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复习全套讲练(通史版44份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高考历史复习全套讲练(通史版44份有答案)》 共有 45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8、9讲巩固练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春秋战国 时期的百 家争鸣 ‎《春秋》经孔子整理后成为儒家经典的原因 ‎1‎ 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2‎ 孟子的天人观 ‎3‎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4‎ 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5‎ 韩非子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 ‎6‎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 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7‎ 董仲舒思想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背离 ‎8‎ 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9‎ 汉代后期的治国主张“外儒内法”‎ ‎10‎ 汉代儒学的经世致用作用 ‎11‎ 东汉统治者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张家口期末)《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解析:B 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故A项错误;经孔子整理后的《春秋》能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不可能起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故排除C项;由材料“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可知《春秋》是编年体史书;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它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所以被后世统治者推崇。‎ ‎2.(2017·湖北黄冈模拟)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解析:B 儒家的入仕是为了实践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更是强调一种社会责任意识,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 ‎3.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 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解析:C 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的是理学,A项错误。材料中孟子的思想没有反映出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B项错误。孟子指出天与人的内心一样,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这就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外在比照方式,D项错误。‎ ‎4.(2017·广东深圳一模)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是源自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思,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老子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排除B项;希望通过“礼”重建等级社会秩序的是孔子,故排除C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是顺应自然法的思想,故排除D项。‎ ‎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与当时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  )‎ A.区别等级名分 B.维护血缘关系 C.讲求实际功利 D.强调重义轻利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 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B两项错误。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儒家强调重义轻利是针锋相对的,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 孟子对墨子的批判 孟子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完全否定的,在孟子看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于宗法血亲社会的否定,缺乏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但另一方面,墨子的兼爱思想的思考点是恰恰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6.(2017·山西三地五校联考)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解析:A 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是强调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这与强调只应有一个最高统治者的“一家二贵,事乃无功”主张一致,故A项符合题意。B项强调“兵不厌诈”,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体现依法治国,反对贵族特权,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强调“保密思想”,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7.(2018·山西太原月考)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 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解析:A 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 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 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A 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说明了天人感应的观点,但是并未涉及天人感应为什么正确,B 项错误;决定后世儒学发展趋势的是儒家思想的不断与时俱进,C 项错误;董仲舒在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并非背离孔孟学说,D 项错误。‎ ‎8.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解析:B 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认为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9.(2017·河南郑州联考)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解析:D 据材料“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可知董仲舒主张用儒家的仁、义、礼来教化人民,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出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故C项错误。‎ ‎10.(2017·山东潍坊一模)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解析:A 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朝治国并非只是单纯用儒家思想,也包括法家理论,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法互补,不是儒法对立,排除B项;C、D两项表述不能由材料推出,排除。‎ ‎11.(2017·山东济南一模)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 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 解析:C 据材料“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可知这说明当时学习儒学经典,应用于治河、判决狱讼等实践,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学获得独尊的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故排除D项。‎ ‎12.(2017·河北石家庄二模)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 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C.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 ‎ D.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 解析:B 材料“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说明县令在执法时顾虑到若对赵娥处刑则与儒家纲常伦理相悖,因而“拒绝受理此案”;又据“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表明统治者在法律与纲常伦理发生冲突时,会偏重对纲常伦理的维护,体现出执法者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故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排除这两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7·河北衡水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认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成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意的,靠不住的,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吏望而生畏,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来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以“刑治”达“吏治”。‎ ‎——龙昶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龚自珍基于朝廷“而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的现实,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魏源认为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关键在于要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必须“变人”,变人必须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在官者,非有过失罪状,为法吏所报当者,总统不得以意降调……总统与百官行政有过,及溺职受赇(贿)诸罪,人人得诉于法吏,法吏征之、逮之而治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阎青义《论近代思想家的整饬吏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吏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思想家们整饬吏治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来看,儒家认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也就是说儒家重视的是道德和礼义,不强调等级与身份;而法家则注重的是“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主张以法治吏,实行严刑峻法。第二小问产生这种观念的时代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第(2)问回答第一小问,可从每个人的主张来分析。龚自珍的主张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魏源的主张是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的观点是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人人得诉于法吏”。评价时我们首先要肯定这些观点符合时代的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它们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总之,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的观点,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 答案:(1)差异:儒家尚贤、重德,以礼治国,人治色彩明显;法家重视军功与才能,主张以法治吏,严刑峻法。‎ 时代背景: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提高,诸侯国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阶级上,士阶层崛起,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广纳人才。‎ ‎(2)主张:摒弃凭资历用人的官吏升迁制度;重德才,任人唯贤;改革选官用人制度;强调法治,依法行政。‎ 总体评价:思想家们提出多种整饬吏治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反映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了时代潮流;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言之成理即可)‎ 评价:龚自珍、魏源的主张冲击了封建官僚用人制度,但并未超出封建道德的规范;梁启超、章太炎对封建官制的批判和对法治的诉求,反映了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参政的要求,对后世具有启迪作用,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其主张和愿望无法实现。(言之成理即可)(说明: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14.(2017·山东济南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论语》‎ 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丙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解析: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可得出一个主题:孔子的道德观;依据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可得出另一个主题:孔子的法律观。在历史评价中,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不难看出,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地论述。‎ 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 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的道德观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的道德观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 史料解释: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