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复习全套讲练(通史版44份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高考历史复习全套讲练(通史版44份有答案)》 共有 45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32讲巩固练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1‎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2‎ 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 斯大林模式 经济危机给苏联带来发展机会 ‎4‎ 苏联农业集体化存在急躁冒进的现象 ‎5‎ 斯大林模式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6‎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7‎ ‎1933年中国对苏联实行五年计划的态度 ‎8‎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苏联农业问题阻碍发展 ‎9‎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 ‎10‎ 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趋于停滞 ‎11‎ 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尊重规律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  )‎ A.农奴制改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体制 解析:B 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可知处于苏俄政权建立初期。农民实现了土地要求,但因“回报”问题与苏俄政权发生矛盾,结合所学可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的实行,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 ‎2.蒋介石在访问苏联时的日记中写道:“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判断,当时苏联正在(  )‎ A.组建红军保卫新生政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用国家资本主义调整经济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D 抓住材料中信息“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判断这是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和租让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3.(2017·湖南长沙模拟)1924年前,苏俄(联)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然盛行 B.战争环境不利于政策推行 C.新经济政策背离了国情 D.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 解析:D 材料体现苏俄(联)政府引进外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1924~1929年国内战争已结束,并非战争环境,故B项错误;在苏俄(联)经济凋敝的情况下,新经济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私营企业符合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联)政府同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实际履行很少,且到1929年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基本停止实施,说明苏俄(联)在经济建设上排斥资本主义,反映了意识形态的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 ‎4.(2017·辽宁抚顺一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B.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 C.危机迫使美国调整对苏联政策 D.经济危机给苏联带来发展机会 解析:D 材料没有涉及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故A项错误;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在1937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美国和苏联的经济交往,不能反映出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调整,故C项错误;经济大危机期间西方国家急于通过产品出口缓解危机,苏联在此形势下,低价择优进口大批机器设备,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5.(2017·山东淄博二模)下表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 年份 ‎1918‎ ‎1929‎ ‎1930‎ ‎1934‎ ‎1937‎ 集体农庄(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 集体化比重(占农户 总数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4.9‎ ‎33.6‎ ‎87.4‎ ‎99.1‎ 上表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 B.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C.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 D.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解析:C 表格中强调的集体农庄的个数与集体化程度,并未说明解决粮食危机的问题,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且集体农庄下,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表格呈现的数据表明,1918~1937年,不到20年的时间,集体农庄数量猛增,苏联“完成全盘集体化”目标基本实现,联系所学可知这其中出现抢时间、争速度、强迫命令的现象,说明存在急躁冒进的特点,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 ‎6.(2017·东北三省联考)在斯大林时期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一个苏联的工厂,当局就预先教工人要怎样回答代表团的提问。当问到一个老工人每月的工资是多少,老工人说3 000卢布;代表团又问有多少存款,他回答10万卢布。代表团疑惑:“你存了这么多钱准备干什么呢?”老工人回答:“我准备买一双靴子。”这则笑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B.行政管理经济加速工业化 C.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 ‎ D.计划经济体制提高生活水平 解析:A 材料中笑话表述的是苏联拥有高工资和高存款的人却缺少一双靴子,反映出苏联当时生活用品匮乏,是斯大林模式下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导致的,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苏联工业化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故C项错误;苏联在计划经济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较大提高,故D项错误。‎ ‎7.据统计,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解析:B 题干强调的是苏联“二五”计划实际执行过程与原订计划之间出现差异,A项是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农轻重投资增长率提出的原因,可排除;材料表明,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对轻工业、农业相对倾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发展较快,据此可知B项正确;苏联“二五”计划发生在1933~‎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937年,经济危机为苏联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C项错误;D项错在“个人崇拜”,材料并未体现这一点。‎ ‎8. 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苏联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此言论(  )‎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 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 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 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 解析:B A项错在“世界潮流”,不符合史实;材料时间为1933年,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根据材料“五年计划上……一大社会主义试验”,这是对苏联“五年计划”成果的认同,故答案为B项;材料只是认为苏联五年计划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没有说试验的推广范围,故C项不准确;材料未提及自由主义经济,故D项排除。‎ ‎9.(2017·山东济南模拟)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  )‎ 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 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D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失调,农业投资不足。苏联加强对农业投资,正说明农业存在大问题,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故A项错误。苏联的农业改革并没有取得巨大的成效,故B项错误。1961~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是以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改革重点是工业,故C项错误。‎ ‎10.(2017·江苏宿迁学业水平模拟)‎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  )‎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 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 解析:C 1957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里面没有其他产业的调整计划,无法体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法令内容一定程度上对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有所修正,实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C项正确;改革内容中没有明确提到军事工业,故D项 错误。‎ ‎11.(2018·河北衡水摸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业生产的主要指标方面,苏联与美国的差距迅速缩小,而到70年代则扩大了。这反映出(  )‎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成功 ‎ B.美苏争夺重点的转移 C.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 D.苏联改革趋向于保守 解析:D 苏联解体表明西方和平演变成功,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整个冷战期间,美苏的争夺重点一直是在欧洲并未转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美国经济在70年代陷入了“滞胀”阶段而发展放缓,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的改革步伐逐渐放缓且日趋保守,因而与美国经济差距日益拉大,故D项正确。‎ ‎12.(2017·江苏宿迁期末)《苏联改革30年,无处纪念只有祭》:回顾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新概念迭出,所提愿景振奋人心。而中国改革显得就事论事,冲击力不足;苏联有“500天计划”改革方案,而中国长远改革的目标也只是“小康”;当苏联人期待一步跨进西方式发达社会的时候,中国“慢腾腾”地提出改革要分三步走,继续强调自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材料强调改革需要(  )‎ A.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 B.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 C.循序渐进、尊重规律 D.特别关注民众的诉求 解析:C 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改革需要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但如果不切实际,会给改革带来恶果,苏联的解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B项错误;材料把苏联和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中国的改革能够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取得了成功,而苏联改革急功近利,最终失败,所以材料强调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尊重规律,故C项正确;关注民众的诉求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河南洛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订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历史背景。‎ 答案:(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 ‎(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14.(2017·云南昆明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约翰·梅纳德·‎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凯恩斯(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认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不仅会使该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追加新投资获得新收入,致使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若干倍于最初那笔投资。他进一步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与宏观调控经济的必要性,认为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并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以宏观指导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30年代中、苏经济发展为例,评析凯恩斯的观点。(要求:任选一个国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分析总结材料中凯恩斯的观点,然后结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或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从赞同或反对中任选一角度论证凯恩斯的观点即可。‎ 答案:示例一 ‎ 观点:凯恩斯认为政府应扩大投资,加强经济干预与宏观指导,推动经济迅速增长。‎ 态度:赞同。‎ 论证: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中央及地方政府经济建设计划,白银收归国有,发行法币,投资发展工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宏观指导。结果使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并带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示例二 观点:凯恩斯认为政府应扩大投资,加强经济干预与宏观指导,推动经济迅速增长。‎ 态度:不赞同。‎ 论证:苏联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政策,投资新建大量工矿企业,排斥市场调节,强调政府干预。结果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缺乏活力;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