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度
一、教材分析
印度是南亚大国,与我国山水相连,国情与我国既相似,又相异,既有竞争,
又有合作。这节书的教学分 2 个课时,第 1 课时讲述“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和“热
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第 2 课时讲述“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教材在“世
界第二人口大国”先给出了印度的位置,包括世界的位置、与我国的方位关系、
周边邻国,以及空间范围。在位置之后,教材图文结合介绍了印度人口众多、增
长较快两大特点,并设计“活动”,给出资料,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
认识人口众多问题,发展辩证思维能力。教材在“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只
介绍了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主要粮食作物及生产的不稳定性,将因地制宜发
展农业设计为“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依次让学生指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
区的主要地形、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异,思考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学情分析
通过“亚洲”、“日本”和“东南亚”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
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备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对问题深入分析的能力有
待进一步提高,且学生对于印度的相关知识缺乏直观的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充分利用课件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
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
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根据图表
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人口特点。
(3)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和
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
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识。
(2)通过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1)通过对印度人口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对印度粮食生产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及邻国。
(2)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印度频繁的水旱灾害。
2.教学难点
(1)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印度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降水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通过绘制印度的简单轮廓图和地形示意图,明确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基
本特征;通过阅读印度的人口增长图,引导学生分析众多人口的优势与压力;通
过观看印度水旱灾害视频、阅读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导入印度水旱灾
害频繁,引导学生探索原因;通过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
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对应关系,理解因地
制宜发展经济。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印度地理位置、人口、气候和农业等方面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
新
课
播放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片段,
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生观看视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
一
、
世
界
第
二
人
口
大
国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南亚大国——印
度”,了解南亚及南亚大国印度的基本情况。
2.教师指导学生读图 7.32“印度在世界的位
置”和图 7.34“印度的地形”,简单描绘印度
轮廓、地形区示意图,归纳印度的位置和地
形特征。
3.教师引导学生读图 7.35“印度码头拥挤的
人群”、图 7.36“1993-2011 年印度人口数量
变化”和阅读材料“印度的控制人口计划”
回答问题。
⑴ 2011 年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了多少亿?
⑵ 从 1993 年到 2003 年,印度人口大约增长
了多少亿?
⑶ 为什么印度政府实施控制生育计划,但是
人口的增长速度却没有像中国一样降下来?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印度众多人口
的优势和压力并归纳总结。
1.学生阅读材料。
2.学生读图回答印度
的海陆位置、纬度位
置、邻国位置;绘制
印度轮廓示意图,在
图上标注北回归线、
印度洋、孟加拉湾、
阿拉伯海、喜马拉雅
山、恒河平原、德干
高原;归纳印度的位
置和地形特征。
3.学生通过读图,小
组合作交流完成相关
问题,归纳印度的人
口特点。
4.学生小组合作运用
资料分析印度众多人
口的优势和压力,然
后以小组为单位,进
行交流展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
二
、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与
粮
食
生
产
1.教师引导学生读“亚洲气候分布图”、图
7.38“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7.39“南亚每年 1 月、7 月盛行风向图”,分
析印度大部分地区以哪一种气候为主,气候
特点是什么。教师归纳总结。
2.教师播放近年印度水旱灾害视频,引导学
生结合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印度水
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引导学生读图 7.42“印度水稻、小麦的分
布”、图 7.34“印度的地形”、图 7.43“印度
年降水量的分布”,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归
纳印度水稻、小麦分布区的主要地形、气温
和降水差异,思考粮食生产与气候、地形的
对应关系。
4.联系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和粮食生产不稳定
性,让学生思考印度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
粮食生产,然后让一位学生扮演印度农业部
官员,介绍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
1.学生读图分析,小
组合作交流归纳印度
的气候特点。
2.学生观看视频,小
组合作分析印度水旱
灾害频繁的原因。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印度粮食作物分布与
地形、气候的对应关
系,然后以小组为单
位进行交流展示。
4.学生思考,交流展
示。
小
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的近邻——印度的地理位置、人口特点、
气候与粮食生产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印度人口的优势
与压力,理解了印度粮食生产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
4
反
馈
练
习
1._______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2.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仅次于______,居世界第二位。
3.20 世纪 70 年代,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开始推行______
计划。
4.印度的气候以____气候为主,一年明显地分为_____、_____两季。
5. 印度频繁发生水旱灾害的原因是受 影响;与西南风的
变化有关系,当 时易形成水灾, 当 时易形成旱灾。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和________。
7.印度两次的“___________”,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
善了生态环境。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播放热门电影《摔跤吧!爸爸》片段进行情境导入,调动课堂气
氛,教师对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探究,只在教
学中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对图表、地图等资料进
行分析,得出结论,较好完成预定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