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新改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新改版)

ID:109553

大小:264.41 KB

页数:46页

时间:2020-12-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新改版) 1.1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 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 5 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 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 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 10 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 8 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 8 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 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 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 18 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 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 1 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 2 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 7 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 闻:有气味、无味 摸:粗糙、光滑 掂:较重、较轻 …… 1.2 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 准确程度不同。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 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 1 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 3 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 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 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5 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 5 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 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 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 木块大)(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 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 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 1 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 2 表示,最重的,用 5 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 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 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 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 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 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 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 5 个物体,感受 5 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 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 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 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 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 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 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 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 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 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 5 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设计意图: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通过自己 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 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 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 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 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w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 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 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 更不准确。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 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 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 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 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比较出 “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设计意图: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1.3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 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 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 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 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 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将两种 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 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 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 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 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 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 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 么会这样呢?”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 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 的。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 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 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对于螺母 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 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 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 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 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 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的面不同, 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 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 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 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 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比较”放在研讨的第二个层次,是顺应学生认 知的需要。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样的物体摆的方式不同,数量就不 同。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因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紧 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需要。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 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视觉上,乒乓球比木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 是首先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候,排除了 “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 同(或差不多)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间的状况也不相同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 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认识物体的形状 【相关表单】 认识物体的形状 将平铺放入盒子的物体数量记录下来。 将物体放在盒子中 乒乓球 木块 螺母 橡皮 摆放数量 1.4 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 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 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 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 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 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 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 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 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 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 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 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 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 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 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 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 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 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 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 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 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 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 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 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 1.5 观察一瓶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 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器材准备】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 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对水的认知和激发新的兴趣,了解学生对水的概念掌握情况。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 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 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 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再次对前四课观察活 动做了巩固和发展。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 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 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 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 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得到观察比较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步骤完成对水 和洗发液的观察比较任务,得到观察比较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汇总,最后完成班级记录 单的填写。这里观察比较是为了更准确地发现水和洗发液的自身特点。最后的总结,一是 为强调观察结果,二是为对水和洗发液各自的特征做完整表述。 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 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 变化发生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 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 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 有形状。 (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图在于使学生观察发现液体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因为水与洗发 液都能流动,所以倒入不同形状容器中都能形成不同的形状。课堂上演示将液体倒入容器 的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观察液体从原有形状变成现有形状的现象,而木块只能摆放进容 器,形状不发生改变。这一演示操作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进一步认识到 尽管在形状上不同,但不管固体还是液体都有形状,如此就指向“形状是物体重要属性” 这一概念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 1 课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用图表 进行信息交流。从课堂环节二、三开始教师帮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课堂环节四有同学将 自己的观察结果整理后形成班级记录单,再从班级记录单中抽取相应信息填写自己第 1 课 的活动手册,使各节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3.拓展延伸 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 (播放课件,完成信息的整理和摘录) 【板书设计】 观察一瓶水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 能流动 无固定形状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 能流动 无固定形状 木块:有颜色、有气味、不透明、不能流动 有固定形状1.6 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为学生准备:3 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 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 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 了铺垫。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 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 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 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 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 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 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 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 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 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 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 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 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 操作打下 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 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 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 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 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 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 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 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 识溶解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 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 惯养成。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 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 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 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 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1.7 认识一袋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 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通过科学的研究 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 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 形 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查,同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 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我们离不开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 (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但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只是为 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设计意图:将问题缩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设计意图:问题更加具体!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指向性,便于实现学习目标。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到一个具体的方法。使学生的研究落实。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研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下边的问题指向我们研究的目标——观察空气 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 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 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回忆之前研究过的专项——“水”。也暗暗地 提示学生回忆研究水时用的研究方法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设计意图:问题具有直接指向性,让学生思考“水专题”的研究方法。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和不同点。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空气与水和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 固定的形状。教师要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 设计意图:记录单的再现,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经历从木块到水, 再到空气的科学观察历程,初步感受科学观察的方法。继续加强培养说和听的习惯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 “跟水对比,水是流 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 气”等。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总结。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 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要有 意识地引导学生补充班级记录单。这节课也是本单元的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 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在本单元,学生主要是通 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学会从不同的方面、多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描述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整理,持续培养科学学习习惯。【板书设计】 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气体 2.1 我们知道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教学具准备: 为学生准备:动物卡片或动物标本、玩具熊、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仓鼠(活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经认识的动物 同学们,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呢? 二、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 1.学生共同观察,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出示一只小仓鼠活体)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知道它原来生活在哪里吗? (2)今天这只仓鼠宝宝来给我们当模特,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会跑、会吃东西、有头、有嘴巴、有尾巴、有脚等) (4)同学们真厉害,把仓鼠宝宝的特点都找出来了。(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仓鼠的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种动物标本。 你能像观察仓鼠宝宝那样,观察这些标本吗?找找你们小组的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交流集中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 让我们来开一个“动物介绍大会”吧!哪个小组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动物?请小组成员带上 你们的动物标本,到前面来介绍一下它吧。 (小组介绍,其他同学可以指出其描述不全面的地方并做补充) 3.画一画我们观察的动物。 每个小组观察的动物各具特色,我们用笔把它画下来吧。怎么画呢? (1)教师示范,边观察标本边画,先画身体中间的部分,这是主要部分,然后再画上脚、头、翅膀等, 最后可以画一画头上的眼睛、嘴。(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动物的步骤,学生可以参照 学习,同时教师提出画的要求:真实,看到什么画什么,尽量画得像) (2)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开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① 抓住主要特点画动物。看看学生有无把凭空想象的成分画上去的情况。 ② 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仔细观察每个部分的特点。 ③ 图画上适当加文字(或拼音)标注。 (3)交流反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活动手册。 ①请同学们先猜一猜,画上是哪种动物?(指向画得像不像) ②你觉得画得好,好在哪里?(指向有没有突出动物的特征) ③你觉得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你能指出问题在哪里吗?(指向真实记录) ④让学生简单修正一下自己的画。 三、概括动物的共同特征 1.图片里有些是动物,有些不是动物,你能分辨出来吗? 2.汇报交流。 3.玩具熊为什么不是动物呢?谁能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4.教师汇总学生的发言:原来玩具熊是没有生命的,它不会动,不需要吃食物,不会长大,所以它不 是动物。那么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呢?5.刚才我们说的,也就是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你能再来说一说吗? (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形成班级记录单,参考课件内容) 四、总结和拓展 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学习了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动物,现在老师用橡皮泥制作了刚才观察的仓鼠 宝宝的模型,你能用橡皮泥把你观察的或者喜欢的动物制作出来吗 3.请学生参照学生活动手册制作一个动物模型。 板书设计: 我们知道的动物 动物的特点(班级记录单) 日期: 1.能自己运动 6.吃食物 2.有嘴 7.需要空气 3.会长大 8.会繁殖 4.有身体 9.会排泄 5.有生命 10.…… 2.2 校园里的动物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2.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教学具准备: 为学生准备:放大镜(每小组 1 个)、棉签、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确定寻访区域、布置寻访动物的环境、观察地点的平面图、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你能猜出老师描述的是哪种动物吗?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猜谜语。 二、寻找校园里的动物 1.刚才我们猜的鱼、蜘蛛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我们周围还生活着什么动物?你在哪里见过它?2.追问:你在校园里见过哪些动物?(“我在校园的……见过……”的句式) 3.这些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认识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 4.这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个花坛,你猜猜这里可能生活着哪些动物呢?在哪里能找到它们? 5.小组领取区域图和动物卡片,交流后把卡片贴到区域图上。 6.交流汇报。每个小组带自己的区域图,到教师的大区域图上贴动物,并进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补 充或调整 三、寻找动物的准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这个花坛里去寻找动物,看看你们标记的地方能不能找到这种动物。 2.我们可以去哪里找动物?边指图边说(大树上、草丛里、枯叶堆里、泥土里等) 3.我们应该怎样找动物?找到后观察什么,怎么记录? (1)怎么找?(轻轻地、不打扰动物等) 在教室里进行模拟寻访(教师讲解或示范,学生表演),在模拟时解决以下问题: ① 到场地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② 对于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如何来观察,如蝴蝶、蜈蚣等。 ③ 如何使用工具帮助我们观察。(放大镜、棉签) 小结:先集体观察空中的动物,再小组分散活动。(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用棉签拨一拨等) (2)找到后观察什么? ① 观察动物的生活环境。 ② 动物的身体特点、 活动情况。 ③ 数一数有多少动物。 (3)怎么记录? ① 记录的要求:真实,把观察到的动物记下来,不要把想象中的记下来,记录动物的活动地点,不要 忘记统计数量 ② 记录的地方:学生活动手册。(4)需要注意什么? 观察时不惊动、不伤害、不破坏它们的“家”。 四、寻找并观察校园里的动物 1.现在,请同学们拿上工具,整齐地排好队列,我们出发啦! 2.现场演示如何有序寻访动物。 (1)以全班集合的形式先安静地看,观察、记录周围环境中有什么动物。 (2)教师演示如何观察并记录树丛、草丛、枯叶堆中的动物。 3.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自主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后排好队回教室。 五、交流研讨 1.小组内部整理寻访到的动物。 2.全班交流,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完成后的活动手册,边介绍边评价) (1)小组式汇报。 指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汇报: ① 我找到……种动物,有…… ② 我最喜欢的是……它在…… (2)互动式汇报。 猜一猜,我们观察到的是哪种动物?如果其他同学猜不出来,汇报者对其进行介绍。 教师:同学们为什么猜不到呢?你觉得问题在哪里?可以怎么改? (教师把学生的汇报情况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中) 3.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跟同学们来分享一下吧。 六、小结1.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关于它们你还想知道什么? 2.校园里的动物都生活在它喜欢的环境中,那你来猜猜整个校园里会生活着多少种动物呢?整个 XX 县 (市)呢?整个中国呢?整个地球呢? 3.在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它们是我们的好朋友,希望同学们珍惜它们、保护它们。 板书设计: 2.校园里的动物 日期: 蚂蚁 草地上、树上…… 蜗牛 草丛里、枯叶堆…… 潮虫 枯叶堆…… …… …… 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教学难点:尝试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教学具准备: 为学生准备: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 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 (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 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 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板书设计: 4.给动物建个“家” 蜗牛的“家”(班级记录单) 日期: 能让蜗牛四处爬 有吃的东西 要保持潮湿 防止它爬出来 ……2.5 观察鱼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教学难点:尝试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教学具准备: 为学生准备: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师准备: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 没胳膊没腿, 从来不离水。 走路不用脚, 摇头又摆尾。 (谜底:鱼) 2.分别出示鱼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里的图片,边出示边讲解: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中都 生活着鱼。 3.教师:大家发现了没有,能看到鱼的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水。鱼的生活离不开水,它为什 么能生活在水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鱼,探索鱼身上的秘密。 (板书:观察鱼) 二、观察描述鲫鱼 (一)观察与画鱼 1.教师导入:鲫鱼是我们常见的鱼类,今天老师带来了鲫鱼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你了解鲫鱼吗? 知道它的身体特征吗?观察你们小组的鲫鱼,并将观察的鲫鱼画在活动手册上,看谁画得像。 教师示范,边观察边画:先画出躯干(呈梭形,两头较尖),再画出头、眼睛和鳍等,最后画鳞。请你 也将你们小组的鱼画在活动手册上。 教师提示:(1)从侧面观察鱼,边观察边画,画得越像越好。(2)不打扰小鱼,观察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可用手及其他物体触碰水和鱼。 2.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观察到的鱼的身体特征,教师适当追问并补充。 预设: (1)我观察到鱼有头,头上有眼睛、嘴巴、鼻子、鳃等。追问:它们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细致观 察)学生介绍:鱼的眼睛没有眼睑,头上有两个鼻孔,嘴巴一直在一张一合,鳃长在鳃盖里,鳃盖会一 开一合。 (2)鱼的身体上有很多鳍。追问:鱼有几个鳍?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教师介绍: 鱼长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3)鱼的身上有鳞片,鳞片呈半圆形,有光泽。 4.交流之后学生再观察,完善自己画的鱼。 5.通过比较鱼和蜗牛身体的软硬不同,引出鱼长有骨骼的知识。鱼的骨骼坚硬,课件出示鱼化石的图 片,再一次突出鱼有骨骼且坚硬的特征。 (二)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 1.教师:鱼嘴和鳃盖不停地一开一合,这是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鱼在呼吸。 3.设问:你知道我们人是靠什么来呼吸的?鱼又是靠什么来呼吸的?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呼吸和鱼的呼吸的不同之处,讨论鱼在水中是如何依靠鳃呼吸的。 5.教师展示鱼鳃的图片,并播放鱼的呼吸的微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三)观察鱼是怎样运动的。 1.教师:鱼没有脚,在水中是靠什么来运动的?请你仔细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如果鱼在此过程中比较安静,可用棉签轻轻触碰鱼的身体,再观察其运动。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用手模仿鱼鳍的运动。 4.小结:鱼是靠身体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运动的。 三、研讨小结 1.今天我们观察了鲫鱼,说说你对鲫鱼有哪些新的认识。 2.说说鱼在水中是靠什么运动、靠什么呼吸的。 板书设计 : 观察鱼 2.6 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呼吸→鳃 运动→鳍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教学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具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组 1 套教科书中 10 种动物的彩色卡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1 套教科书中 10 种动物的彩色大卡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 2.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二、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卡片编号 1.依次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并简要说说该动物有什么 特点。 2.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教师: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 教师示范:在狗卡片上标上①号,蝴蝶卡片上标上②号,鸡卡片上标上③号,蛞蝓卡片上标上④号,蚂 蚁卡片上标上⑤号,金鱼卡片上标上⑥号,蜗牛卡片上标上⑦号,老虎卡片上标上⑧号,喜鹊卡片上标 上⑨号,蛤卡片上标上⑩号 3.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 (二)给动物分类 1.分类活动。 教师提问: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有一个标准。 教师举例: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有没有脚。将有脚的狗、 蝴蝶、鸡、蛞蝓、蚂蚁、蜗牛、老虎、喜鹊、蛤归为一类(边说边将这些动物卡片摆放到一起),将没 有脚的金鱼归为另一类(将金鱼卡片放到另一边)。(教师适当解释:蛞蝓和蜗牛的“腹足”是脚,蛤的 “斧足”也是脚。) 2.活动手册填写指导。 将我们的分类方法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为了方便记录,我们用编号来代替动物名称。 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 3.小组进行动物分类活动。 先商定分类标准,再进行分类。分好后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然后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鼓励小组内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 三、交流研讨 1、2、3、5、8、9 4、6、7、101.投影下展示汇报。 先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然后告诉大家你的分类结果。同一分类标准的同学表达意见及建议,教师 适当修正补充,并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上。 2.小结。 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方法汇总到黑板上,小结:“我们有哪些分类的方法?” 3.讨论。 每种分类的结果一样吗?从多种分类标准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四、归纳整理 1.学生回忆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会长大、会繁殖后代、需要吃食物、需要空气、需 要水…… 2.哪些特点植物也有?归纳动植物的共同特点。 3.小结: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板书设计: 6.给动物分类 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 我的分类标准是:是不是生活在水里 6、10 1、2、3、4、5、7、 8、9 1、2、3、5、8、9 4、6、7、10

资料: 37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