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同步习题(含解析共包26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同步习题(含解析共包26套新人教版)》 共有 26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生活中的透镜 本节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中考时常常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仪器,考察其成像特征,常考题型有选择题和填空题,难度中等。‎ 一、照相机 ‎1、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被拍摄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会聚在胶卷上(数码相机成像会会聚在相机内部的电子感光器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构造:由镜头、胶片、调焦环、光圈环、快门等几部分组成。‎ ‎3、成像特点:照相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即暗箱的长度)是像距。拍照时镜头离物体的距离越近,所成的像越大,像离镜头的距离越大;伴着离物体的距离越远,所成的像越小,像离镜头的距离也越小。‎ 二、投影仪 ‎1、原理: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 ‎2、构造:反光镜、聚光镜、凸透镜、平面镜。‎ 其中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9‎ ‎3、成像特点:在使用投影仪时,所得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凸透镜与透明胶片之间的距离是可以调节的,要想让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向下调凸透镜,减小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要想让屏幕上的像小一些,向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 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人们用它来观察较小的、肉眼不易辨清的物体。用擦镜纸垫着摸镜面,它中央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原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时(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 使用:将放大镜放在物体的上方,适当调整距离,就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观察到物体的细微之处。当物体越靠近焦点时,成像越远,像越大。‎ 四、虚像和实像 ‎1、实像:光线经过光学元件的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会聚到一点,则所成的像是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是倒立的,能呈现在光屏上,也能用眼睛直接观看。如小孔成像、照相机、投影仪。‎ ‎2、虚像:光线经过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发散,反向延长后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形成的,是正立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用眼睛观看。如平面镜成像、光折射时的虚像、放大镜等。‎ 重难点01 照相机原理及成像特征 如图所示,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9‎ A.这架照相机的镜头是凹透镜 B.将照相机升高,可以看到两位照相人的全身像 C.若要全身像,应增大相机和两位照相人之间的距离 D.若要人像更亮,需要在两位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充”‎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故A错误;照相机成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即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与凸透镜的高度无关,所以将照相机升高,仍看不到两位照相人的全身像,故B错误;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此时能看到全身像,故C正确;照相时是人反射的光通过镜头折射后在底片上成像,所以要使人像更亮,需要在两位照相的人身前进行“补充”,故D错误.故选C。‎ ‎【名师点睛】做题时要紧密练习生活实际,我们都知道,用手机照相时,离物体越远,视野越大像就越小,很容易就能分析清楚。‎ ‎1.初中毕业时摄影留念,全班合影后,改拍个人的校园纪念照,这时应该 A.照相机离人近些,并增大暗箱长度 B.照相机离人远些,并缩短暗箱长度 C.照相机离人远些,并增大暗箱长度 D.照相机离人近些,并缩短暗箱长度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毕业合影上的人头小,单身像的人头大,像变大,要减小镜头和同学的距离,增大镜头和底片的距离,即使照相机离人近些,同时增大暗箱长度,故选A。‎ ‎2.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是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_____透镜,它的成像与_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所成的是________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镜头焦距为f。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___,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些,人应离镜头________ (填“远”“近”)些。‎ 9‎ ‎【参考答案】凸 照相机 缩小 2f 近 ‎【详细解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若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已知镜头焦距为f,则人的脸距离凸透镜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同时当人靠近镜头时,物距变小,故像距应该变大,同时像变大。‎ 重难点02 投影仪原理及成像特征 老师上课时经常用到投影仪,如图所示,关于投影仪的使用以下做法中合理的是 A.投放到屏幕上的画面太靠上时,应增大平面镜与凸透镜的夹角使画面向下移动 B.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靠近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C.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上移动 D.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平面镜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可以将凸透镜成的像在屏幕上。若画面太靠上时,应减小平面镜与凸透镜的夹角,使画面向下移动,所以A说法错误。要使画面大一些,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应是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所以BC说法错误,D正确。故选D。‎ ‎1.老师上课放投影时,想使屏幕上的影像变大或变小,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增大投影仪到屏幕的距离,同时减小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可使像变大 B.减小投影仪到屏幕的距离,同时增大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可使像变大 C.减小投影仪到屏幕的距离,同时减小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可使像变小 D.增大投影仪到屏幕的距离,同时增大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可使像变小 9‎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想使屏幕上的影像变大或变小,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也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若已在屏幕上呈现清晰的像,若使屏幕上的清晰的像变大些,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像变大,则像距变大,物距变小,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并把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反之像变大,则像距变小,物距变大,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并把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远一些。故答案为A。‎ ‎2.如图所示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投影仪,下列关于投影仪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虚像 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 C.平面镜的作用是发散光 D.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小,应使镜头靠近投影片的同时投影仪适当远离屏幕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投影仪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故屏幕上的像是实像,所以A说法错误;屏幕做的粗糙,这样光可以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能够让各个方向的人看到屏幕上的像,所以B说法正确;投影仪中的平面镜可以将透镜会聚的光反射到屏幕上,起到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所以C说法错误;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小,应增大物距,减小像距,所以应使镜头远离投影片的同时投影机适当靠近屏幕,所以D说法错误。故选B。‎ ‎1.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看到实像时有光进入人眼,看到虚像时没有光进入人眼 C.实像是缩小或放大的,虚像都是放大的 D.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9‎ ‎【答案】D ‎2.某校组织学生到长沙世界之窗春游,小明同学用照相机为另一同学拍全身照时,不小心让一滴泥水溅在了照相机镜头的上半部分,则他所拍出的照片 A.不能看到人的头部 B.不能看到人的脚 C.不能看到所拍同学的全身像 D.可以看到所拍同学的全身像,但像会变暗一些 ‎【答案】D ‎【解析】照相机成的像,是被照景物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一点形成的实像。一滴泥水溅在了照相机镜头的上半部分,相当于挡住了一部分光,没挡住的部分还可以成像,只是亮度稍暗一些。因此,他所拍出的照片可以看到所拍同学的全身像,但像会变暗一些,故D正确为答案。‎ ‎3.如图所示,透过放大镜,观察到邮票上熊猫正立、放大的像,则邮票到放大镜的距离 A.小于放大镜的焦距 B.大于放大镜的焦距 C.位于一倍至两倍焦距间 D.等于放大镜的焦距 ‎【答案】A ‎【解析】当凸透镜作为一个放大镜使用时,此时的物体应该在一倍焦距以内,即物距小于焦距,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故选A。‎ ‎4.如图所示,“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投影仪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其中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9‎ A.B.C.D.‎ ‎【答案】B ‎【解析】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A错;投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B对,C错;倒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D错;故选B。 ‎ ‎5.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答案】C ‎6.很多车主都在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便于及时用摄像头将行车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在夜间可以利用摄像头周边的多点红外线补光,拍出依旧清楚的画面。关于行车记录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透镜两倍焦距外 B.行车记录仪的摄像头中用的是凹透镜 C.人肉眼是可以观察到红外线的 D.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透镜一倍焦距内 ‎【答案】A ‎【解析】摄像机的镜头与照相机的镜头类似,应用的凸透镜成实像时u>2f 9‎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D错误;行车记录仪的摄像头中用的是凸透镜,故B错误;红外线属于不可见光,人肉眼是不可以观察到红外线的,故C错误。故应选A。‎ ‎7.如图是爱动脑筋的小明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两倍焦距 B.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C.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可以制作老花镜镜片 D.要使墙上的像变大,应增大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 ‎【答案】C ‎8.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岐江夜游,全长约6千米,游完全程需40分钟,途径两条休闲带、五个广场、十个主题公园、四十九个节点。每天下午3点到晚上8点,10多条各式游船载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在岐江上荡漾,品味百年的历史沉淀,观赏现代都市景观。夜幕降临,岐江两岸华灯初放,火树银花,岐江两岸1 000盏造型各异的路灯,勾勒两条蜿蜒流淌的光带,璀璨的灯光倒映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水面,哪里是岸边,旖旎风光使游客流连忘返。‎ ‎(1)某人乘游船在岐江上逆流而上,若说他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 A.岐江河水 B.岸边的高楼 C.他乘坐的游船 D.迎面驶来的游船 ‎(2)游船游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3)乘客坐在游船上看到点缀着城市夜空的射光灯光柱,这是由于光在空气中沿 ,看到岸边的彩灯在水中的倒影,这是光的 形成的。‎ ‎(4)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游船上用同一照相机对着前面的大楼摄影,其中大楼离相机较近的是 图,为了使相片更清晰些,此时镜头应该 (“往前伸”或“往后缩”)。‎ 9‎ ‎(5)假期到了,公园里游人如织,其中三位游客在同一地点,分别用不同型号的A、B、C相机,对着同一个亭子各拍的照片如图甲、乙、丙所示。拍照时景物到照相机的距离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照相机二倍焦距;图中照相机的暗箱长度相当于 (填“焦距”、“像距”或“物距”);照片甲是用 拍摄的。‎ ‎【答案】(1)C (2)2.50 (3)直线传播 反射 (4)乙图 往前伸 (5)大于 像距 A相机 ‎(5)拍照时景物到照相机的距离 大于照相机二倍焦距;图中照相机的暗箱长度相当于像距;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可知,照片甲是用A相机拍摄的。‎ 9‎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