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同步练习(共20套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同步练习(共20套附解析)》 共有 20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18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基础主干知识理解和牢记 ‎【学法提示】课前预习教材,提炼学习重点,做预习笔记;课堂听课理解知识,补充和完善笔记;画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 ‎【学习内容】‎ ‎1.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含义 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地域文化的表现和特点 表现: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建筑、民间信仰等等。‎ 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 ‎(3)地域文化的形成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环境差异、区划因素、移民影响、民族分布等因素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从成因上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地域文化举例 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云南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 6‎ 的现象。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广州的骑街老楼: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底下可以通行,如巴金《秋》序:“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它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四合的“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2.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不同区域乡村景观 ‎ 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随原始农业而出现,也称农业文化景观,包括文化、经济、社会、人口、自然等诸因素在乡村地区的反映。乡村景观是指乡村范围内相互依赖的人文、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域单元。‎ 我国东西部农、牧景观差异(下表)‎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农耕区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食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 我国东北农耕区和云高原农耕区景观差异(下表)‎ 东北黑土文化区 黑龙江商品粮生产基地,平整的水稻田一望无垠,附近的屯子居民可达数千户 云贵高原文化区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水稻梯田层层叠叠,村寨则多修筑在山上 乡村景观举例: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 分布:主要分布在闽西山区,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特点:①是大型夯土民居建筑;②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客家文化是植根于古代中原地区传统汉族文化,在长期移民生活中适应了南方山区地理环境,并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福建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共同的产物。‎ ‎(2)不同区域城市建筑景观 6‎ 城市景观,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另外,城市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如沿海、沿江、沿湖城市多利用水体表现城市特色。在水体的边缘,有的形成重要的商务区,如美国芝加哥市密歇根湖畔、上海黄浦江两岸;有的发展为风景旅游区,如我国的杭州西湖等。‎ 世界城市景观差异与形成(下表)‎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格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 城市发展历史短,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 欧洲城市 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的情况更为少见 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 建筑风格 杭州 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北京 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 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华盛顿 ‎ 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建筑结构 中国 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西方 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3.城乡景观类型:包括生产景观、聚落景观和建筑格局、风貌等,都与特定的地域文化密切关联。‎ 必做题 ‎【学法提示】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理解知识;有疑则问,疑难问题向老师咨询或同学探讨;独立学习是前提,能够运用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教师讲析练习时,请在有疑问或错误的问题下做好笔记。‎ ‎【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试题部分1 必做习题 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B.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 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 ‎2.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6‎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 D.夏季服饰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等亚热带或热带作物;南方河网密布,耕地地块小,生产规模小。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雨季迅速排水;城市功能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着装差别不大。‎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3--4题。‎ ‎3.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答案】3.D 4.B ‎ ‎【解析】第3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山地丘陵地区山货较多,又由于气候原因,腌腊制品能较长时间储存。 第4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5.考虑我国黄淮海地区的自然条件,该区民居最佳的建筑形式和选址是图中的 ‎【答案】5.A ‎【解析】第5题,黄淮海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民居屋顶以平顶为主;又因旱涝严重,房屋多建筑在地势较高处。‎ 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读图完成6--8题。‎ ‎6.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 D.郊区 ‎7.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6‎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城市规划不合理 ‎8.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说明 ‎ A.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 B.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C.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 D.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需围墙 ‎【答案】6.A 7.B 8.B ‎【解析】第6题,美国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第7题,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第8题,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种建筑形式上的鲜明对照,是因为中美地域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美国文化以外向性、开放性。‎ ‎9.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充分说明(  )‎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 B.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 C.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 D.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 ‎【答案】9.A ‎ ‎【解析】第9题,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选做题 ‎10.读山西省的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 材料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山西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说明其水源来源。‎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A.山西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院内   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D.山西人对水“敬若神灵”‎ 6‎ ‎(3)分析图中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4)说明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冬季的气候特点。分析这种结构作用和原因。‎ ‎【答案】(1)大气降水 (2)B (3)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够的问题。(4)该地区冬季寒冷且多风沙,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 ‎【解析】读图可知,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便于排水、收集雨水,说明水窖的水来自大气降水。而之所以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因是这里缺水,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够的问题。四合院的住宅架构是四面都是房子建院,结合当地的气候冬季寒冷多封,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 三、延伸学习(用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和自然中的地理现象)‎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请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 ‎【参考答案】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