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共有 3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相关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那时舒州很是荒僻,人民生活十分穷困。王安石到任又逢旱灾,他怀着济世理想来任地方官。这时正是他以改革精神从事地方官的实践时期。所以此时所写的许多“记”文,大多表达了他的理想和探求,富有哲理的思辨色彩。《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 15‎ 15‎ 15‎ 文意感知 通过叙述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坚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思维导图 ‎            ‎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同“甫”,译为“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义:不寻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5‎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于是予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5.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三、一词多义 ‎1.胜 ‎2.道 ‎3.文 ‎4.盖 ‎5.然 ‎6.其 ‎7.于 ‎8.以 ‎9.而 ‎10.乃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室居住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称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明白 ‎(2)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在一侧 ‎2.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流传的文字 ‎④往往有得收获 15‎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②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 ‎②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头 ‎③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弄错,使……错误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 ‎(2)所谓前洞也。(“……也”表判断)‎ ‎(3)此予之所得也。(“此”后省略了判断词“是”)‎ ‎2.状语后置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于其址”后置,正常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 ‎3.省略句 ‎(1)而(慧褒)卒葬之。‎ ‎(2)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4)(予)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4.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何可……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 ‎         ‎ 15‎ ‎1.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的游踪是什么?‎ 明确:作者的游玩路线是从慧空禅院——石碑——华山洞——后洞。‎ ‎2.第一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明确:记所游山名,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3.结合具体例句分析第三段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句子 内容 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突出了“志”的重要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说明“力”的重要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说明“物”的重要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 ‎4.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明确: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作者“遂与之俱出”‎ 15‎ ‎,最后写出来之后悔恨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 写法鉴赏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做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作者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素材挖掘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游山为喻,借物言志。作者借游览华山洞的奇景和出游后的感受,提出“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其成就是没有止境的,愈要深入,碰到的困难就愈多,而所得到的收获也就愈大。但一般的人却浅尝辄止,“怠而欲出”,不肯努力深钻,“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必须经过苦钻才能取得。‎ 文中还有两点精辟的见解:第一,一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有志”,即树立雄心壮志;必须有“力”,即具备足够的能力;还必须有“物以相之”,即争取外物的帮助。在“志”“力”“物”三者的关系中,作者着重强调了“有志”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树立了雄心壮志,无论探讨高深的学问,还是创立宏伟的事业,才不会避难就易,半途而废;树立了雄心,认定了目标,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不至于后悔,可以免于受讥笑。第二,从亲见的碑文漫灭的事实中体会到,由于古书不存,文献不足,对于过去的事物,要“深思而慎取”,绝不能随便盲从,以讹传讹,妄加判断。这两点,概括起来就是:立志进取,勤于思考。‎ ‎[应用角度]‎ 15‎ ‎《游褒禅山记》中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不是空泛之谈,故弄玄虚,而是王安石思想性格的侧面写照。他在宋神宗时做宰相,认定“变法”对于振兴国家有利,就不顾保守派的攻击,坚持推行新法,毫不动摇,这正是不畏“险远”,追求“非常之观”的精神的体现。他反对守旧,主张改革,在研究学问上也独抒己见,创立新意,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为推行新法提供理论根据,这正是对古书要“深思而慎取”精神的生动发挥。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鼓励人们不畏艰难险阻,立志奋发图强,努力攀登事业的高峰,以达到既定的目的,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本材料可以应用到与“志、力、物”“攀登高峰”“勇往直前”“坚持不懈”“追求无止境”“深思慎取”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    ‎ ‎(时间:40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     或:或许 ‎②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④其文漫灭 漫:潦草不清 ‎⑤独其为文犹可识 识:辨认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尽头 ‎⑦有怠而欲出者 怠:怠慢 ‎⑧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非常 A.①②③⑧       B.②④⑤⑦‎ C.①④⑦⑧ D.③⑤⑥⑧‎ 解析:选C ①有的人;④模糊;⑦懒惰无力;⑧尽,这里是尽情享受。‎ ‎2.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其孰能讥之乎 解析:选D D项中的“其”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15‎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选B A项,名词作状语;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选B A项,古义为“十分之一”;C项,古义为“不寻常”;D项,古义为“求学的人”。‎ ‎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解析:选C C项,这里讲的是没有“志”而仅有力与物的情况。‎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 ‎(2)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 ‎(3)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出洞),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15‎ 二、能力拓展(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 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识:体会 解析:选C A项,去:距离;B项,治:准备、备办;D项,识:知道,懂得。‎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B.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15‎ C.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D.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解析:选B “始焉欣欣”与“继焉索索”结构相同是两个分句,排除A项;“而了不可得”和“而得之甚艰”是两个分句,排除C项;“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是不能分开的结构,排除D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丑”是中国传统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年份。干支纪年是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相配,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B.“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王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后来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C.“霁”指雨雪停止,天放晴。人们常说的“霁日”是指雨后见日的晴朗天气,“霁朝”是指雨后初晴的早晨,“霁景”是指雨后鲜明的景色。‎ D.“连旬”是指二十天,每月分为三旬,每旬是十天。“旬”还指年,十岁为一旬,如“八旬老者”;“一旬”也可指十二年,一般说大一旬或小一旬是指一个属相周期。‎ 解析:选B “后来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错,应该是“中国等东亚区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解析:选D A项,文中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B项,文中并没明确提及“友人的阻挠”,且下文“余与客难暂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C项,“连续二十多天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5‎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2)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 15‎ ‎,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此后,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三、文化常识及语言运用(13分)‎ ‎1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秀才是乡试中试者的统称。‎ B.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 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礼乐,指用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指音乐。‎ 解析:选A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童子试中被取录。而乡试中试者应称为举人。‎ ‎13.把下面的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34岁。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他34岁时,与两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抒发自己的感想的重要游记。‎ ‎14.下面是中华文化特征形成的简示图,请根据该图,写一段话,揭示中华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要求语言得体,内容完整,语气亲切,语意简明,表达准确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15‎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既能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又能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从而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最终成就了它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的特征。‎ 1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