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复习全套讲练(通史版44份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高考历史复习全套讲练(通史版44份有答案)》 共有 45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29讲巩固练 ‎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从“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晚清官员未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 ‎1‎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2‎ 洋务派的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 ‎3‎ 严复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4‎ 维新派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5‎ 近代中国的时代潮流发生重大变化 ‎6‎ 新文化运动 与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在于开展民众启蒙 ‎7‎ 胡适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8‎ 新文化运动内容具有广泛性 ‎9‎ 新文化运动反映了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精华 ‎10‎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1‎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2017·陕西西安二模)1877年,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政治评价道:“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据此分析,刘锡鸿(  )‎ A.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 B.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C.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 D.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 解析:A 据材料“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可知,刘锡鸿认为自己所见到的英国政治风俗是值得称道的,但他是用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儒家的价值观来看待西方文明的成就,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和法治精神,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全面批判,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他是否支持学习西方制度,故D项错误。‎ ‎2.(2017·广西贺州模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梁启超在《上张南皮(即张之洞)尚书书》中写道:“以六经诸子为经,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以求治天下之道;以历朝掌故为纬,而以希腊、罗马古史辅之,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梁启超这一主张(  )‎ A.与“中体西用”一致 B.强调中西学并重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体现了“托古崇经” D.为光绪帝所接受 解析:A 梁启超的主张是以中国传统的六经诸子、历朝掌故为经纬(根本、基础),辅之以西方的公理公法、古史,来达到“治天下之道”的目的,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A项正确。中西学并重与“经纬”“辅之”的地位差距不符,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 ‎3.(2017·福建宁德质检)《筹办洋务始末》载,恭亲王奕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这一建议体现了他(  )‎ A.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 B.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 C.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 D.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解析:B 材料无法体现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故A项错误;据材料“(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可知体现了奕主张学习西方的典制律例,在产生外交纠纷时,援引西方的条例,防止对方在中国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歪曲解释,体现了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 ‎4.(2017·河北衡水联考)维新思想家严复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严复此言旨在(  )‎ A.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B.解释中衰西盛的原因 C.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 D.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解析:D 严复这段言论揭示出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不同原因是对待古今的不同态度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其根本意图是为维新变法寻求理论上的依据,故D项正确。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解释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原因、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属于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材料的内容,均非严复此言的根本意图,故A、B、C三项错误。‎ ‎5.(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解析:B 根据题目中康有为主张“全面的‘大变’”,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无法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阻碍即是腐朽不堪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故“全面的‘大变’”体现了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B项正确。‎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6.(2017·山东济宁期末)1903年,孙中山在《敬告同乡书》中公开宣布:“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该言论从本质上反映出(  )‎ A.革命派与改良派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 C.近代中国的时代潮流发生重大变化 D.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C 革命派与改良派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不能体现材料内容的本质,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一时期没有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体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由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故C项正确;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仍然停留在政治制度的层面,故D项错误。‎ ‎7.(2018·山东枣庄期末)《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  )‎ A.进行社会改良 B.推翻君主专制 C.开展民众启蒙 D.发起国民革命 解析:C 材料中的《新青年》刊文主张反对专制、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其根本在于形成“人民舆论”,促进国民真正的民主意识的觉醒,“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强调了当时的紧迫任务是开展民众启蒙,故选C项。A、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新文化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之后,已完成了推翻君主专制的任务,故B项错误。‎ ‎8.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材料表明胡适(  )‎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 B.不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胡适倡导的“整理国故”运动是要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吸收其精华,再造新的文化,并没有违背新文化运动的宗旨,A项错误;B项与题干“整理国故”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分析出,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的初衷,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改造传统文化,推动其向现代转型,C项正确;D项与题干“整理国故”运动无关。‎ ‎9.(2017·湖北黄冈调研)在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目的具有复杂性 B.过程具有曲折性 C.内容具有广泛性 D.启迪了民族意识 解析:C 由材料“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可知是各阶层对新文化的运动的共识,没有涉及其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无法体现其曲折性,故B项错误;通过“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可以看出作者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内容之广泛,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故D项错误。‎ ‎10.(2017·河北衡水期末)有人认为:“作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真正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民主和科学的精髓 B.反映了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精华 C.体现了明清以来经世致用的爱国情怀 D.反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理想 解析:B 民主和科学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故A项不正确;经世致用仍然是以儒家为体,维护旧的封建统治,与新文化运动的内涵不相符合,故C项错误;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的思想,认为要把天下的权力交给全天下的百姓,而不是由皇帝一人独断,但此时封建君主已不存在,故D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关心国家危难、探求救亡之道,反映了传统文化里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故B项符合题意。‎ ‎11.在当时(1919年)的知识界看来,欧化进步就是科学、就是现代。只要打出科学、进步的招牌,如果再打出人民的招牌,那么对方基本上就只能缴械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 B.辛亥革命后帝制被推翻 C.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 D.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解析:C 材料表明当时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全盘西化就是进步,这主要得益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创造了条件,A、D两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不是原因,A、D两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在思想启蒙方面需要进一步进行思想解放,B项错误。‎ ‎12.(2017·湖南岳阳期中)‎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解析:D 据材料“‘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故D项正确。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并不属于后期较之前期而言的“突破”,故A、B两项排除。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分裂,故C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2017·江苏南京一模)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里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 ‎“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与中国平等”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等信息分析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需结合材料二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得出两种不同的认识;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析,“保存国粹”的例子是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醉心欧化”的事例有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后实行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 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在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和西方文明的先进。‎ 答案:(1)夷狄观变化: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 ‎(2)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史实: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 运动。‎ ‎(3)因素:在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 ‎14.(2017·山西太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思想家叶适)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 同哉”。‎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二 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一孔教以制天下!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等人及知识界力主“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梁漱溟是不赞同的。他第一次在北大开课时便对“打倒孔家店”的学生说:“我此来除为释迦、孔子解释发挥外,更不做别的事。”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更是大胆地批评了新文化运动“向西走”的不对,公开声称要“向东走”。他称“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来得高妙”。他断言: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刘友梅《梁漱溟:世界文化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子时代的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 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叶适、谭嗣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及各自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胡适、梁漱溟文化主张的共同倾向。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可知继承了孟子的思想,据材料一中“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可知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还可据理学的主张作答,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第(2)问第一小问共通之处,据材料一中“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和材料二中“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可知,都认为孔子及其以前的学术才是真正的儒学,都认为当时儒学应该改变;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一中“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可知叶适是为了恢复原始儒学,结合所学可知,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所以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第(3)问第一小问共同倾向,据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向西走’的不对,公开声称要‘向东走’”可知,不管向西走还是向东走都存在绝对化的倾向;第二小问态度,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容易答出继承和创新、辩证地看待。‎ 答案:(1)不同:更多继承了孟子的思想;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主张;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任答2点即可)‎ ‎(2)共通之处:都否定孔子以后的儒学,都认为孔子及其以前的学术才是真正的儒学;都认为当时的儒学应该改变。‎ 目的:叶适为了回归原始儒学(孔子时代的儒学);谭嗣同为了宣传维新变法。‎ ‎(3)倾向:存在绝对化的认识。‎ 态度:辩证看待、继承发展、改造创新。‎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