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呼吸》
教学设计
苏科版生物 七年级(上)
第 7 章 能量的释放与呼吸
第 2 节 人体的呼吸(第 2 课时)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体的呼吸》第二课时,主要以呼吸运动及其与气体进出的
关系为主。教材首先提出了与呼吸运动有关的骨骼和肌肉,明确呼吸作为一项运
动需要有骨骼和肌肉的支持。然后以模拟实验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呼吸运动与
气体进出的关系,逐步化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呼
吸运动引起胸廓容积変化,从而引起人体的吸气与呼气,抽象的模拟实验与学生
的亲身体验结合,辅以网络资源的参考,促使学生理解并能归纳总结。
二、 学生分析
呼吸对于学生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但呼吸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
个新的概念。七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动手能力强,善于尝试与探索,初
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涉及到人体的各系统,对于他们来说难度较大,并且学生对于
感官的认识要大于抽象思维的认识,因此需要教师结合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循序
渐进、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呼吸运动等相关概念。
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与呼吸运动有关系的骨骼和肌肉;
2.说出呼吸运动的全部过程。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模拟实验说明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和肌肉的变化;
2.在每次小组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结合自身体验,尝试以生物学专
业术语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呼吸运动的重要性,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
四、 教学重点
呼吸运动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五、 教学难点
1.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呼吸运动;
2.呼吸运动导致气体进出。
六、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
七、 教具准备
呼吸运动模拟装置、气球
八、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播放模拟呼吸运动的演示视频。
观察和比较
视频中的瓶子和
现实中的瓶子。
引起学生兴趣。
第一
环节:
模拟
实验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与尝
试,如何做才能让现有的实验装置和视频中一
样,在不吹气的情况下使气球变大变小。
2.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并
讨论,猜想实验原理。
3.教师利用可视化教室系统向全班发送
截图,引导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标出瓶身受力的
方向和气体进出的方向。
1.小组进行讨论
与尝试,推选代
表展示实验。
方法:先拧开瓶
盖,使劲捏住瓶
身,再将瓶盖拧
紧。
松开瓶子时,气
球变大,捏瓶子
时,气球变小。
2.各小组进行讨
论,然后推选代
表向全班进行展
示和说明原理。
3.讨论分析,根
据实验原理标出
瓶身受力的方向
和气体进出的
方向。
模拟呼吸运
动前,先让学生
自己进行尝试与
讨论,使瓶中气
球在不吹气不吸
气的情况下变大
和变小。在此基
础上,学生便乐
于解决和解释自
己的探究成果。
借助可视化
教室资源中的平
板电脑与教师主
机之间的交互
性,学生几次参
与讨论和完成平
板电脑填图练
习,能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地理解
模拟实验的原
理。传统教学和
信息化教室的结
合,增加了学生
4.教师向学生发送截图,引导学生根据以
上讨论与分析,总结实验原理。
4.学生可讨论并
将实验原理补充
完整。
的学习兴趣,同
时也将知识更加
内化,理解更深
入。
第二
环节:
体验
呼吸
1.教师将另一个气球套在瓶口处进行演
示,学生可发现实验中的瓶子也可以吹气球,
引导学生类比人与瓶子有什么关联。
2.教师将与呼吸有关的结构截图发送给
学生,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参考教材和利用网
络资源将各结构名称填在图片上。
3.人体在呼吸时,与呼吸有关的结构之间
是如何工作的?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活动要求
进行观察呼吸和体验呼吸的活动,结合活动体
验,利用网络资源,小组讨论总结呼吸运动时
1.学生根据第一
课时学习的呼吸
系统的结构,回
答人与瓶子的关
联;
瓶身——胸廓
气球——肺
吸管——气管
2.学生阅读教材
或进行网络搜
索,填写与呼吸
有关的结构:
A——肺
a——脊柱
b——胸骨
c——肋骨
1——肋间肌
2——膈肌
3.学生小组分工
合作:选择一人
吹气球并向小组
成员分享自己的
在模拟呼吸
运动时,瓶子与
身体“感同身
受”,都能吹气
球,使学生能真
实地感受到自己
的呼吸运动所带
来胸廓容积的变
化,也更容易理
解呼吸运动的过
程。
学生在小组
合作学习中既有
体验又有观察,
通过多种感官结
合,充分发掘呼
吸运动时身体的
变化,再结合网
络资源的补充,
学生便能将生物
学专业的描述与
现实的体验相呼
应,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
通过类比手
捏或松瓶子的力
量与呼吸肌收缩
或舒张的力量,
这些结构的变化,并向全班展示。
4. 在模拟呼吸运动的活动中,因为我们
捏或松开瓶子,才导致瓶内容积发生了变化,
气体随之排出或进入。那么在人进行呼吸时,
是什么让胸廓和肺容积发生变化?
5.播放呼吸运动视频,引导学生根据视频
内容验证讨论结果是否准确。
6.教师发送呼吸运动原理表格的截图,引
导学生将各组讨论结果进行整合,并归纳总
结,将结果填在表格内。
感受,其他组员
观察他的身体变
化,结合查阅的
资料进行讨论,
并向全班展示。
4.回答问题:膈
肌、肋间外肌收
缩与舒张的力量
引起胸廓容积变
化。
5.观看呼吸运动
视频,以视频内
容为标准,验证
本组讨论结果。
6. 对呼吸运动
的原理进行归纳
总结,填入表格。
学生理解了呼吸
运动是由呼吸肌
的收缩和舒张所
引起的这一教学
难点。
最后,结合
视频,培养学生
归纳总结的能
力。
结课
结语:作为中学生,怎样保护自己的肺
及呼吸系统。
结合本节课所
学,谈一谈如何
保护自己的肺及
呼吸系统。
在达到知识
目标和能力目标
的同时,实现本
节课的情感与价
值观目标。
九、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应侧重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
以一个充满疑惑的旁观者的身份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可视化教室的互
动功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合作学习,搜索资源,分享知识,享受高科技课堂
的新奇与便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尝试、模拟、合作、
体验和观察体会呼吸运动,从而理解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气体
的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