‎2.原 ‎3.与 ‎4.修 ‎5.说 ‎6.其 ‎7.之 ‎8.以 ‎9.于 ‎10.而 四、词类活用 ‎1.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①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交往,这里指朋友 ‎②不然,则其畏也 这里指害怕他的人 ‎③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这里指所说的道理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善事,好事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也”表判断)‎ ‎(2)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也”表判断)‎ ‎(3)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之谓也:说的就是……啊)‎ ‎(4)某良士,某良士。(不用关系词,名词作谓语,直接表判断)‎ ‎(5)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否定判断句,用“非”表否定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介宾短语“于言”“于色”作“怒”的状语,后置)‎ ‎(2)又尝语于众曰。(介宾短语“于众”作“语”的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用结构助词“之”将谓语“谓”的宾语“怠与忌”前置)‎ 13‎ ‎1.文章第一段阐明了什么观点?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段首先树起正面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的滋生,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 但这对本文来说,却非正题,而是陪衬,是客体,因为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因此作者写作第一段的目的是为下文破题做铺垫。‎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明确:“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应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 ‎3.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明确: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做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此人的关系而定,应者、不应者表现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4.韩愈把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身上,你怎样看?‎ 明确: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写法鉴赏 ‎1.鲜明的对比 ‎“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 13‎ ‎“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 ‎3.寓理于形 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 素材挖掘 生活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不正不能正人便是这个道理,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原毁》开篇“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便阐述了这个道理,发人深省。因此我们要学会“慎独”,要会包容别人的缺点。‎ ‎[应用角度]‎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中,它是加强自我修养,攀登道德制高点的阶梯,是一种力行道义、心怀宽广、情操美好的人格品质;它是人的道德修养较高水准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待人处世的一种美德。这则材料可以应用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宽容”“包容”等作文中。‎ ‎(时间:40分钟 分值:58分)‎ 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病:缺陷,过错 B.其责人也详 详:详尽,全面 C.其待己也廉 廉:廉洁 D.一艺易能也 能:学会,掌握 解析:选C C项,廉: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1)其责己也重以周 ‎(2)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 ‎(3)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4)今之君子则不然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13‎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 解析:选D 第一个“以”是连词,表并列,“并且”;第二个“以”是连词,表修饰。两个“之”都是助词,第一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求其所以为舜者     B.是足为艺人矣 C.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D.别嫌疑,明是非 解析:选D A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B项,“艺人”古义:有技能的人;今义:戏曲、曲艺、杂技等演员;也指某些手工艺工人。C项,“虽然”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D项,“嫌疑”古今意义相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己未有善 B.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C.而望名誉之光 D.立功名于天下 解析:选D A项,“善”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外”“内”均为名词用作状语;C项,“光”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君子责己重而周,待人轻而约;今之君子恰恰相反。‎ B.今之君子责人详而待己廉的原因在于自身的怠与忌。‎ C.这篇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 D.韩愈将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作于上者”身上,反映出他消极悲观的情绪。‎ 解析:选D D项,“反映出他消极悲观的情绪”错。‎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周密吗?‎ ‎(2)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受的褒扬。‎ ‎(3)‎ 13‎ 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二、能力拓展(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原 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邪;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场功甫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同“蓄”‎ 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解析:选A 解答时,可将加点词语的解释代入原句,如果能够译得通畅准确,说明此解释正确,反之则错误;另外,用今义解释词语,则该解释错误的可能性极大。A项中,“鄙”解释为“卑鄙”,是典型的用今义解释,且代入原句中翻译不通畅,故错误。应当译为“浅陋”。‎ 13‎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B.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C.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D.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解析:选B 从表意角度看,“虚名”宜为一个整体,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据语境,“辛苦”宜做“耐”的宾语,据此排除A项;“骄”“惰”是从不同角度形容“人”的,不宜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解析:选C C项,相关原文是“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表达的意思是由于老兵已亡,新兵生长于太平年代,养成了骄傲和懒惰的习性,连拿被子与背粮食都雇别人而不愿亲自劳作。‎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按照簿书做出决定罢了。(得分点:然、簿书听断,句意)‎ ‎(2)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13‎ 得分点:督、计,出入,句意)‎ ‎(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得分点:为盗、骄惰、窃食,句意)‎ 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实行仁政的基础。古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未曾敢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按照簿书做出决定罢了,听到有人谈起农业上的事情,就对其笑了笑说:浅陋。只知道急切地征集、挪用赋税,却不明白致力于农业是基础,这是没有探究清楚处理政务的根本是什么。明白要致力于农业生产却不懂得节省费用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完全清楚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 古代人治理天下,统治者和生产者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农民勤勤恳恳地生产,统治者节约各项费用。农民不保留自己的体力,国家不浪费。统治者爱护他的百姓,百姓向统治者交纳赋税,他们彼此都不困窘。一个人的力量,督促他,他就能尽其所能;一天的用度,要有节制,一定要量入为出。一年的耕种所得,供给国家与百姓的食物,都来自这里,常常有所节余。所以三年里就要节余出一年的费用。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一年的耕种,仅仅能够缴纳国家的赋税,百姓的粮食仅够生活几个月。更严重的是,刚刚收割完庄稼(缴纳了国家的赋税),百姓就只能以糠麸秕稗为食,有的人只能靠采集橡树的果实、储藏菜根来度过冬天和春天。如果不幸遇到一次水灾或旱灾,那么饿死的人就互相压着,这是多么让人悲叹的事啊!‎ 国家停止战争已经三十三年了。士兵中曾经亲身作战的人到今天已经全部老死了,后来的士兵都没有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长在这太平无事的年代,丰衣足食,这形势必然让人骄傲和懒惰。现在的卫兵晚上入宫值班,不自己拿被子却让人帮着拿;供给皇宫禁兵的粮食,不自己背却雇人背。他们如此骄横,难道能够冒着艰难困苦去作战吗?如果士兵能够吃苦耐劳地战斗,即使损害农民的利益,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些士兵却只有“兵”的虚名,但实际上是骄横懒惰毫无用处的人。‎ 古代凡是身材高大壮实的百姓,都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只在农闲时教给他们作战的方法。今天却与古代大不相同,一旦遇到灾年,州郡的官吏就用尺子去量百姓的身高并验看他们的健壮程度,招其中的高大健壮的人做禁兵;招那些身高不够并且身体不够健壮的人做厢兵。官吏招募的人多就有赏,百姓处于穷困中的就争着投身行伍当兵。所以一到荒年,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就只有老人和身体衰弱的人了。但那些官吏还说:不将健壮的人招为士兵,就怕他们变成强盗。哎!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古代让高大健壮者去耕种,让年老体弱的游乐;现在让高大健壮者游乐,却让年老体弱地留下来耕种。为什么会如此相反呢!这样,百姓尽心尽力从事农业生产,有时仍不免吃猪狗所吃的东西,而一旦去做和尚、当士兵,就终身安逸,生活富足,那么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只能一天天减少了。因此说有诱惑百姓的弊政,说的就是这样。‎ 13‎ 三、文化常识及语言运用(13分)‎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B.中书,中书省,古代官署名,是决策机构,负责政令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C.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D.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解析:选D “足下”是敬辞,“上称下”错误,应该是“下称上”。‎ ‎12.请在网上发一个帖子,向网友们介绍《原毁》这篇课文。语言要简明,交代要清楚,80字左右。(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此文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对我们加强自身的修养具有指导作用。‎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总离不开一个“我”。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真正欣赏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就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让你走进去,并不就是让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对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在艺术欣赏活动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通读整个语段,把握这段话的中心意思——艺术活动与“我”的关系,然后以此去分析横线处缺少的内容。①处,根据前面的“要能真正欣赏它”可知,此处应填具体的做法,再结合后面的“如果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就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与之相反,即应填“就必须走进艺术世界里面”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前面“并不就是让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可知,此处应填“表示自己的态度”之类的内容;③处,这是全段的总结句,是对文段观点的重申,所以应填“要有‘我’的参与”之类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就必须走进这个世界 ②表示出你独立的态度 ③要有“我”的参与 13‎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