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复习全套讲练(通史版44份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高考历史复习全套讲练(通史版44份有答案)》 共有 45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通史冲关三 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7·湖北荆州一模)‎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 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解析:C “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 ‎2.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据此可以推知(  )‎ 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 解析:B 在讨论经济计划时“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可见我国在制订计划时是比较慎重的,故A项错误;通过“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进行下一个计划的制订,由此可得出国家是计划经济,故B项正确;据“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等数据只能得出经济增长情况,无法判定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与落后,故C项错误;“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表明,当时的计划是较谨慎的,故D项错误。‎ ‎3.‎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毛泽东此信件(  )‎ A.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B.是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反思 C.提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 D.具体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 据材料信息“1959年4月”“社”,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国民经济建设开始出现严重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在写给地方各级政府的信中强调“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只管现实可能性……”这表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反映出毛泽东对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有所认识,并没有涉及对“左”倾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效反思,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1959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一五”计划的内容,故D项错误。‎ ‎4.(2017·湖北七市联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安徽芜湖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傻子瓜子”而致富,名噪一时,当时很多人主张‘动他’(对这个个体户进行处罚)。对此,邓小平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人心不安,得不偿失。”邓小平这样说是基于(  )‎ A.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人心所向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明确 C.雇工经营属于社会主义经济 D.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营经济存在 解析:D 材料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改革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当时很多人主张‘动他’(对这个个体户进行处罚)”故A项错误;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材料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不符,故B项错误;雇工经营是一种经营形式,可以是资本主义经济,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雇工经营,如“傻子瓜子”的雇工经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不可缺少的经营形式,它对公有制经济是一种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故D项正确。‎ ‎5.(2017·四川南充一模)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4 947家,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 302亿元。材料反映了(  )‎ A.公有制经济逐渐实行了股份制 B.所有制结构的根本改变 C.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发展加快 D.非公有制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公有制依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主体,公有制经济并未全部实行股份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所有制结构,故B项错误;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题干中“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4 947家,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 302亿元”说明其他所有制经济正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依然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6.(2017·山东菏泽一模)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1.4万多项,用汇额达100亿美元,其中沿海14个开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 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反映出我国(  )‎ A.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深入 B.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C.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 D.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 解析:D 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开放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据材料“沿海14个开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 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知材料主要说的是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沿海14个开放城市引进技术的力度比较大,也说明了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故D项正确。‎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解析:D 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文学影视领域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即处于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时期,故D项正确。A、C两项材料无体现,B项与史实不符。‎ ‎8.(2017·湖北襄阳考前模拟)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B 据材料“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在1977年;D项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 ‎9.(2017·江苏南京一模)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 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B 据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我国就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A项排除;紧扣题干信息“1985年5月”,联系我国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明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全面展开的时代背景,可知是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故B项正确;据所学“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故C项排除;据所学1965年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D项排除。‎ ‎10.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  )‎ A.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 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解析: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与题中的“1983年”不相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企业获得了部分利润的自行支配权有利于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故B项正确;题中谈到的是“国营企业”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关键是提高了企业的活力,增强其积极性,而非保证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故D项错误。‎ ‎11.1892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不知铁路之旁,其左右歧路,人马皆能行走,火车所运货物应于某处卸载者,仍须车马接运,且物产之流通益广,则人夫之生计益增,何害之有?”这一言论出现的原因是(  )‎ A.修建铁路有百利而无一害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B.驳斥修建铁路夺民生计 C.挽救洋务运动的失败局面 ‎ D.表明自己是早期维新派 解析: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铁路修建依然能够促进货物运输和物流发展,有益于普通民众生计,可知这一言论针对以修建铁路损害民之生计为借口反对修建铁路之人,故答案为B项。‎ ‎12.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解析:D 本题可用排除法,张贴交通告示并不能表明租界当局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故A项错误;“中西合璧”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交通领域的科技成就电车、汽车在19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交通告示中对马车、轿子等交通工具的行驶有明确规定,使人们的出行更加规范、文明,故D项正确。‎ ‎13.(2017·吉林长春二模)“苏联以欧亚大陆为依托,已经把国界突伸开去,形成了巨大的战略威胁。只有在‘地缘政治现实’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才能为一个自由世界保存希望”。这段材料揭示出(  )‎ A.美国“冷战”政策形成的原因 B.苏联威胁到欧亚大陆的安全 C.美国霸权主义的历史根源 D.欧洲联合对抗苏联的战略安排 解析:A 据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形成资本主义阵营的原因是为了稳定资本主义世界,遏制苏联的战略威胁,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表明苏联威胁到了美国的战略利益,苏联威胁到亚欧大陆的安全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主要说明面对苏联的威胁,美国准备采取行动,美国霸权主义的历史根源是自身利益的追求,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表明欧洲联合对抗苏联的战略安排,故D项错误。‎ ‎14.(2017·河北石家庄摸底)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扩张的需要 C.欧共体的政治联合步伐落后于经济联合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西欧的国际地位被削弱 解析:D 材料反映英国注重发展与本国利益相关的国家的关系,摆脱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光荣孤立”政策。“光荣孤立”政策是建立在强大的综合国力基础之上的,“三环外交”是综合国力衰落的选择。‎ ‎【新知生成】 “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 ‎15.(2017·河北衡水中学三模)当今世界最高的建筑在迪拜,最富有的国家是卡塔尔,最大的上市公司是中国的……甚至连购物这一美国曾经最伟大的运动都已走向全球——世界十大购物中心只有一家位于美国,最大的在北京。上述现象客观上反映出(  )‎ A.两极格局的趋于崩溃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扩展 D.南北贫富差距已缩小 解析:B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这种经济状况是在21世纪、两极格局已经瓦解后出现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甚至连购物这一美国曾经最伟大的运动都已走向全球——世界十大购物中心只有一家位于美国,最大的在北京”可知,进入21世纪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反映出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集团化扩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南北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南北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扩大,故D项错误。‎ ‎16.(2018·山西晋中月考)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开幕,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表明不愿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苦和发展经济作为目标。此次会议直接导致了(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立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演变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 根据材料“第三世界国家”“不愿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可知与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宗旨一致,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不愿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可知B项错误;C项与“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苦和发展经济作为目标”无关,故错误;第三世界只是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且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故D项错误。答案为A。‎ ‎17.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的四年时间里,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 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面积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 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 D.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解析:C 由材料可知,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胡佛政府修建了公路、国家公园、水坝等公共工程,反映了危机期间胡佛政府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体现了干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面对危机,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建了大量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很大程度上是对胡佛兴建公共工程这一举措的借鉴,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胡佛任期内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18.美国作家威尔·罗杰斯曾这样描写罗斯福:“整个国家都站在他那边,即使他做的事情是错的,人们还是追随他。事实如此,人们拥护他所做的一切,如果他把国会大厦烧为灰烬,人们仍然会欢呼喝彩,‘烧得好啊,我们总算点起了一把大火’。”由此推断(  )‎ A.罗斯福新政冲击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B.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民众宣泄不满 C.美国民众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很不满 D.罗斯福新政激发了美国民众的信心 解析:D 根据材料“整个国家都站在他那边,即使他做的事情是错的,人们还是追随他”可知罗斯福新政赢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激发了克服经济危机的信心,“如果他把国会大厦烧为灰烬,人们仍然会欢呼喝彩”是作者的假设,A、C两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所以答案选D。‎ ‎19.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容忍相当的资本主义,取得不错成效。这引发党内争议,赞成者认为此法应该进一步推动,以富国强兵;反对者认为此法违背社会主义理念,应及时停止。这一争议(  )‎ A.属于姓“资”姓“社”的大是大非问题 B.纠结于是否应该让俄国实现富国强兵 C.反映出苏联建设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D.体现出教条主义对社会主义探索的阻挠 解析:D 列宁根据苏俄的国情采取新经济政策,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反对者直接拿社会主义理念的条条框框去反对,故D项正确。A项本身说法错误;争议的焦点在于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借鉴资本主义,B项错误;苏俄当时尚未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模式,C项错误。‎ ‎20.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千克3.2戈比~9.4戈比,而每千克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戈比~60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 解析:B 苏联实行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A项材料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A项排除;苏联的工业化的特点是“重工业优先”“重工轻农”和“牺牲农业保障工业”,这与材料中农工产品价格剪刀差现象相符,为了积累工业资金而极大牺牲农民利益,故答案为B项;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确立于1936年,故C项排除;“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不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状况——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国内经济交流处于一种异常不活跃的状态,故D项排除。‎ ‎21.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这一变化反映苏联(  )‎ A.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 B.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 C.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 D.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 解析:C 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的国际关系使苏联增强按“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工业,这与题意相反,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之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之后苏联工业由之前按“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到按“工业布局指导思想”布局,说明苏联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按经济规律进行工业布局,故C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无论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22.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 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A 1934年美国《贸易协定法案》的颁布是对经济大危机期间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严重后果的修正,标志着美国贸易政策立法从注重进口限制向注重拓展出口转变,有利于美国开拓国外市场,同时为自由贸易理念扩展创造了条件。材料中“1935年底……14个国家……”“1945年……增至29个”反映了美国逐步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多边贸易体系,故A项正确,D项错误。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贸易协定法案》,是新政的内容之一,故B项错误。19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开始,故C项错误。‎ ‎23.下面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表反映(  )‎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解析:C 从图片可知各时期世界贸易以发达国家间贸易为主,世界贸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图片显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重不断增加,“处境恶化”一说不正确,故B项错误;从发达国家间贸易比重可知世界贸易由发达国家主导,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故D项错误。‎ ‎24.(2018·云南昆明调研)钱乘旦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当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到各种本土性时,就一定要嵌入各种文化背景中。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  )‎ A.导致了本土文化丧失 B.与本土文化共存交融 C.激化各民族间的矛盾 D.实现世界文化的趋同 解析:B 据材料关键信息“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到各种本土性时,就一定要嵌入各种文化背景中”可知,B项与之吻合,D项与之相反,排除D项。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25.(2017·湖北襄阳考前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主要是黑人)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B.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C.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D.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 解析:B 材料没有体现出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提高,A项错误;“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表明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爵士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6.(2017·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 时间 条约或事件 后果或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宝岛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 ‎1919年 巴黎和会 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打破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归还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则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25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该题属于观点论述题,首先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引用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注意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答案:示例1:‎ 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 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5分)‎ 示例2:‎ 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 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赢得民族独立,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70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强势外交、主动外交使当今中国大国地位日益凸显。(25分)‎ ‎(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均可同等赋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识到,同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理性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一个自主的社会得以和谐的运转。在这样一个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分工和交易将分散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起和谐的秩序。……斯密的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场所,也不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 ‎——(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材料二 六十年来(注:从1917年算起)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就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 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 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 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 ‎(1)材料一中斯密与材料二中陈云关于市场问题的主张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提出的时代背景。(13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对英国、中国产生的影响。(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信息“市场机制”“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和材料二信息“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可知二者都认为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点从材料一“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起和谐的秩序”,可知斯密主张抛开政府的干预,通过市场中的自主分工和交易构建和谐的社会经济秩序,从材料二“所谓市场调节……也就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可知陈云主张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作用;第二小问,结合斯密所处的工业革命时代及英国的对外扩张和陈云著作的时间,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即可。第(2)问,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经济理论,推动了英国的对外扩张,进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陈云的观点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答案:(1)相同:都认为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不同:斯密:抛开政府的干预,通过市场中的自主分工和交易构建和谐的社会经济秩序。陈云: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作用。‎ 背景:斯密:工业革命的展开;经济实力增长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英国处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优势地位。‎ 陈云:国际环境改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13分)‎ ‎(2)英国:推动自由放任政策形成;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对外扩张;推动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中国: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12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