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项脊轩志(三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16项脊轩志(三稿)

ID:938221

大小:6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3-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6项脊轩志每课一背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文助读】1.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2.台城:六朝皇宫,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东端与明城墙相接,西端为一断壁。这段城墙。城墙全长253.15米,外高20.16米,下以条石为基,高7.36米,基石上的城砖高12.8米。由于这里距六朝时代的建康宫不远,后人通常称之为台城。【妙笔诱思】(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妙题点拨】(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自主探究语言积累1.通假字(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_______通_________(2)而母立于兹_______通_________答案:(1)“当”通“挡”(2)“而”通“尔”2.一词多义(1)始①室始洞然()②始为篱,已为墙()(2)过①日过午已昏()②大母过余曰()(3)置 ①顾视无可置者()②内外多置小门()(4)而①余扃牖而居()②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5)为①始为篱,已为墙()②轩东故尝为厨()③庭中通南北为一()④吾从板外相为应答()(6)以①以当南日()②以手阖门()③能以足音辨人()④执此以朝()(7)谓①且何谓阁子也()②妪每谓余曰()(8)一①庭中通南北为一()②先妣尝一至()(9)日①以当南日()②不能得日()(10)先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②先大母婢也()(1)①才,连词;②起初、先,副词。(2)①超过,动词;②到、来,动词。(3)①放置,动词;②设置,动词。(4)①助词,表修饰,无义;②但,连词。(5)①做,动词;②作,动词;③成为,动词;④对,介词。(6)①用来,动词;②用,介词;③凭借、根据,介词;④用如“而”,介词。(7)①叫作,动词;②告诉,动词。(8)①整体,名词;②常来,副词。(9)①太阳,名词;②阳光,名词。(10)①以前,名词;②去世的,形容词。3.词类活用(1)乳二世()(2)客逾庖而宴()(3)执此以朝()(4)吾家读书久不效()(5)雨泽下注()(6)雨泽下注,使不上漏() (7)又北向()(8)东犬西吠()(9)前辟四窗()(10)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11)多可喜,亦多可悲()(12)垣墙周庭()答案:(1)乳,名词用作动词,乳养(2)宴,名词用作动词,用饭(3)朝,名词用作动词,上朝(4)效,名词用作动词,取得效果(5)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6)下,朝下,上,名词用作状语,从上面(7)北,名词用作状语,朝北,行为方向(8)西,名词用作状语,朝西,行为方向(9)前,名词用作状语,在前方,行为方向(10)手,名词用作状语,亲自,亲自(11)多,形容词用作名词,许多事(12)周,名词使动用法,使围住4.特殊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3)垣墙周庭()(4)杂植兰桂竹木于庭()(5)家有老妪,尝居于此()(6)妪,先大母婢也()(7)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8)借书满架()(9)吾儿,久不见若影()(10)使不上漏()(11)室西连于中闺()(12)鸡栖于厅()(13)其制稍异于前()答案:(1)判断句(2)省略句,省介词“于”(3)省略句,省介词“于”(4)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5)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6)判断句(7)省略句,省主语“余”(8)省略句,省主语“余”(9)省略句,省主语“吾”(10)省略句,省兼语“之” (11)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12)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13)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二、背景资料全搜索1.作者简介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很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有《震川文集》四十卷。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2.背景材料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曾说:“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沈次谷先生诗序》)又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而“至情”就是“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泰伯至德》)。正因为归有光肯定“匹夫匹妇”的“至情”,所以,他的一部分散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写得相当感人。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三、文章结构巧图解第一部分(第1段):主要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第二部分(第2段):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第三部分(第3—4段):记述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第四部分(第5段):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师生互动课文发散一、课文精讲诠释(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翻译】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特别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太阳偏了,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在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品鉴】起笔描写身处项脊轩的亲身感受,前后对比,充满温情。“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以亲身感受道出,娓娓动人。从“余稍为修葺”转折,写出经过修葺后优美、宁静和恬适的感受,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翻译】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很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孤弧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在门外—一向你母亲作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动的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长声悲号不已啊!【品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写出了大家庭分崩离析和破落的实况,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蕴涵着重振家业的期望。在这种情形之下,亲情对于自己的成长显得极为重要了,先是通过乳娘之口描绘“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等细节,表现亡母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增加了内心的凄凉和孤苦。接着,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充满温馨,弥补了幼年丧母之痛,更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3)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翻译】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品鉴】接着,作者讲到了小阁子免遭火灾的神奇经历,突出了小阁子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性。第四段之后有一段被删掉了,原文是这样写的:“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井之蛙何异?”这一段原是18岁原作的最后一段,承接上文进行议论的,可以视为青年归有光对于人生的感悟。(4)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翻译】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经高高地矗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巨伞一样了。【品鉴】最后一段是在前文写成之后七年写的。作者23岁成亲,娶妻魏氏,夫妻感情恩爱和谐,他追忆了几个日常细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淡淡写来,确实深挚无比,夫妻之情在他的个人情感生活中是继祖母、母亲之后一个精神支柱,是难以割舍的亲情。可是,在他27岁时,魏氏病逝,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先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以后的变化,最后又写魏氏当年亲手种下的树已经成材,睹物思人,倍觉伤感,给人以余味深长、回思无限的审美感受。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在一起,娓娓道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结构严谨而又错落有致。二、合作探究类问答1.认真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作者在项脊轩中感受到哪些喜悦?明确: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感受到的是环境美。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2.我们每当读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长号不自禁”常常让人心痛不已,什麽原因使它如此感人? 如此段改为:母亲关心疼爱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祖母常到轩中来看我,希望我以后能像祖辈一样有大的出息。和阿婆谈起这些,我心里十分难过,禁不住流下眼泪。这两种写法作者写的好,感人应为什麽?明确:(1)细节描写铺垫才使情动人,如大坝蓄水,一泻千里。(2)抒写亲情------至真至情,最熟识又最珍贵如窖藏美酒。深层解析技巧归纳一、主题思想《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二、写作特色(1)选材平凡亲切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姬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2)线索分明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3)白描手法的妙用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作者主要描写了三个女性的几件日常琐事,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自有风格。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对于作者说来,是亲身经历之事。作者既不以写景状物为抒情之起点,也不以人物旁白为叙事的主线,而是采用直接抓住最有特征的三个细节来层层描写。第一个细节:祖母至轩,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称“束发”童为“若”,而又“大类女郎”,其爱怜欢喜之情、笑谑嬉戏之态,跃然纸上;第二个细节是祖母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分明是多年忧虑中透出的殷切希望;第三个细节,祖母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其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爱怜之催人泪下,怎能不使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呢?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合作学习纵横拓展1.2007年8月24日腾讯网投放了一则广告,引起轩然大波,讨论源于森马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则休闲服装宣传广告语:“我管不了全球变暖,但至少我好看!”无数网民强烈批评这则广告带来的负面效应,森马方面的负责人却大呼冤枉,认为该广告词有着较为积极的内涵。请分别站在双方的立场上,用一句话简明准确地分析这则广告语所体现出的涵义。(每句不得超过30字)(1)森马集团:(2)网民:答案示例:(1)森马集团:凸现年轻人的个性,倡导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2)网民:误导年轻人,缺少公益心、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职业道德。(观点正确即可)2.素材集锦——关于家庭的名言名句①他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因为他的家庭和睦。——(德)歌德②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里耶③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和安慰,使人洗心涤虑,怡情悦性。——兰尼④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英)萧伯纳⑤家庭是每个人的城堡。——(英)科克⑥走遍天涯寻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回到家就发现它了。——(英)摩尔⑦家庭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之一。(美国哲学家、诗人桑塔亚那.G.)⑧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英国法学家科克.E.)精选好题自主评价1.选出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A.旧时栏楯(shǔn)冥然兀坐(wù)B.垣墙周庭(yuán)先大母婢也(bēi)C.余扃牖而居(jiǒng)呱呱而泣(gū)D.家有老妪(ōu)万籁无声(lài)2.选出对下面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往往而是(到处)亦遂增胜(美)B.而母立于兹(你的)顷之(音节助词)C.大类女郎也(像)乳二世(用乳汁喂养)D.大母过余(过问)逾庖而宴(厨房)3.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C.“象笏” ,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家有老妪,尝居()此。妪,先大母婢(),乳二世,先妣抚()甚厚。A.已矣于也彼B.已也于矣其C.已矣于也之D.已也于也之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一句不同类的()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C.吾家读书久不效。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译:轩跟西边的内室相接,过世的母亲曾经来过一次。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译:等到诸位伯父(分家)别起炉灶,里里外外装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C.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译:我的妻子从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南阁子,那么阁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译: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保护神吧。7.《项脊轩志》选自______代后期著名散文家______的《______》,项脊轩是______名,“志”是______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______、______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______、______和______的思想感情。8.文中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月夜之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段,回答9~13题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9.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凭几学书几:茶几B.述诸小妹语曰述:转述C.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还有D.今已亭亭如盖矣盖:古称伞10.对下列句中的“归”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吾妻来归②吾妻归宁A.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B.意思不同,①表示“出嫁”,②表示“回娘家”。C.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D.意思不同,①表示“回娘家”,②表示“出嫁”。 11.对下列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后六年②其后二年③其制稍异于前A.①吾妻归宁②吾妻死③南阁子B.①吾妻归宁②吾妻死③整治后的南阁子C.①吾妻来归②室坏③南阁子D.①吾妻来归③吾妻死③整治后的南阁子12.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C.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楔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已”字是关键。D.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13.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4~19题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14.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楚人一炬②四海一③一肌一容④用心一也⑤庭中通南北为一⑥先妣尝一至⑦一室之中⑧初一交战A.①⑥/②/③⑤/④/⑦/⑧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C.①⑥②/③⑤/④⑦/⑧D.①⑥②/③⑤/④/⑦/⑧15.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③顷之,持一象笏至②先妣尝一至④他日汝当用之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1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板外相为应答B.轩东故尝为厨C.庭中始为篱D.余既为此志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燕赵之收藏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18.请选出与“谁得而族灭也”句式相同的一句()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B.不霁何虹C.某所,而母立于兹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19.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真题回放高考指向(200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柰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兼爱中》,有删节)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之与家之相篡:劫夺B.人之与人之相贼:偷窃 C.何以易:改变D.胁息然后带胁:收敛1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洎牧以谗诛,邯鄣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D.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13.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译文:。(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译文:。(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译文:。参考答案精选好题自主评价1.A2.D 3.D4.C5.D6.C7.明归有光《震川文集》书斋记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祖母、母亲、妻子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9.A(书案)10.B11.D12.D(无象征)13.A14.A15.C16.B17.D18.B19.D真题回放高考指向11.[参考答案]B(B项“贼”,此处为动词。根据上下文语境“相攻”“相篡”和“不惠忠”“不慈孝”“不和调”,“贼”语义较重,不是说简单的偷窃,而是说互相伤害、残害,断定“贼”意为“残害”。其余三项均正确。)[考点分析]该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解答文言文实词题,一是要积累多义词,了解一词多义,尤其是一般义和特殊义;二是联系上下文语境,同类比较;三是可以借鉴该词在成语中的意思,进行比对。12.[参考答案]A(A项中的前一个“之所以”是表示“用来……的依据、目的、手段等”,第二个“之所以”表原因。B项的两个“以”均为介词,表因果,意为“因为”。C项的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D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考点分析]该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复习文言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对大纲中规定的18个虚词一定要掌握住。尤其是这18个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要了然于心才可以。13.[参考答案]B(本文选自《墨子•兼爱》,主旨所言为提出“兼爱”主张,论证施行“兼爱”的可行性。①句是兼爱的表现。②是兼爱的结果。③是说天下士君子不懂兼爱的好处。④说的“爱人”是兼爱的内容。⑤是说天下太平的前提是兼爱交利。⑥是说“兼爱”是圣王之道,不可不为。因此提供的6句话中B项的3句完全符合题目要求。)[考点分析]该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要能准确的筛选出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的主旨,就必须能基本读懂原文,然后再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相关信息,然后再依据要求来做题。14.[参考答案]C(C项中不是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士君子认为难以施行。)[考点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做这类题时要注意了解“常见归纳概括题”错误选项出错方式。即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词语误用等等。 15.[参考答案](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2)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3)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考点分析]该题考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层级为B。第一句的关键词是“比”“期”“朝”“说”和“是其故何也”的倒装句式的调整。第二句的关键词是“利”“从而”“恶”,明确词类活用、古今词义不同。第三句的关键字是“特”“上”以及“以”后面的省略成分。翻译句子应该尽量直译,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可以不翻译。翻译中要注意倒装、省略等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句子的语气等语言现象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参考译文: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所以墨子说道:“ 象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