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ID:940538

大小:9.86 MB

页数:80页

时间:2022-03-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管中高二五班杨慧文、王新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由)(点)(求)(赤)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尊敬对方或自谦称名陪长者闲坐 “陪长者闲坐”,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一、作家档案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身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于是创办私学,致力于教育工作。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成为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高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有教无类”的旗帜,相传有学生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晚年整理编写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背景回放选自《论语集解》。本章属《论语·先进》,标题是编者加的。子路,姓仲,名由;曾皙,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孔子的思想与主张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论语》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著作。《论语》的最后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定的。《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论语》包括《学而》《为政》《八佾(yì)》《里仁》等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精警诫人。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宋儒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学院标志全球汉语热催生孔子学院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首个汉语教学班的师生正在上课。 俄远东第二所孔子学院落户布拉戈维申斯克市 在德国柏林的一座公园中,中德学者为孔子树立雕像。底座上用德文写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曾皙xī冉răn有毋wú摄shè饥馑jĭn哂shĕn比bì及俟sì甫fǔ小相xiàng铿kēng尔撰zhuàn莫mù冠guàn者沂yí舞雩yú喟kuì重点字词: 四子言志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鲁莽直率,好胜自诩。冉有:可使足民。----谨慎谦逊,不卑不亢。公西华:愿学焉,愿为小相----委婉谦恭,善于辞令。曾皙:暮春者“浴”“风”“咏”----从容稳健,机敏好学。释“哂”由“与”点之因。侍坐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其中“志”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第一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循循善诱 第二部分:弟子述志(第2~12段)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三四个成年人,四十二个随从,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和曾皙的想法一样呀!"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第13~16段)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盟会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说他只能做小相,谁又能做大事?”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毋吾以也:以,认为。1-3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回答;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摄:夹,箝。乎:于,在。师:军队;因:动词,继,接续,接着。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比及:等到了。且:连词,并且。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哂:微笑。 方:见方,纵横。4-7如:连词,表选择,或者;足:使……富足。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其:那。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能:动词,能做到。焉:句末语气词。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愿意;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鼓:弹。8-12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舍:放下。作:站起身;撰: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伤:妨害。乎:语气词,呢。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同“暮”既:副词,已经。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与:动词,赞成,同意。 后:用作动词,留在后面。13-16为:治理。以:介词。靠,用。让:谦让。邦:国,这是指国家大事。与:疑问语气词。安:疑问代词,作状语,怎么。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为何“哂”子路?赞赏坦率发言,委婉批评 以礼治国¤为何“与”点?三还是在讲﹁治国﹂二不想做官,逍遥生活一太平盛世的缩影 结构图示:孔子问志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子路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方也冉有三年,可使足民。如其  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  而归哂之   其言不让非邦也与?非诸候何?吾与点也 问志——师长风范言志——各展抱负评志——借评传志 子路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从容不迫,逍遥洒脱。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发生在祭坛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对此,我们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子路(仲由)志: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性格:侧重强国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 冉有(求)志: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侧重富民性格: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赤)志: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以礼治邦性格: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 曾皙(点)志: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春游图性格: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孔子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哂与赞惜 1.刻画了一幅孔子弟子的群像同是“言志”,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各具特点:子路在政治、军事方面具有才能,但比较轻率、鲁莽、不谦让;冉有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逊,说话有分寸;公西华谦虚谨慎且善于辞令;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 2.生动地塑造了孔子的形象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尽管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可以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集中地体现了他“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孔子又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他提出的话题是关乎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不以尊者自居;既和蔼可亲,又循循善诱。总之,文章通过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了出来,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写作特点 意旨探微《侍坐》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小结: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 (一)一词多义(1)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宗庙之事,如会同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2)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如果至于或者或者方形纵横,方圆正道,是非标准礼仪正、才 (3)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3、遂与外人间隔4、唯求则非邦也与?5、失其所与,不知(4)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5)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3、鼓瑟希,铿尔4、尔何如给予赞成跟、和“欤”,相当于“吗”结交。比在和、跟到、在你(们)…的样子,相当于“然”。铿的一声,象声词你 (二)词类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2、鼓瑟希,铿尔3、三子者出,曾皙后4、冠者五六人5、浴乎沂,风乎舞雩(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子路率尔而对曰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弹奏最后出吹风,乘凉戴……帽子正道,是非标准。译成“为人的道理”。小的国家,大的国家回答使……富足 (三)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2、莫春者,春服既成3、唯求则非邦也与4、毋吾以也希,通“稀”,稀疏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与,通“欤”,语气词以通“已”,停止 (四)古今异义1、如会同,端章甫2、加之以师旅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五)重点虚词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2、如(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2)如其礼乐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4、唯求则非邦也与5、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介词,因为动词,认为动词,用、做介词,用、做或者至于亦,不过是,只不过唯,句首语气词代词,你们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六)特殊句式——倒装句(1)宾语前置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介宾状语后置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2、()异乎三子者之撰。3、以吾()一日长乎尔译文: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七)特殊句式——省略句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毋吾以也其译文:可以使(他们)都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译文:(你们)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课堂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千乘(chéng)之国因之以饥馑(jǐn)B.以俟(sì)君子风乎舞雩(yú)C.端章甫(fǔ)愿为小相(xiàng)焉D.夫子喟(kuì)然而叹曰夫子何哂(shěn)由也shèngA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夹)乎大国之间比(比较)及三年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何伤(妨害)乎C.吾与(赞成)点也宗庙会(诸候相见)同D.其言不让(谦让)孰(谁)能为之大比(bì):到;比及:等到A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B.莫春者,春服既成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智暮稀D 4.下列划线的字词不是名词活用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C.三子者出,曾皙后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布制礼帽,用作动词:戴着礼帽。吹风,乘凉走在后面D 5.下列四组句子,全是反问句的一组是( )A.如或知尔,则何如哉?/求,尔何如?B.赤,尔何如?/点,尔何如?C.何伤乎?/夫子何哂也?D.宗庙会同,非诸候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祭礼宗庙,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事呢?”无疑而问,反问语气明显,二者都是反问句。D 6.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如(假如)或知尔,则何如哉B.如(至于)其礼乐,以俟君子C.宗庙之事,如(至于)会同D.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或者C 7.在括号内解释下列句中的“方”或“与”。A.夫子喟然而叹曰:吾与(    )点也B.方(    )六七十,如五六十C.唯求则非也邦与(       )D.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与,赞同方,纵横呢,反问语气词是非准则 8.下列语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在一起。B.以吾一日长乎尔,吾以也。译: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但)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讲了。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译:治理国家要用礼仪,(可是)他得理不让人,因此笑他。D.安见方六七十如一六十而非邦也与?译: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是国家大事呢?弟子站,孔子坐“得理不让人”改为“讲话不谦虚”就不是国家大事呀?B 1.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内容鲜活,极富表现力。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抱负之大可见一斑。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思的情况下抢先发言,显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比子路言称的中等国家,要小得多,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十分谨慎。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见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课文中孔子的形象。从“侍坐”这一章中对孔子语言、行为、神态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大事。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是一个既热情又严格的老师,是一个有抱负的活生生的形象。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动人。 3.如何理解曾皙的一段话所表达的思想?“莫春”至“咏而归”一段文字有三种解释:一种认为这是曾皙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子“为国以礼”的最终目标,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一种认为这是曾皙所设想的不问政治、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与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隐退避世思想相吻合,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一种认为子路等三人谈出积极从政的思想后,曾皙却说出与从政不相干的答话,很使孔子失望。这三种解释,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在舞雩台上吹风,思念苍生;归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从而培养起高尚的情操、高洁的志趣。这也是孔子追求的礼乐社会的图景。 4.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儒家学派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什么?能否用文中出现过的一个字来概括。礼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 5.孔子要大家说说自己的志向,曾晳并没有说出什么志向,只是描绘了一幅春游图,孔子还赞成他。是什么意思。杨树达先生评论这幅图时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 6.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对子路:哂其“不让”赞其“知方”哂其要民“知方”,而自己却不“知方”对其他三人表示肯定,犹其是曾皙,深得孔子的赞赏。 7.孔子的“志”是什么?“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8.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9.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读者评孔子在我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性格沉稳,天资聪颖,坚强固执的思想家。但是他的灵魂却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每次我读到“是谓大同”,就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我想引用于丹的一句话:“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在我看来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失去色彩的哲人的世界吗? 《论语》名句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3.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智者孔子老子骑一头青牛,出函谷关,西去地老天荒处,布道去了。羡慕老子的孔子,也紧随其后,峨冠博带,腰挂长剑,坐着马车,率领众弟子开始同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思想和学术主张。老子和孔子都是哲人,都是智者。他们以其睿智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对人生、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力走遍天下,开顽启愚,振聋发聩。孔子并不富有,虽峨冠博带但不是上乘的布料,腰挂的长剑也不是什么名牌。但他步伐矫健、精神矍铄、谈吐儒雅,话语不多,但每一句都言简意赅,韵味深远,让他的学生和普通百姓玩味半天。孔子以“有教无类”作为教育方针,因此学生众多,有三千多人,学有所成者有七十二人,如颜渊、子路、子贡等。孔子授徒,也收薄薄酬金,名曰“束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孔子语重心长地向他的弟子讲述为人处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的这些说教充满了真知灼见,至今仍闪烁着光芒,被后人奉作经典。但孔子仅是一个智者,一个说客,他没有权势,没有钱财,所以也经常受到冷遇。孔子在某一个国君的宫殿里,苦口婆心,唇焦舌燥地给那个国君讲治国的方略,直到深夜。他讲完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国君睡着了,这是孔子最尴尬最苦恼的事情。他对那些刚愎自用、迂腐顽固的国君非常不满。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他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但孔子并不轻言放弃,他想做出最大的努力。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常常受到饥饿的威胁。孔子游说到陈国的时候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够站起来。子路很恼怒,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和颜悦色地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固穷”鼓舞了多少人从穷困中站起。 晚年的孔子,坐在他简陋的书房里,克服老眼昏花带来的不便,坚持不懈地编书。他先后编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世称六经。孔子编书的时候,他的众多学生仍在各地宣传着他的政治思想和学术主张。由是孔子的思想和学术主张如星火燎原,慢慢地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后来终成大一统思想。有了孔子,社会变得有秩序,变得规范,从此有了诗书礼乐,人类社会一步步由蒙昧走向文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信哉此言。[赏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历史功绩名垂千秋。孔子是一个智者。文章紧紧围绕所刻画的“智者孔子”这一形象选材,较切题;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正面、侧面、言谈、行为等描叙手法,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本文语言十分精彩,从容自如,叙事娓娓道来,不疾不徐,令人回味无穷。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