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中语文学案(共32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共有 3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书,我国古代书信的总称,又称“书牍”“书札”“书简”等,属于应用文一类。书信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心雕龙·书记》云“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这说明书信的目的在于为了某种需要跟特定的交际对象交流,充分表达个人思想情感,以引起对方的响应或赞成。因此,在写法上也最为灵活自由,可长可短,可叙述、描写,也可说理言情。书牍文至魏晋时有了长足的发展,内容扩大,文学色彩加强,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唐宋人书信的内容更为广泛,议论时事,抒写际遇,切磋诗文,不一而足。‎ 本专题作品均为书体中的精粹。‎ ‎1.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通过奇特的构思表达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幽默的笔调中寄寓着很深的感慨。情趣事趣皆出,令人回味再三,是一篇“令人惊绝”的文章,在书信中更是别出心裁。‎ ‎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就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击中要害,辞气盛满,简劲隽永,说理简要透彻,具有无懈可击的逻辑性。‎ ‎3.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既是一封陈词委婉、表达巧妙的书信,又是一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的议论文,两者的结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表达了作者要求拜见韩太尉的心愿。‎ 第23课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 ‎ 走近作者 柳宗元(见《桐叶封弟辩》)‎ 相关背景 14‎ 以二王八司马为核心的永贞革新只三四个月,虽施行了一系列强化朝政的措施,终因顺宗李诵退位、宪宗李纯掌权而失败。柳宗元以后便终生外放。此文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他的亲戚杨敬之给柳宗元写了一封信,信中谈及柳宗元的朋友王参元遭火劫,家产荡然无存,作者针对王参元仕途的坎坷,在火灾后不去安慰,反而祝贺,寓庄于谐中,不仅对王参元遭受火灾表示出最深挚的同情与安慰,也借此抒发了自己“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贬斥的一腔悲愤。‎ 14‎ 14‎ 14‎ 文意感知 本文是柳宗元得知朋友王参元家失火后写给王参元的一封贺信,从“始骇”“中疑”“终喜”三个方面阐述把“吊”改为“贺”的原因。以“骇”而“疑”,由“疑”入“喜”,寄寓了柳宗元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彻底否定。‎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宥而彰之 同“侑”,译为“辅助”‎ ‎2.又何阙焉 同“缺”,译为“缺憾”‎ 二、古今异义 ‎1.为文章,善小学 古义: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2.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 古义:自己 今义:全身 ‎3.思以发明天下之郁塞 古义:疏通 今义: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4.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 古义:你的实际情况 今义:表示说的实际情况,承上文表转折的副词 14‎ ‎5.致书访死生 古义:指健康状况 今义:实指死去和活着 ‎6.然时称道于行列 古义:同僚 今义:指人或物排成的直行和横行的总称 三、一词多义 ‎1.更 ‎2.道 ‎3.宁 ‎4.相 ‎5.究 ‎6.致 ‎7.乃 ‎8.因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以取显贵者 高官厚禄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 过上幸福的日子 ‎②黔其庐,赭其垣 烧黑 烧红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宥而彰之 使……原谅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常与孟幾道言而痛之 对……感到痛心 ‎2.动词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以震骇左右使……受到震惊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乃吾所以尤贺者也。(“乃”表判断)‎ ‎2.被动句 14‎ ‎(1)而为世嫌之所加。(“……为……所”表被动)‎ ‎(2)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为……所”表被动)‎ ‎3.状语后置句 ‎(1)然时称道于行列。(“于行列”作“称道”的状语,后置)‎ ‎(2)有以异乎古。(“乎古”作“异”的状语,后置)‎ ‎4.宾语前置句 ‎(1)唯恬安无事是望也。(“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恬安无事”作“望”的宾语)‎ ‎(2)吾是以始而骇也。(“是以”中“是”作“以”的宾语,前置)‎ ‎5.定语后置句 士之好廉名者。(“好廉名”作“士”的定语,后置)‎ ‎1.家遭大火,财物一空,本是一件非常不幸、令人同情的事,作者为什么要专门致信表示庆贺?作者写这封信,除了给朋友以精神安慰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目的?‎ 明确:王参元因为传言家有积货,连清廉名士都不敢称善,有为申辩者则被疑为受重贿,甚至不得进身。一把大火烧得一贫如洗,显得清白而不污,作者认为这样反而倒好,所以专门致信表示庆贺。写这封信,除了给朋友以精神安慰之外,同时也表现当时社会的反常和病态的心理,折射出当时社会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的黑暗现实。‎ ‎2.“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骇”“疑”“喜”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明确:“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一句是全文的纲,交代了专门致信表示庆贺的缘由。‎ 一个“骇”字,表达深切的同情,急切的关注。“疑”是对“骇”的深化,说明愚弄麻醉人的迷信比火灾更为可怕;由火而人,联想社会上因积货而产生的种种弊病。因“疑”释“骇”,由“疑”入“喜”,寄寓宗元对社会深刻的认识和彻底的否定。‎ ‎3.王参元能否因此而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你认为他的命运会因此改变吗?‎ 明确:不能。当时社会的积弊丛生,小人当道,积毁销骨,连柳宗元这样的耿介之人甚至做了监察御史之后说话也无济于事;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廉名之士不敢称善”可见舆论环境不正常,廉名之士不敢行公道之事,不能振拔于流俗,实乃可悲可叹。‎ 14‎ 写法鉴赏 ‎1.构思奇特,寓意深刻 作者通过奇特的构思表达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幽默的笔调中寄寓着很深的感慨。情趣事趣皆出,令人回味再三。‎ ‎2.标题出人意料,颇有悬念 王参元是作者柳宗元的朋友,朋友家里“失火”,生活失去着落,作者不去劝解、安慰,反而要“祝贺”,实在是“奇特尤甚”。‎ 素材挖掘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应用角度]‎ 柳宗元愤世嫉俗之情,溢满笔端。王参元遭诽谤而志不得伸,如今一贫如洗,那些在朝的衮衮诸公、达官卿士,还能“嗤嗤”如往、“顾视而窃笑”吗?而那些善以谗言伤人者,还有什么造谣的借口?“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其受谗遭贬的郁愤,如波涛澎湃。柳宗元多么希望好友能得到公平的待遇,在位者能有人为他说句公道话,秉权者能够出以公心坦然地拔擢他这个人才啊!这则材料可以用在“公平的待遇”“环境与人才”等作文中。‎ ‎(时间:40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 炀:焚烧 B.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 衔:藏在心里 C.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 黔:黑色 D.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 吊:慰问 解析:选C C项,黔:用作动词,可译为“烧焦、变黑”。‎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 B.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 14‎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选B B项,“其”均为副词,表示揣测的语气,可译为“大概”。A项,副词,可译为“竟然”;副词,表判断,译为“是”。C项,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可译为“知识和道理”。D项,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因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震骇左右      B.为文章,善小学 C.思以发明天下之郁塞 D.于是有水火之孽 解析:选D D项,“于是”古今均表示顺承。A项,“左右”古义以示尊敬,旧时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而称“左右”,今义指方向;B项,“小学”古义指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今义指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C项,“发明”古义为申明,今义指创造。‎ ‎4.从句式特点看,下列各句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唯恬安无事是望也  B.大王来何操 C.沛公安在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选D 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D项为定语后置。‎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借王参元失火之事,反映了“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这一发人深思的现象。‎ B.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借祝贺王参元家失火,赞扬了王参元的人品才能,抨击了小人当道、积毁销骨、社会积弊丛生的现实,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C.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 D.柳宗元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强调文章要有思想,为社会服务。他的《捕蛇者说》就是典型的例子。而《贺》文除此之外,还渗透了“祸福相倚”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解析:选B B项,“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属于无中生有。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也使得作者还无法看到这一点,他将一切原因归于“嫌隙”。‎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足下勤奉养,宁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4分)‎ 14‎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您一向辛勤地奉养(双亲),让他们每天愉快地生活(早晚问安让他们快乐),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得分点:①补充双亲;②宁,使动用法;③朝夕,早晚,代指每天,也可理解为早晚问安;④倒装句式)‎ ‎(2)可现在幸好(您)被天火烧光了,所有人们的猜忌疑虑,完全变为灰尘。(得分点:①被动句式;②涤荡;③举)‎ ‎(3)您的真相(真实才能)显露了。这是火神菩萨保佑(帮助)您啦!(得分点:①其实;②判断句式;③相)‎ 二、能力拓展(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与高司谏书(节选)‎ ‎[宋]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予友尹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耶?是天子骤 14‎ 用不贤之人。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耶?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再至京师        再:第二次 B.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决:断定 C.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 忤:违逆,触犯 D.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 骤:屡次 解析:选D D项,骤:仓促。‎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官”,又称“谏臣”,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B.“宰相”,古代对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通称或俗称,非具体官名。 ‎ C.“黜”,降职或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还有“罢”、“免”、“夺”等。 ‎ D.“伏惟”,伏在地上想,上对下陈述时的谦虚之辞。 ‎ 解析:选D “伏惟”,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B.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C.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D.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解析:选A 首先,通读,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注意人称代词“予”,及其动词“疑”“见”。‎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4‎ ‎.景佑年间,范仲淹讥讽时弊,被贬谪外地。高司谏却附声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激于义愤,撰文斥责高司谏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 B.本文开篇质疑高司谏的为人,继而一针见血地指责其“非君子”,中间怒批高司谏的小人行径,末尾表明自己修书的意图,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C.作者列举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司谏的“默默”都是失职,怒斥他是“君子之贼”。‎ D.文章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充分显现了欧阳修疾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 解析:选C C项,文中无“类比论证”。‎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你的情况。‎ ‎(2)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人是君子的敌人。‎ 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的时候,家住随州,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您是怎样一个人。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我的朋友尹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我还有些怀疑。凭借着不可弯曲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这不能不使我怀疑。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您的情况。如今推究您的实际行为再来仔细分析,然后断定您不是个君子。‎ 14‎ 前几天范希文被贬官以后,您极力诋毁讥笑希文的为人。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的。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我就不再怀疑了。希文平生刚正、好学、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因为正直敢言触怒宰相得了罪责。您既不能为他辨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可怪了。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如今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斥,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应该说,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人是君子的敌人。‎ 况且希文难道真的不贤吗?或者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吗?您身为司谏之官,是天子的耳目,当希文仓促间被起用之时,为什么不马上为天子辨明他的不贤,反而默默地不讲一句话;等到他自己失败了,然后跟着别人说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是贤人,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为希文违背他们的心意而斥逐贤人,您就不得不出来讲话。如此说来,那么您认为希文贤,也不免遭受责备;认为希文不贤,也不免遭受责备,大概您的过错就在于默默无言罢了。‎ 我恭敬地以为,当今皇帝即位以来,进用谏官,采纳意见,如曹修古、刘越虽然已经去世,还被人们称扬。如今希文与孔道辅都由于敢于进谏而被提拔任用。您幸运地生于此时,碰到如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尚且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前几天又听说御史台在朝廷中贴出布告,告诫百官不可超越本职谈论政事,这样,能够提意见的只有谏官了。假如您又不说话,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碍能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 昨天安道遭到贬谪,师鲁也等候着罪责,您还能够有脸面去见士大夫们,出入朝廷号称谏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的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谏官不说而让别人去说,这种事情记载在史书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 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议论希文的事情。当时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畅所欲言。因此就写了区区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欧阳修再拜。‎ 三、文化常识及语言运用(13分)‎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A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13.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4分)‎ ‎“这次青田发现的《河东柳氏宗谱》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柳氏宗谱,目前基本上可以肯定青田至少有2 000多人是柳宗元的后裔。”昨日下午,北京东方文化馆馆员、专门从事柳氏文化研究的柳哲在接受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14‎ ‎《河东柳氏宗谱》是在青田县阜山乡乌云山村发现的。该村村民柳伯仲介绍,全村有2 000多人姓柳,并有百余人迁居海外。据该宗谱记载,该村柳氏已延续了13代,最新的一代是柳宗元第33代后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河东柳氏宗谱》青田现身,2 000多柳宗元后裔在那里生活。‎ ‎14.下面这封信有四处不合规范,请指出其中的三处。(6分)‎ ‎××学兄:‎ 寄呈的大作收悉,拜读再三,激动不已。你的诗构思巧妙,语言隽永,弟自愧不如,只是个别字句略有笔误或不合韵律,我冒昧地作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 顺祝 夏安!‎ 弟××‎ ‎2017年6月6日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称谓“学兄”(没有顶格) ②祝语“夏安”(没有顶格) ③“寄呈”(不得体) ④“雅正”(不得体)‎ 1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