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堂 教 学 设 计
单位(学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第 2 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设计者
课程名称 生物 授课班级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眼这一感觉器官比较熟悉,但对于眼的结构和视觉是怎么形成的还知之甚少。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然后再观
察模型探究眼球结构及作用,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因初一年级学生未有物理学知识,通
过凸透镜成像实验就有了感性认识,但对视觉的形成过程描述即可。有了前面的基础,再
让学生分组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及对策,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设
计
理
念
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小组讨论、模型观察、观看动画、分组实
验、小组合作探究、视频等方式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
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静态变为动态,知识抽象变为生动形象,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
动起来,并亲身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课
程
资
源
苏科版七下教材、参考书、网络、动画、视频、实验、眼球模型等。
教
学
目
标
1、概述眼球的结构和视觉形成的过程。
2、描述近视的形成的原因和矫正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护眼睛,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美好情感。
教
学
重
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2、近视的形成原因和预防。
主
要
学
习
活
动
猜物游戏、对照问题自学课本、小组讨论互助、相互质疑、观看动画回答问题、分组实
验、分组探究近视形成原因及对策、分组汇报探究成果、当堂复习巩固等活动。完全体现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
学
流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猜物游戏(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或用耳听),看哪种最准确,
得出眼是人的重要的感觉器官,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眼感受的,引入新课。
二、新授
(一)眼球的结构:
1、眼球附属结构:学生活动:观察同座的眼睛,能看到的眼睛结构主要有哪些?学生回
答后师总结。指出最重要部分是眼球的结构,引入下一环节。
2、眼球结构:(1)分组活动: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眼球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提
示观察方法:由表及里,由前向后,由上向下,注意结合课本 P102 页图 12-15,认识各部分
的名称。(2)阅读课本 P102-103 页内容思考:眼球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3)、检测效果:引导学生识图,认识眼球的各部分并说出它的作用,师可适当补充。
(4)动画演示瞳孔大小的调节:观看后回答问题:瞳孔的大小是怎样调节使自己能看清
明处和暗处的物体?为什么要这样变化?瞳孔的调节由什么控制?
(5)动画演示晶状体的曲度变化过程,观看后回答问题:晶状体的曲度受什么调节?
(二)、视觉的形成:
1、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分组实验。讨论:实验中透镜和白纸板分别模拟眼球的什么结
构?
2、视觉的形成过程:动画演示。学生观察后讨论:①外界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要经
过哪些结构?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应该是怎样的状态?想一想,为什么和我们看到的不一
样?②为什么较远较近的物体眼睛都能看清楚?③当一个人从低头看书到抬头望向远方时,
他的晶状体的曲度是如何变化的?④看近物时,眼睛处于疲劳状态还是放松状态?学生讨论
后回答问题,师边引导点拨边总结: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由视神
经传到大脑。
总结:视频复习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三)、近视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1、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
(1)动画演示近视的形成,观看后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近视?假性近视的真性近视有
何区别,师引导总结: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使远处来的光线形成的
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
(2)分组讨论:近视的同学说说自己造成近视的原因;先组内交流,再班级进行交流,
相互补充,最后归纳总结:①、长时间不科学地用眼;②、眼营养的缺乏;③、受到光色的
刺激过多;易患假性近视。
2、近视的矫正:配戴凹透镜。(边讲边多媒体放映小动画)
3、如何预防近视?学生回答,师总结:三要四不看,并放映小动画。如预防眼睛的其他
疾病?生答,师总结:注意眼的清洁卫生。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何收获?学生回答,师引导点拨。
四、当堂复习巩固。
五、课后探究:远视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课
堂
作
业
1、 眼球主要有哪些结构?各有什么作用?
2、 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3、 近视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如何矫正?怎样保护好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