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3-1-1 行程问题基础.教师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小学奥数3-1-1 行程问题基础.教师版

ID:650084

大小:1.14 M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行程问题基础 教学目标 1. 行程的基本概念,会解一些简单的行程题. 2. 掌握单个变量的平均速度问题及其三种基本解题方法:“特殊值法”、“设而不求法”、“设单位 1 法”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解终(中)点问题 知识精讲 一、 s 、 v 、t 探源 我们经常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用到 s 、 v 、 t 三个字母,并用它们来分别代表路程、速度和时间。 那么,为什么分别用这三个字母对应这三个行程问题的基本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表示时间的 t ,这个字母t 代表英文单词 time ,翻译过来就是时间的意思。表示速度的字母 v ,对应的单词同学们可能 不太熟悉,这个单词是 velocity ,而不是我们常用来表示速度的 speed 。 velocity 表示物理学上的速度。与 路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一般来说应该是 distance ,但这个单词并不是以字母 s 开头的。关于为什么会用 s 来代表路程,有一个比较让人接受的说法,就是在行程问题的公式中,代表速度的 v 和代表时间的 t 在字 母表中比较接近,所以就选取了跟这两个字母位置都比较接近的 s 来表示速度。 二、关于 s、v、t 三者的基本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可简记为: s vt 路程÷速度=时间 可简记为:t s v  路程÷时间=速度 可简记为: v s t  三、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基本关系式为: 平均速度  总路程  总时间; 总时间  总路程  平均速度; 总路程  平均速度 总时间。 板块一、简单行程公式解题 【例 1】 韩雪的家距离学校 480 米,原计划 7 点 40 从家出发 8 点可到校,现在还是按原时间离开家,不 过每分钟比原来多走 16 米,那么韩雪几点就可到校?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原来韩雪到校所用的时间为 20 分钟,速度为: 480 20 24  (米/分),现在每分钟比原来多走 16 米,即现在的速度为 24 16 40  (米/分),那么现在上学所用的时间为: 480 40 12  (分钟),7 点 40 分从家出发,12 分钟后,即 7 点 52 分可到学校. 【答案】7 点 52 分 【巩固】 小白从家骑车去学校,每小时15 千米,用时 2 小时,回来以每小时10 千米的速度行驶,需要多 少时间?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从家到学校的路程:15 2 30  (千米),回来的时间 30 10 3  (小时). 【答案】 3小时 【例 2】 甲、乙两地相距 100 千米。下午 3 点,一辆马车从甲地出发前往乙地,每小时走 10 千米;晚上 9 点,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为了使汽车不比马车晚到达乙地,汽车每小时最少要行 驶多少千米?.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马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 100÷10=10 小时,在汽车出发时,马车已经走了 9-3=6(小时)。依题意, 汽车必须在 10-6=4 小时内到达乙地,其每小时最少要行驶 100÷4=25(千米). 【答案】25 千米 【巩固】 两辆汽车都从北京出发到某地,货车每小时行 60 千米,15 小时可到达。客车每小时行 50 千米, 如果客车想与货车同时到达某地,它要比货车提前开出几小时?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北京到某地的距离为:60 15 900  (千米),客车到达某地需要的时间为:900 50 18  (小时), 18 15 3  (小时),所以客车要比货车提前开出 3 小时。 【答案】3 小时 【例 3】 一天,梨和桃约好在天安门见面,梨每小时走 200 千米,桃每小时走150 千米,他们同时出发 2 小时后还相距 500 千米,则梨和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我们可以先求出 2 小时梨和桃走的路程:(200 150) 2 700   (千米),又因为还差500 千米,所以 梨和桃之间的距离: 700 500 1200  (千米). 【答案】1200 千米 【巩固】 两列火车从相距 480 千米的两城相向而行,甲列车每小时行 40 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 42 千米, 5 小时后,甲、乙两车还相距多少千米?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两车的相距路程减去 5 小时两车共行的路程,就得到了两车还相距的路程: 480 (40 42) 5 480 410 70      (千米). 【答案】 70 千米 【例 4】 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 A、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先行三小时后乙车从 B 地出发,乙车 出发 5 小时后两车还相距 15 千米.甲车每小时行 48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50 千米.求 A、 B 两地间相距多少千米?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在整个过程中,甲车行驶了 3+5= 8(小时),行驶的路程为:48× 8 =384(千米);乙车行驶了 5 小 时,行驶的路程为: 50 ×5 =250(千米),此时两车还相距 15 千米,所以 A 、 B 两地间相距: 384+250+15 =649(千米). 【答案】649 千米 【例 5】 小燕上学时骑车,回家时步行,路上共用 50 分。如果往返都步行,则全程需要 70 分。求往返 都骑车所需的时间。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往返都步行 70 分钟,则单程步行要用 70 2 35  则单程骑车要 50 35 15  分钟 所以往返都骑车要15 2 30  分钟 【答案】 30 分钟 【例 6】 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以 10 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下午 1 时到;以 15 千米/时的速度行进, 上午 11 时到。如果希望中午 12 时到,那么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13.12 千米/时 【答案】13.12 千米/时 【例 7】 从家里骑摩托车到火车站赶乘火车。若每时行 30 千米,则早到 15 分;若每时行 20 千米,则迟 到 5 分。如果打算提前 5 分到,那么摩托车的速度应是多少?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24 千米/时。解:设离火车开车时刻还有 x 分。根据从家到火车站的距离,可列方程    30 2015 560 60x x     解得 x=55(分)。所求速度应是 30×[(55-15)÷(55-5)]=24(千米/时)。 【答案】24 千米/时 【巩固】 小红从家到火车站赶乘火车,如果每时行 4 千米,那么火车开时她还离车站 1 千米;如果每时 行 5 千米,那么她就早到车站 12 分。小红家离火车站多少千米?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9 千米。提示:与第 142 题类似。 【答案】9 千米 【例 8】 一艘轮船在离港口 20 海里处船底破损,每分进水 1.4 吨,这艘轮船进水 70 吨后就会沉没。问: 这艘轮船要在沉没前返回港口,它的时速至少达到多少海里?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24 海里。提示:先求进 70 吨水需要的时间。 【答案】24 海里 【例 9】 解放军某部开往边境,原计划需要行军 18 天,实际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行 12 千米,结果提前 3 天到达,这次共行军多少千米?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3 星 【题型】解答 【解析】 “提前 3 天到达”可知实际需要18 3 15  天的时间,而“实际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行 12 千米”,则 15 天内总共比原来 15 天多行的路程为:12 15 180  (千米),这 180 千米正好填补了原来 3 天的 行程,因此原来每天行程为 180 3 60  (千米),问题就能很容易求解.原来的速度为: 18 3 12 3 60   ( ) (千米/天),因此总行程为: 60 18 1080  (千米)另外本题通过画矩形图将会更 容易解决: 其中矩形的长表示时间,宽表示速度,由路程  速度 时间可知,矩形的面积表示的是路程,通 过题意可以知道甲的面积等于乙的面积,乙的面积为12 15 180  ,所以“?”处应为180 3 60  , 而“?”表示的是原计划的速度,则这次行军的路程为: 60 18 1080  (千米). 【答案】1080 千米 【巩固】 某人要到 60 千米外的农场去,开始他以 6 千米/时的速度步行,后来有辆速度为 18 千米/时的 拖拉机把他送到了农场,总共用了 6 小时.问:他步行了多远?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3 星 【题型】解答 【解析】求步行路程,而且步行速度已知,需要求步行时间.如果 6 小时全部乘拖拉机,可以行进: 18 6 108 (千米),108 60 48  (千米),其中,这 48 千米的距离是在某段时间内这个人在行走 而没有乘拖拉机因此少走的距离,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出行走的时间为: 48 18 6 4  ( ) (小时), 即这个人走了 4 个小时,距离为: 6 4 24  (千米),即这个人步行了 24 千米. 另外本题通过画矩形图将会更容易解决: 其中矩形的长表示时间,宽表示速度,由路程=速度×时间可知,矩形的面积表示的是路程,通过 题意可以知道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 60,大矩形的面积为18 6 108  ,所以小矩形的面积为: 108 60 48  ,又因为小矩形的宽为18 6 12  ,所以小矩形的长为: 48 12 4  ,所以“?”处矩 形的面积为 4 6 24  (千米),“?”表示的是步行的路程,即步行的路程为 24 千米. 【答案】24 千米 【巩固】 (第六届《小数报》数学竞赛初赛题第 1 题)小明每天早晨 6:50 从家出发,7:20 到校,老师 要求他明天提早 6 分钟到校。如果小明明天早晨还是 6:50 从家出发,那么,每分钟必须比往 常多走 25 米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校。问:小明家到学校多远?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3 星 【题型】解答 【解析】原来花时间是 30 分钟,后来提前 6 分钟,就是路上要花时间为 24 分钟。这时每分钟必须多走 25 米,所以总共多走了 24×25=600 米,而这和 30 分钟时间里,后 6 分钟走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 原来每分钟走 600÷6=100 米。总路程就是=100×30=3000 米。 【答案】3000 米 模块二、平均速度问题 【例 10】甲、乙两地相距 60 千米,自行车队 8 点整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去,前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 1 千 米,后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 0.8 千米。自行车队到达乙地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   200 260 0.8 1 2 60 0.9 663 3          ,共用 66 分钟 40 秒 自行车到达乙地的时间是 9 点 6 分 40 秒 【答案】 9 点 6 分 40 秒 【例 11】如图,从 A 到 B 是 12 千米下坡路,从 B 到 C 是 8 千米平路,从 C 到 D 是 4 千米上坡路.小张步 行,下坡的速度都是 6 千米/小时,平路速度都是 4 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 2 千米/小时.问小 张从 A 到 D 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D C B A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从 A 到 B 的时间为:12÷6=2(小时),从 B 到 C 的时间为:8÷4=2(小时),从 C 到 D 的时间为: 4÷2=2(小时),从 A 到 D 的总时间为:2+2+2=6(小时),总路程为:12+8+4=24(千米),那么 从 A 到 D 的平均速度为:24÷6=4(千米/时). 【答案】4 千米/时 【巩固】 如图,从 A 到 B 是 6 千米下坡路,从 B 到 C 是 4 千米平路,从 C 到 D 是 4 千米上坡路.小张步 行,下坡的速度都是 6 千米/小时,平路速度都是 4 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 2 千米/小时.问从 A 到 D 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D C B A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从 A 到 B 的时间为:6÷6=1(小时),从 B 到 C 的时间为:4÷4=1(小时),从 C 到 D 的时间为: 4÷2=2(小时),从 A 到 D 的总时间为:1+1+2=4(小时),总路程为:6+4+4=14(千米),那么从 A 到 D 的平均速度为:14÷4=3.5(千米/时) 【答案】3.5 千米/时 【巩固】 一个运动员进行爬山训练.从 A 地出发,上山路长 30 千米,每小时行 3 千米.爬到山顶后,沿 原路下山,下山每小时行 6 千米.求这位运动员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这道题目是行程问题中关于求上、下山平均速度的问题.解题时应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数 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速度的平均数  (上山速度+下山速度)  2 ,而平均速度  上、下山的总路程  上、下山所用的时间和.所以上山时间: 30 3 10  (小时),下山时间:30 6 5  (小时),上、 下山平均速度: 30 2 10 5 60 15 4     ( ) (千米/小时). 【答案】 4 千米/时 【例 12】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 30 千米的速度行驶了 90 千米到达某地,返回时每小时行驶 45 千米,求 摩托车驾驶员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要求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必须知道摩托车“往”与“返”的总路程和“往”与“返”的总时间.摩 托车“往”行了 90 千米,“返”也行了 90 千米,所以摩托车的总路程是:90×2=180(千米),摩托 车“往”的速度是每小时 30 千米,所用时间是:90÷30=3(小时),摩托车“返”的速度是每小时 45 千米,所用时间是:90÷45=2(小时),往返共用时间是:3+2=5(小时),由此可求出往返的平均 速度,列式为:90×2÷(90÷30+90÷45)=180÷5=36(千米/小时) 【答案】36 千米/小时 【巩固】 甲乙两地相距 200 千米,小强去时的速度是 10 千米/小时,回来的速度是 40 千米/小时,求小强 往返的平均速度.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去时的时间 200 10 20  (小时),回来的时间 200 40 5  (小时),平均速度  总路程  总时间 200 200 20 5 16    ( )( ) (千米/小时). 【答案】16 千米/小时 【例 13】飞机以 720 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 480 千米/时的速度返回甲地.求该车 的平均速度.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设两地距离为: 720,480 1440 (千米),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为:1440 720 2  (小时),从 乙地到甲地的时间为:1440 480 3  (小时),所以该飞机的平均速度为:  1440 2 2 3 576    (千米/时)。 【答案】 576 千米/时 【巩固】 一个人从甲地去乙地,骑自行车走完全程的一半时,自行车坏了,又无法修理,只好推车步行 到乙地. 骑车时每小时行 12 千米,步行时每小时 4 千米,这个人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① 参数法:设全程的的一半为 S 千米,前一半时间为 12S  ,后一半时间为 4S  ,根据公式平 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可得  2 12 4 6S S S     (千米)。 ②题目中没有告诉我们总的路程,给计算带来不便,仔细想一想,前一段路程与后一段路程相等, 总路程是不影响平均速度的,我们自己设一个路程好了,路程的一半既是 12 的倍数又是 4 的倍 数,所以可以假设路程的一半为 12,4 12 (千米),来回两段路,每段路程 12 千米,那么总路 程是:12 2 24  (千米),总时间是:12 12 12 4 4    (小时),所以平均速度是:24 4 6  (千 米/小时) 注意:在这种特定的题目中,随便选一个方便的数字做总路程并不是不科学的,因为我们可以把 总路程设为“单位 1”,这样做无非是设了“单位 24”,也就是把所有路程扩大了 24 倍变成整数,没 有任何问题,不论总路程设成多少,结论都是一样的,大家可以验证一下. 【答案】 6 千米/小时 【巩固】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会讲故事,王先生开车去拜访这位老和尚,汽车上 山以 30 千米/时的速度,到达山顶后以 60 千米/时的速度下山.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设两地距离为: 30,60 60 (千米),上山时间为:60 30 2  (小时),下山时间为:60 60 1  (小时),所以该飞机的平均速度为:  60 2 2 1 40    (千米)。 【答案】 40 千米 【巩固】 某人上山速度为每小时 8 千米,下山的速度为每小时 12 千米,问此人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方法一:用设数代入法,设从山脚至山顶路程为 48 千米,下山用时为(小时),共用时 6 4 10  (小 时),路程为 48 2 96  (千米),平均速度为 96 10 9.6  (千米/小时) 方法二:设路程为单位 1,上山用时为 1 8 ,下山用时为 1 12 ,共用时 1 1 5 8 12 24   ,距离为1 2 2  , 平均速度为 52 9.624   (千米/小时). 【答案】 9.6 千米/小时 【例 14】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到 300 千米外的乙地去,前 120 千米的平均速度为 40 千米/时,要想使这 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 50 千米/时,剩下的路程应以什么速度行驶?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 120千米 平均速度40千米/时 速度? 甲 乙 300千米 平均速度为50千米/时 求速度首先找相应的路程和时间,平均速度说明了总路程与总时间的关系,剩下的路程为: 300-120=180(千米),计划总时间为:300÷50=6(小时),前 120 千米已用去 120÷40=3(小时), 所以剩下路程的速度为: (300-120)÷(6-3)=60(千米/时). 【答案】60 千米/时 【巩固】 汽车往返于 A,B 两地,去时速度为 40 千米/时,要想来回的平均速度为 48 千米/时,回来时 的速度应为多少?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① 参数法:设 A、B 两地相距 S 千米,列式为 S÷(2S÷48-S÷40)=60 千米. ② 最小公倍法:路程 2 倍既是 48 的倍数又是 40 的倍数,所以可以假设路程为〔48,40〕=240 千米.根据公式变形可得 240÷2÷(240÷48-240÷2÷40)=60 千米. 【答案】60 千米 【巩固】 王师傅驾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交货.如果他往返都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行驶,正好可以按时返回 甲地.可是,当到达乙地时,他发现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只有每小时 50 千米.如果他想按时返回甲地, 他应以多大的速度往回开?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3 星 【题型】解答 【解析】假设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 300,那么按时的往返一次需时间 300÷60×2=10(小时),现在从甲到乙花 费了时间 300÷50=6(小时),所以从乙地返回到甲地时所需的时间只能是 10-6=4(小时).即如果 他想按时返回甲地,他应以 300÷4=75(千米/时)的速度往回开. 【答案】75 千米/时 【巩固】 王师傅驾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交货.如果他往返都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行驶,正好可以按时返回 甲地.可是,当到达乙地时,他发现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只有每小时 55 千米.如果他想按时返回甲地, 他应以多大的速度往回开?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设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单位“1”,那么按时的往返一次需时间 2 60 ,现在从甲到乙花费了时间 1÷ 55= 1 55 千米,所以从乙地返回到甲地时所需的时间只能是 2 1 1 60 55 66   . 即如果他想按时返回甲地,他应以每小时 66 千米的速度往回开. 【答案】每小时 66 千米 【例 15】小明去爬山,上山时每时行 2.5 千米,下山时每时行 4 千米,往返共用 3.9 时。小明往返一趟共 行了多少千米?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方法一: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先求出平均速度,设上下山路程为 10 千米,10×2÷(10÷2.5+10÷4) =20÷6.5=40/13(千米/时)所以总路程:40/13×3.9=12(千米)。 方法二:设上山用 x 小时,下山用 3.9 x 小时,所以列方程为:  2.5 4 3.9x x  ,解得 2.4x  , 所以小明往返共走: 2.4 2.5 2 12   (千米)。 【答案】12 千米 【巩固】 小明上午九点上山,每小时 3 千米,在山顶休息 1 小时候开始下山,每小时 4 千米,下午一点 半到达山下,问他共走了多少千米.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上午九点上山下午 1 点半下山,用时 4.5 小时,除去休息的一个小时,上山和下山共用时 3.5 小 时.上山速度 3 千米/小时,下山速度 4 千米/小时,若假设上下山距离为 12 千米的话,则上山用时 4 小时,下山用时 3 小时,总用时应为 7 小时,而实际用时 3.5 小时,则实际路程应为12 2 6  千 米 【答案】 6 千米 【巩固】 小明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时走 2 千米,回来时每时走 3 千米,来回共用了 5 小时.小明去时 用了多长时间?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方法一: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先求出平均速度,设上下山路程为 6 千米,6×2÷(6÷2+6÷3) =12÷5=2.4(千米/时)所以总路程:2.4×5=12(千米),所以去时用时间为:12 2 2 3   (小时) 方法二:设上山用 x 小时,下山用  5 x 小时,所以列方程为:  2 3 5x x  ,解得 3x  ,所以 去时用时间为 3 小时。 方法三:因为路程  速度 时间,来回的路程是一样的,速度不同导致所用的时间不同,同时,速 度与时间的乘积是不变的,因为去时的速度与回来时的速度之比为 2:3,所以去时的时间与回来 时的时间比为 3:2,把去时用的时间看作 3 份,那么回来时所用时间为 2 份,它们的和为 5,由 和倍关系式,去时所用的时间为 5 (2 3) 3 3    (小时). 【答案】 3小时 【巩固】 小明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时走 2 千米,回来时每时走 3 千米,来回共用了 15 小时.小明去时 用了多长时间?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假设总路程为 6 千米,那么去时用 6 2 3  (小时),回来用 6 3 2  (小时),来回共用 5 小时, 而题目中是 15 小时,是假设时间 5 小时的 3 倍,那么总路程就是 6 3 18  (千米)。所以,去时 用了18 2 9  (小时)。 【答案】 9 小时 【例 16】小王每天用每小时 15 千米的速度骑车去学校,这一天由于逆风,开始三分之一路程的速度是每 小时 10 千米,那么剩下的路程应该以怎样的速度才能与平时到校所用的时间相同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解析】由于要求大风天和平时到校时间所用时间相同,在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平时的 15 千米/小时相当 于平均速度.若能再把总路程“任我意”出来,在已知总距离和平均速度的情况下,总时间是可求的, 例如假设总路程是 30 千米,从而总时间为30 15 2  小时.开始的三分之一路程则为 10 千米,所 用时间为10 10 1  小时,可见剩下的 20 千米应用时 1 小时,从而其速度应为 20 千米/小时. 【答案】20 千米/小时 【例 17】有一座桥,过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 某人骑自行车过桥时,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别为 4 米/秒、6 米/秒和 8 米/秒,求他过桥 的平均速度。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3 星 【题型】解答 【解析】假设上坡、走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 24 米,那么总时间为:24÷4+24÷6+24÷8=13(秒),过桥的 平均速度为 724 3 13 513    (米/秒). 【答案】 7513 米/秒 【巩固】 有一座桥,过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某 人骑电动车过桥时,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别为 11 米/秒、22 米/秒和 33 米/秒,求 他过桥的平均速度.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3 星 【题型】解答 【解析】假设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 66 米,那么总时间=66÷11+66÷22+66÷33=6+3+2=11(秒),过 桥的平均速度=66×3÷11=18(米/秒) 【答案】18 米/秒 【巩固】 一只蚂蚁沿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由 A 点开始爬行一周. 在三条边上它每分钟分别爬行 50cm, 20cm,40cm(如右图).它爬行一周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厘米?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3 星 【题型】解答 【解析】假设每条边长为 200 厘米,则总时间=200÷50+200÷20+200÷40=4+10+5=19(分钟),爬行一周的 平均速度=200×3÷19= 113119 (厘米/分钟). 【答案】 113119 厘米/分钟 【例 18】赵伯伯为了锻炼身体,每天步行 3 小时,他先走平路,然后上山,最后又沿原路返回.假设赵 伯伯在平路上每小时行 4 千米,上山每小时行 3 千米,下山每小时行 6 千米,在每天锻炼中, 他共行走多少千米?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 星 【题型】解答 【关键词】希望杯,四年级,2 试 【解析】上山 3 千米/小时,平路 4 千米/小时,下山 6 千米/小时。假设平路与上下山距离相等,均为 12 千米,则首先赵伯伯每天共行走12 4 48  千米,平路用时12 2 4 6   小时,上山用时12 3 4  小时,下山用时12 6 2  小时,共用时 6 4 2 12   小时,是实际 3 小时的 4 倍,则假设的 48 千米也应为实际路程的 4 倍,可见实际行走距离为 48 4 12  千米。 方法二:设赵伯伯每天走平路用 a 小时,上山用 b 小时,下山用 c 小时,因为上山和下山的路程 相同,所以3 6b c ,即 2b c .由题意知 3a b c   ,所以 2 3 3a c c a c     .因此,赵伯伯 每天锻炼共行 4 3 6 4 3 2 6 4 12 4( 3 ) 4 3 12a b c a c c a c a c             (千米),平均速度是 12 3 4  (千米/时). 【答案】 4 千米/时 【例 19】张师傅开汽车从 A 到 B 为平地(见下图),车速是 36 千米/时;从 B 到 C 为上山路,车速是 28 千米/时;从 C 到 D 为下山路,车速是 42 千米/时. 已知下山路是上山路的 2 倍,从 A 到 D 全程为 72 千米,张师傅开车从 A 到 D 共需要多少时间?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3 星 【题型】解答 【解析】方法一:设 BC 距离为: 28,42 84 (千米),所以 CD 距离为84 2 168  (千米),那么 B-C-D 的平均速度为:    84 168 84 28 168 42 36      (千米/小时),和平路的速度恰好相等,说明 A-B-C-D 的平均速度为 36 千米/小时,所以从 A-D 共需要的时间为: 72 36 2  (小时) 方 法 二 : 设 上 山 路 为 x 千 米 , 下 山 路 为 2x 千 米 , 则 上 下 山 的 平 均 速 度 是 : 2 28 2 42 36x x x x     ( )( ) (千米/时),正好是平地的速度,所以行 AD 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就 是 36 千米/时,与平地路程的长短无关.因此共需要 72 36 2  (小时). 【答案】 2 小时 【巩固】 老王开汽车从 A 到 B 为平地(见右图),车速是 30 千米/时;从 B 到 C 为上山路,车速是 22.5 千米/时;从 C 到 D 为下山路,车速是 36 千米/时. 已知下山路是上山路的 2 倍,从 A 到 D 全程为 72 千米,老王开车从 A 到 D 共需要多少时间?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3 星 【题型】解答 【解析】设上山路为 x 千米,下山路为 2x 千米,则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x+2x)÷(x÷22.5+2x÷36)=30 (千米/时),正好是平地的速度,所以行 AD 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是 30 千米/时,与平地路程的 长短无关.因此共需要 72÷30=2.4(时). 【答案】2.4 时 【例 20】小明从家到学校有两条一样长的路,一条是平路,另一条是一半上坡路、一半下坡路.小明上 学走两条路所用的时间一样多.已知下坡的速度是平路的 2 倍,那么平路的速度是上坡的多少 倍? 【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3 星 【题型】解答 【解析】方法一:设路程为 80,则上坡和下坡均是 40.设走平路的速度是 2,则下坡速度是 4.走下坡 用时间 40 4 10  ,走平路一共用时间80 2 40  ,所以走上坡时间是 40 10 30  ,走 与上坡同样距离的平路时用时间: 40 2 20  .因为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所以平路速度 是上坡速度的 30 20 1.5  (倍). 方法二:因为距离和时间都相同,所以平均速度也相同,又因为上坡和下坡路各一半也相同,设 距离是 1 份,时间是 1 份,则下坡时间 1 122 4    ,上坡时间 1 31 4 4    ,上坡速度 1 3 2 2 4 3    ,则平路速度是上坡速度的 2 31 3 2   (倍). 方法三:因为距离和时间都相同,所以1 2  路程  上坡速度 1 2   路程 2  路程 1 ,得上坡 速度 2 3  ,则平路速度是上坡速度的 2 31 3 2   (倍). 【答案】1.5 倍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