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共25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共25份)》 共有 25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直角三角形 课题 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勾股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 并能应用定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 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经历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 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①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②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识 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难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教 具 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供上课折叠实验 用); 课时 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 容 教学方法与学法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问题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回顾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性 质。 [问题 1]一个直角三角形房梁如图所示,其中BC⊥AC, ∠BAC=30°, AB=10 cm,CB1⊥AB,B1C⊥AC1,垂足分别是 B1、 C1,那么 BC 的长是多少? B1C1 呢? 解:在 Rt△ABC 中,∠CAB=30°,AB=10 cm, ∴BC= 1 2AB= 1 2×10=5 cm. ∵CB1⊥AB,∴∠B+∠BCB1=90° 又∵∠A+∠B=90° ∴∠BCB1 =∠A=30° 在 Rt△ACB1 中,BB1 = 1 2BC = 1 2×5= 5 2cm=2.5 cm. ∴AB1 =AB =BB1 =10—2.5 =7.5(cm). ∴在 Rt△C1AB1 中,∠A=30° 让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自主 地寻求命题的证明∴B1C1 = 1 2AB1 = 1 2× 7.5 =3.75(cm). 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利用了上节课已经证明的“30°角的直角三角 形的性 质”.由此提问:“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从而 引入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教材中曾利用数方格和割补图形的方法得到了勾股定理.如果利用 公理及由其推导出的定理,能够证明勾股定理吗?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P18,阅读“读一读”,了解一下利用教科书给出 的公理和推导出的定理,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2:讲述新课 阅读完毕后,针对“读一读”中使用的两种证明方法,着重讨论第 一种,第二种方法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阅读.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 已知:如图,在△ABC 中,∠C=90°,BC=a,AC=b,AB=c. 求证:a2+b2=c2. 证明:延长 CB 至 D,使 BD=b,作∠EBD=∠A,并取 BE=c,连接 ED、AE(如图),则△ABC≌△BED. ∴∠BDE=90°,ED=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 等,对应边相等). ∴四边形 ACDE 是直角梯形. ∴S 梯形 AC DE= 1 2(a+b)(a+b) = 1 2(a+b)2. ∴∠ABE=180°-(∠ABC+∠EBD)=180°-90 °=90°, AB=BE. ∴S△ABE= 1 2c2 ∵S 梯 形 ACDE = S△ABE+S△ABC+S△BED, ∴ 1 2(a+b) 2= 1 2c2 + 1 2ab + 1 2ab, 即 1 2a2 + ab + 1 2b2= 1 2c2 + ab, C A B cb E DC A Ba∴a2+b2=c2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勾股定理内容,用课件演示勾股定理的条件和结 论,并强调.具体如下: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 斜边的平方. 反过来,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时,我们曾用度量的方法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你 能证明此结论吗? 师生共同来完成. 已 知:如图:在△ABC 中,AB2+AC2 =BC2 求证:△ABC 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要从边的关系,推出∠A=90 °是不容易的,如果能借助于△ABC 与 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而得到∠A 与对应角(构造的三角形的直角)相 等,可证. 证明:作 Rt△A′B′C′,使∠A′=90°,A′B′=AB,A′C′、 AC(如图), 则 A′B′2+A′C′2.(勾股定理). ∵AB2+AC2=BC2,A′B′=AB,A′C′ ∴BC2=B′C′2 ∴BC=B′C′ ∴△ABC≌△A′B′C′(SSS) ∴∠A=∠A′=90°(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因此,△ABC 是直角三角形. 总结得勾股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 观察上面两个命题,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前面的 学习中还有类似的命题吗? C A B ' '' C A B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 上面两个定 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了位置,即勾股定理的条件是第二 个定理的结论,结论是第二个定理的条件. 这样的情况,在前面也曾遇到过.例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交换条件和结论,就得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又如“在直角三 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就等于斜边的一 半”.交换此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就可得“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 边等于 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 30°”。 3:议一议 观察下面三组命题:学生以分组讨论形式进行,最后在教师的引导 下得出命题与逆命题的区别与联系。 让学生畅所欲言,体会逆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能够清 晰地分别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能够将一个命题写出“如果……; 那么……”的形式,以及能够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学生若出现语言上不严谨时, 要先让这个疑问交给学生来剖析,然后再总结。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观 察下面三组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发烧. 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上面每组中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也有类似的关系吗?与同伴交流. 不难发现,每组第二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一个命题的结论,第二个命 题的结论是第一个命题的条件.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 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相对于逆命题来说,另一个就为原命题. 再来看“议一议”中的三组命题,它们就称为互逆命题,如果称每 组的第一个命题为原命题,另一个则为逆命题.请同学们判断每组原命 题的真假.逆命题呢? 在第一组中,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是假命题. 在第二组中,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是假命题. 在第三组中,原命题和逆命题都是真命题.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4:想一想 要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需先弄清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把 结论变换成条件,条件变换成结论,就得到了逆命题. 请学生写出命题“如果两个有理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的 逆命题吗?它们都是真命题吗?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原命题是真命题吗?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吗? 并 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 如果有些命题,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也是真命题,那么我们称 它们为互逆定理. 其中逆命题成为原命题(即原定理)的逆定理. 能举例说出我们已学过的互逆定理? 如我们刚证过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两直线 平行,内错角相等” 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和“三边对 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等边对等角”和“等角对等边”等. 5:随堂练习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 ; (1)四边形是多边形; (2)两直线平行,内旁内角互补; (3)如果 ab=0,那么 a=0, b=0 [分析]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学生接受起来应不会有什么困难,尤其是对以“如果……那么……”形式给出的命题,写出其逆命题 较为容易,但对于那些不是以这种形式给出的命题,叙述其逆命题有一 定困难.可先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出逆命题. 解:(1)多边形是四边形.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是假命题.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原命题与逆命题同为正. (3)如果 a=0,6=0,那么 ab=0.原命题是假命题,而逆命题是真 命题. 6: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结合数学和生 活中的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 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掌握了证明方法,进一步发展了演绎推理能 力. 7:课后作业 习题 1.5 第 1、2、3、4 题 板 书 1、 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 2、 互逆命题:课题 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①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 要性②利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①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 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教具 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供上课折叠实验 用); 课时 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学法 1:复习提问 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2.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想一想,怎么画?同 学们相互交流。 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 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 你的结论。 我们曾从折纸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作了等腰三角形底 边上的中线或 顶角的角平分线,运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出“等边对等 角”。那么我们能否通过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 要求学生完成,一位学生的过程如下: 已知:在△ABC 中, AB=AC. 求证:∠B=∠C. 证明:过 A 作 AD⊥BC,垂足为 C, ∴∠ADB=∠ADC=90° 又∵AB=AC,AD=AD, ∴△ABD≌△ACD.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让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 自主地寻求命题的证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上述证明方法产生了质疑。质疑点 在于“在证明△ABD≌△ACD 时,用了“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我们在前面学习全等的时候知道,两个三角形,如 果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不一定全等的.可以画 图说明.(如图所示在 ABD 和△ABC 中,AB=AB,∠B=∠B,AC=AD,但△ABD 与△ABC 不全等)” . 也有学生认同上述的证明。 教师顺水推舟,询问能否证明:“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 的边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入 新课。 2:引入新课 (1).“HL”定理.由师生共析完成 已知:在Rt△ABC 和 Rt△A′B′C′中,∠C=∠C′=90°,AB=A′B′, BC=B′C′. 求 证 : Rt△ABC≌Rt△A′B′C′ 证明:在 Rt△ABC 中,AC=AB2 一 BC2(勾股定理). 又∵ 在 Rt△ A' B' C' 中,A' C' =A'C'=A'B'2 一 B'C'2 ( 勾股 定理). AB=A'B',BC=B'C',AC=A'C'. ∴Rt△ABC≌Rt△A'B'C' (SSS).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用“斜边、直 角边”或“HL”表示. 从而肯定了第一位同学通过作底边 的高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到 “等边对等角”的证法是正确的. A' B' C'CB A E2 1 B D CA 练习: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 形全等. 对于(1)、(2)、(3)一般可顺利通过,这里教师将讲解的重心放在 了问题(4),学生感觉是真命题,一时有无法直接利用已知的定理支持, 教师引导学生证明. 已知:R△ABC和 Rt△A'B ' C',∠C=∠C'=90°,BC=B'C',BD、B'D' 分别是 AC、A'C' 边上的中线且 BD—B'D' (如图). 求证:Rt△ABC≌Rt△A'B'C'. 证明:在 Rt△BDC 和 Rt△B'D'C'中, ∵BD=B'D',BC=B'C', ∴Rt△BDC≌Rt△B 'D 'C ' (HL 定理). CD=C'D'. 又∵AC=2CD,A 'C '=2C 'D ',∴ AC=A'C'. ∴在 Rt△ABC 和 Rt△A 'B 'C '中, ∵BC=B'C ',∠C=∠C '=90°,AC=A'C ', ∴Rt△ABC≌CORt△A'B'C(SAS). 通过上述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板书推理过程之后可发动学生去纠错, 教师最后再总结。 3:做一 做 问题 你能用三角尺平分一个已知角吗?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角尺 操作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做一做的目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教 学中就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按要求将 推理证明过程写出来。) 4:议一议 如图,已知∠ACB=∠BDA=90°,要使△ACB≌BDA,还需要什么条件? 'D A' B' C'C D B A把它们分别写出来. 这是一个 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公理和已 学过的定理,观察图形,积极思考,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同学 之间的交流,获得各种 不同的答案. (教师一定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同学们认真思考,勇于向困难提出 挑战) 5: 例题学习 如 图 , 在 △ABC≌△A'B'C' 中,CD , C'D' 分别分别是高,并且 A C = A'C' , CD=C'D'.∠ACB=∠A'C'B '. 求证:△ABC≌△A'B'C'. 分析:要证△ABC≌△A'B'C' ,由已知中找到条件:一组边 AC=A'C', 一组角∠ACB=∠A'C'B'.如果寻求∠A=∠A',就可用 ASA 证明全等;也可 以寻求么∠B=∠B',这样就有 AAS;还可寻求 BC=B'C',那么就可根据 SAS.……注意到题目中,通有 CD、C'D'是三角形的高,CD=C'D'.观察 图形,这里有三对三角形应该是全等的,且题目中具备了 HL 定理的条件, 可证的 Rt△ADC≌Rt△A'D 'C',因此证明∠A=∠A' 就可行. 证明:∵CD、C'D'分别是△ABC△A'B'C'的高(已知), ∴∠ADC=∠A'D'C'=90°. 在 Rt△ADC 和 Rt△A'D'C'中, AC=A'C'(已知), CD=C'D' (已知), ∴Rt△ADC≌Rt△A'D'C' (HL). ∠A=∠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ABC 和△A'B'C'中, ∠A=∠A' (已证), 'CC A D B'' 'BDAAC=A'C' (已知), ∠ACB=∠A'C'B' (已知), ∴△ABC≌△A'B'C' (ASA). 6: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讨论了在一般三角形中两边及其一边对角对应相等的两 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而当一边的对角是直角时,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 的,从而得出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HL 定理,并用此定理 安排了一系列具体的、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进一步掌握了推理证明的方 法,而且发展了同学们演绎推理的能力.同学们这一节课的表现,很值 得继续发扬广大. 7:课后作业 习题 1.6 第 3、4、5 题 板 书 1、 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 2、 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HL 定理 3、 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