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昼夜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
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具准备:大地球仪 1 个,小地球仪 10 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 11 个,《地球自转歌
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
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教学新课
板书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
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
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
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
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
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
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 4 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
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
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 1.15 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
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评:学生此时的猜想,并不是凭白无故的,他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刚才的观2
察,作出了合理的推论,这就是科学的假想。科学的假想是做科学的第一步,接下来,孩子
们的探究活动将会围绕验证这一假想而进行。
再请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如教材图 1.昼夜交替演
示图所示,思考下列问题:
①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
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
国家。)
②将地球仪转动 180 度,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处在黑夜,
美国处在白天。)
③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 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④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⑤教材图 l.18 讨论思考,在同一时刻,中国北京的畅畅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
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球不停地从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
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教师小结:(边小结边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教师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
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课堂小结:由学生填写下表进行总结:
地球自转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板书设计:
昼夜的形成
自转运动
绕转轴心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
产生现象 昼夜交替 ?3
课外实践 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
①首先,在学校空旷平坦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晴朗的日子,
分别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观察和测量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写下表:
次数 观察时间 竿影长度 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②根据记录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早上,竿影在 边,中午,竿影在 边,
下午,竿影在 边。 时,竿影最短。
③请你想一想,这个观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课后小记: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
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有个别不知从
何处思考的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看别人怎样观察,听别人怎样介绍,也学到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