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基础主干知识理解和牢记
【学法提示】课前预习教材,提炼学习重点,做预习笔记;课堂听课理解知识,补充和完善笔记;画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内容】
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交通方式变化和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3)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表现:一是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二是交通运输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4)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表现: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将各聚落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如美国东部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
(5)举例1:浙江嘉兴市(兴)
嘉兴市城市的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说明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带动了聚落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
举例2:江苏扬州(兴衰)
因历史上大运河开凿而兴起;由于大运河淤塞,以及京沪铁路建成和海上运输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而发展缓慢;由于历史名城旅游业的发展,扬州再度兴起。说明交通运输方式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6)举例:株洲市城市形态的演变
1949年前,株洲市城市用地规模小,主要沿湘江呈带状分布。后来由于铁路的开通,株洲市现有街区主要沿铁路分布。株洲市城市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株洲是一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商业网点: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
6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影响的表现:一是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二是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3)平原、山区商业网点分布比较(下表)----交通对不同地理环境地区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地区
不同点
相同点
自然环境
交通运输
人口
商业网点密度
山区
地势起伏大
方式单一,线路稀少
稀少
小
都分布在人口稠密、交通相对方便的地方
平原
地势平坦开阔
方式多样,线路密集
稠密
大
(4)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吸引大量的购物者。
商业网点的区位原则:交通最优;市场最优。
商业网点位置:交通线附近(交通最优);市中心(市场最优)。
商业网点位置变化及原因:由市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高速公路或市区环路边缘布局,如大型综合商场、超级市场等商业网点。原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私人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的形成;市中心商业区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郊区地价低;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客观上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商业中心。
二、梯度练习,理解和运用知识
【学法提示】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理解知识;有疑则问,疑难问题向老师咨询或同学探讨;独立学习是前提,能够运用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教师讲析练习时,请在有疑问或错误的问题下做好笔记。
【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试题部分1 必做习题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A.a B.b C.c D.d
6
2.图中聚落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
A.分布较分散,无规律可循 B.沿湖分布 C.沿交通线分布 D.沿等高线分布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b聚落相对于其他三个聚落交通更加便利,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第2题,图中的聚落以靠近铁路、公路分布为主。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①②③④四地中,商业网点密度最小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拟在P地建立某大宗商品集散中心,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 ①地形 ②地租 ③市场 ④交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①地等高线密集,海拔高,为山地,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第4题,图中P地位于交通干线交汇处,交通便捷,同时地处城区外缘,土地价格低。
读某聚落形态发展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聚落早期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长江 B.铁路 C.运河 D.地形
6.影响图中聚落用地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与矿产资源的开发 C.经济发展与运输条件的变化
6
C.人口迁移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D.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的保护
【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图上信息表明,该聚落早期位于运河两侧,运河的运输功能应是该聚落早期形成的主导因素。第6题,1950年以来,该聚落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主要向铁路线、长江沿岸方向扩展,一方面说明聚落人口数量增长,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说明运输条件变化是该聚落用地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
读我国某城镇区域简图,回答7--8题。
7.图中东西向门市布局的主要原则是
A.市场最优原则 B.交通最优原则 C.便民最优原则 D.环境最优原则
8.图中箭头表示下班时城镇区域主要人流方向,若在南北向道路上设置一个经营蔬菜的商业网点,乙地比甲地更具优势的原因是
A.邮局和医院需求量大 B.更靠近国道 C.地处下班人流方向的右侧 D.地势较开阔
【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西向门市沿交通线布局在国道两侧,遵循交通最优原则。第8题,甲地、乙地位于同一道路两侧,市场需求量、与国道相对位置、地势状况相差不大,图中箭头表示城镇区域主要人流方向,乙地地处下班人流方向的右侧,由于我国靠右行驶,所以在乙地设置蔬菜的商业网点,比甲地更方便人们购物。
9.读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山区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是。
(2)比较山区与平原商业网点的密度差异,并分析原因。
6
(3)A、B、C三处聚落中,最易发展成城市的是哪处,并分析原因。
(4)比较F、B两处居民点分布特点的差异。
(5)规划在居民点E和居民点F之间修一条公路,①②两线路方案中,较合理的是________线路。请说明理由。
【答案】(1)山区聚落受地形影响明显,一般沿公路和河流分布。原因:方便人们出行及运输货物。(2)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小于平原。原因:是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人口稀少。(3)B处。原因:B处位于两条公路交会处,交通最为便利,最易发展成城市。(4)F处居民点沿河流分布,B处居民点沿公路分布。(5)①线。理由:①线路避开陡坡,连接较多的居民点,故较②线路合理。
【解析】(1)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影响。(2)本题考查影响商业网点密度的因素。(3)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影响。(4)本题考查山区与平原聚落的差异。 (5)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布局原则。
试题部分2 选做习题
10.读“某地区聚落及商业网点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B两处聚落空间形态在成因上的差异。
(2)图中C、D两区域商业网点的密度有何差异?试分析其成因。
(3)图中E处河港曾经是该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枢纽,盛极一时。后因泥沙淤积和公路发展,该河港最终废弃。试述该种变化对E地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答案】(1)A处聚落空间形态沿公路线扩展,B处聚落空间形态沿河流延伸。(2)差异:C处商业网点的密度大于D处。 原因:C处位于平原,D处位于山区。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点很难伸展到那里。
(3)E处聚落空间形态将保留沿河流延伸的特点,聚落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其商业网点密度将会减小。
6
【解析】(1)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C地位于平原,交通便利,其商业网点的密度较大,而D处则相反。(3)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对城市兴衰的影响。E处曾经是河港,所以其聚落空间形态应是沿河分布,河港废弃后没有其他因素影响,所以E处的聚落空间形态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依然是沿河分布,但其商业网点的密度将会减小。
三、延伸学习(用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和自然中的地理现象)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地处外海,气象水文条件复杂,工程所处海床面的淤泥质土、粉质粘土深厚,下卧基岩面起伏变化大,基岩深埋基本处于50至110米范围,海水氯盐可腐蚀常规的钢筋混泥土桥结构。其中连接大桥东、西人工岛的沉管部分是国内首条于外海建设的超大型沉管隧道。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结合材料和查阅有关资料,从自然环境角度简析建设港珠澳大桥面临的主要困难,并说明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对大湾区发展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困难:①海上多风浪、大雾,施工和保障难度较大;②海底沉积物深厚,桥墩埋设深度大;③处于多台风地区,工程防台风标准高;④海洋空气湿度大、盐分高,桥梁防腐蚀标准高;⑤海底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意义:①缩短香港与珠海和澳门的交通时间和距离;②使珠江口东西两岸联系更加紧密;③有利于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大湾区的综合实力;④有利于打通香港、深圳与我国西南地区的联系;⑤扩大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腹地;⑥保持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提升大湾区的综合竞争能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