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7维新变法思想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7维新变法思想

ID:728075

大小:249.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6-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40 天 17 维新变法思想 1、(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 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 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 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6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理觉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性事件(2 分);说明作者认为 “伦理觉悟为最后觉悟”的原因(4 分)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 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因 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陈独秀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伦理觉悟”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倾向?(4 分) (4)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一倾向的认识。(6 分) 【知识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新文化运动·评价新文化运动 【答案】第一问,要求学生能够对材料阅读找到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学术”、“政治”、 “伦理”;第二问,依据所学举出具体事例新文化运动即可;原因从儒家思想是专制统治的思想 基础、反对袁世凯借助“尊孔复古”复辟帝制等角度分析。第三问,“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 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倾向是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绝对否定。第四问,回答时注意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客观批评。 参考答案: (1)发展阶段: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6 分) (2)事件:新文化运动(2 分) 原因:旧的伦理(或儒家思想)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提出思想觉悟目的在于反 对袁世凯借助“尊孔复古”复辟帝制;(4 分) (3)倾向: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4 分) (4)认识:(略)(6 分) 【思路点拨】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 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 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 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 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 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应联系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政治(辛亥革命推 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政政体,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开始了北洋军阀的 反动统治,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认 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2(1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 20 世纪的 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 ——鲁迅 材料二 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 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 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 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 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 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结合相关史实论述“孔子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与“孔子思想在 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并简要谈谈时下“儒学热”。(12 分)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 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 【答案】 解析:第一问结合汉代董仲舒吸收其他家思想创立新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南宋吸收佛道思 想的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角度思考回答,19 世纪末康有为借助孔子思想进行变法,袁世凯假 托孔子称帝、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思想进行宣传新思想以及建国后孔子被批判的史实来组织 答案;第二小问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候围绕“儒学热”的特点从中国以及世界儒学带来的 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参考答案: 史实示例:董仲舒杂糅法家、阴阳家等创立新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儒生读正统儒学方可 做官;吸收佛道思想的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察主要范围;康有为:假托孔子改制, 视其为改革家;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冲击封建伦理纲常;袁世凯称帝,重奉孔子至 圣;新文化运动:“打到孔家店”凡涉孔子即愚昧落后;建国后,孔子被丑化,封建思想总代 表(批林批孔)(任答四点 8 分);对“儒学热”看法观点言之有理有据酌情给分(4 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3.(26 分)阅读材料,挖掘古人政治智慧,反思中国近代化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 “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 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 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2 分)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 的问题?(6 分)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4 分) 材料二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 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 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回答问题: (2)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4 分)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 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2 分) (3)结合 19 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结论二的合理性。(8 分) (1)从材料看涵义应该指:“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则是指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相应的礼乐制度。 (2)这一问题应该结合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变动考虑,经济领域的变动会引发政治制度的变化。 (3)这是在考查百家争鸣中儒家和法家对统治秩序变动的不同态度,儒家对变动持反对态度, 而法家则欢迎这种变化,具体回答所学儒家、法家与此有关的主张即可。 【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西 周政治制度特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答案】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 现了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相应的礼乐制度”的角度回答;第 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变动考虑,经济领域的变动会引发政治制度的变化的角 度组织答案;第三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思想主张从“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 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角度组织答案。(2) 第一小问从材料“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专制主义(或答中 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的角度去概括特点;第二 小问依据所学汉代儒家思想演变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组织答案。 (3)属于论证历史题,依据材料三中“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 “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并结合 19 世纪晚期中国历史史实,从近代中国人向西 方学习的历程角度思考作答。 参考答案: (1)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2 分) 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任答三点 6 分)儒家礼治,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各答两点 4 分) (2)特点: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 县制)。(4 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2 分) (3)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 国(任答两点 2 分)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 (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任答三点 6 分但要相互对应)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4.(16 分)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 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 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 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 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 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 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 分)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全球史 观的角度,评价第三帝国。(6 分) (3)从 19 世纪末期到 20 世纪初期第三帝国政治制度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和挑战?(4 分) 【知识点】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答案: (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2 分)经 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2 分)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 分) (2)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 等。(2 分)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2 分) 评价: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社会 面临深重的危机。(2 分) (3)冲击与挑战:19 世纪末维新派倡导变法,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2 分)20 世纪初期 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 分) 解析:(1)关键信息:“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 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 的水田地带。”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按照问题要求从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等三 个方面分析。(2)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相关知识点。“表现”应从政治方面皇权的加 强来阐述“内向”和“保守”,以及从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 响来阐述;“评价”则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带来的危害来阐述。(3)主要结合 19 世 纪末到 20 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来分析“第三帝国”明清的封建专制制度 受到的重大冲击。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的 准确分析、理解、归纳。 5.严复曾说:“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强横,求有立于天 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严复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 包括 ①启蒙思想的传播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③清末新政的推动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知识点】维新变法思想·严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严复认为现在个人的自由不是当务之急,当前首要任务是祛 除异族(外国)侵略,实现国家独立自由。其思想主张原因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有关,故本题正确选项为 A。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题时结合相关所学即可。 6.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 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 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 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 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可分析出近代民主观念 中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7.迭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 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 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西源,为我所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 D 解析: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 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 术,说明这三个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都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加以应用,对社会领域认识 进行阐述,体现取便发挥的特点,D 项符合题意;A、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 项表述错误, 不能认为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这些阐述与进化论发展没有任何关系; 故选: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维新思想的特点的准确 把握。 8.1919 年 4 月,身在欧洲的梁启超给北京外交委员会发了一个电报:“对德国事,闻将以青 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对此解读正 确的是 A.梁启超对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的外交政策不满 B.梁启超与后来青年学生的态度一致 C.梁启超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还没有看清 D.梁启超已变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斗士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梁启超对欧洲列强不合理的处理结果非常气愤,认为其是“加绳自 缚”,表现了其强烈的爱国意识,这和五四运动时期青年生的态度是一致的,说明其看清了帝 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实质。 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9.(12 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被称为“士大夫”。近代,传统士大夫逐步向新型知识分 子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 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并已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 ──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 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 君”。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讲义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材料四(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 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出现于政治角逐场中。 ──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1)相对于西周的“士”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何新发展?(3 分)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士大夫精神的来源与特点。(4 分) (3)结合维新变法思想,论述材料四中“全方位的变革姿态”的涵义。(5 分) 【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答案:(1)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发展成为一个有理想主义精神、对整个社 会有深厚关怀的知识分子阶层。(3 分) (2)孔子的精神与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2 分)士大夫精神特点:对礼乐文明理想社 会的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试图用道义或天理规范最高统治者(任写两点给 2 分) (3)涵义:维新派借助儒家思想,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2 分)抨击君主专 制制度,主张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任写三点,可给 3 分) 解析:(1)“发展”,从材料中提取春秋时期“士”的特征即可简述;(2)“来源”可结合材料 二、三的关键信息,可知宋代士大夫的精神源于儒家思想。“特点”结合宋代士大夫的理学思 想特点进行综合分析。(3)抛弃了“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的“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变 革姿态”是指不同以往的,具有资本主义内核的新的思想,“全方位”应从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角度分析维新思想的主张和影响。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 准确把握。 10.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②“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③“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④“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A.②④③①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知识点】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D 解析:①“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 治之装饰品也。”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的共和立宪不是出于民意,不是真正的共和,他维护民 主共和,是陈独秀的民主共和思想;②中学的体和用不可随意分割,西学的体和用也不可随 意分割;中西学可以分别完整并立,而不能嫁接合并,否则两个都会消亡。这是维新派在批 判洋务思想中“中体西用”、将西方科学技术嫁接到中国封建制度上的主张。表述:(或谓)纲 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③是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 想,坚持纲常政教。④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故选: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内容的准确分析、理解。 11.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 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知识点】维新变法思想·戊戌变法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 现,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均是在 鸦片战争后。甲午战后也的确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故选 C。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四个 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 度”;1915 年至 1919 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 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12.(26 分)知识分子在社会的转型中起着重大的作 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 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 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 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 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出现于政治角逐场中。 ──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欧洲是人类思想的福地。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意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 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知识分子总是努力 寻找思索碰撞的空间,并为此锲而不舍。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6 分) (2)结合维新变法思想,论述材料二中“全方位的变革姿态”的涵义。(6 分) (3)列举 15 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被广泛采纳的政治思想,指出欧洲知识分子的“迷茫”“孤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 良,须从八事入手。八 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 良,须从八事入手。八 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图 10 独”“抑郁”在文学上的表现。(10 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知识分子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的理解。(4 分) 【知识点】百家争鸣·维新变法·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 运动 【答案】第一问,“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 羁绊中解放出来”得出社会大裂变、宗法制崩溃的条件,由“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 才的渴求”得出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再结合所学知识士阶层自身的优势回答。第二问,从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回答。第三问,结合所学从 15 世纪以来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理 性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问题“迷茫”“孤独”“抑郁”从现实主义和现 代主义文学角度回答。第四问,材料一表明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作用,材料二晚晴时 期先觉者诸如维新派等先进知识分子面对民族危亡率先进行制度探索,材料三面对时代变迁 知识分子努力探索推动社会变革。 参考答案: (1)历史条件:社会大裂变;宗法制的解体;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士阶层自身的优势。(6 分, 任答三点) (2)涵义:政治——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经济—— 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思想文化——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传播资产阶级 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6 分) (3)政治思想: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6 分) 表现:现实主义文学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现代主义文学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4 分) (4)理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时势造英雄,知识分子是时代的产物; 社会变革催生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推动着社会变革。(4 分,任答两点,言之成理亦可) 【思路点拨】本题以中西方不同时期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 归纳等能力,答题时注意题型变化,第一问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行概括,第二、三问结合相 关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第四问注意结合三则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回答。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 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 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C 解析:“政治制度……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 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既点明了中国 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也点明这种学习缺乏与中国历史传统的融合,缺乏广泛的社会群 众基础,符合这项认识的只有 C 项。 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戊戌变法的特征的准确 理解。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 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天主教耶稣会士的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华较早并影响较大 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 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 年)、比利时人南怀仁 (1623—1688 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 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 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6 分) 材料二:下面是 1836——1838 年与 1894 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 年(平均每年) 1894 年 数量(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 结构的影响。(6 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衣着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 的服装。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 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从 90 年代以,伴随人民思 想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着装,已经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 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 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大型服装商场经常举办服装表演,日新月异的 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3)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人们的衣着服饰呈现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 形成不同的时代特点的原因。(6 分)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经济结 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 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答案】 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 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即可得出。第二小问根 据所学知识从“西方传教士东来以及西学东渐主要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以及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的角度概括作答。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表格中“产量扩大;外销增长,比例超过内销”三个方面信息来概括 作答;第二小问原因从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导致中国没卷入世界市场的角 度组织答案;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以及世界市场的角度概括作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服装。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 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从 90 年代以,伴随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着装,已经从灰 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信息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以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三个时期分别概括 特点;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经济方针以及思想变革等角度分别回答原 因。 参考答案: (1)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2 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 社会的逐步衰弱。(4 分,任答 2 点) (2)现象:产量扩大;外销增长,比例超过内销。(2 分) 原因:列强侵略,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2 分) 影响:小农经济逐步瓦解;(2 分)有利于商业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2 分) (3)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原因:建国初期,中国把苏联看成社会主义老大哥,实行“一 边倒”的外交政策,所有领域都在向苏联学习,穿着也不例外。(2 分) 改革开放前,呈现“蓝(灰)色的海洋”,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原因:物资奇缺,实行计划 供应。(2 分) 90 年代以五彩缤纷,日新月异。原因: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 解放。(2 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表格、史料信息的解读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15.《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 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魏源的思想 【答案】B 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 A 项错误;“西业”、 “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 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 B 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中国要学习 西方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 C 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了 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 D 项错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海国图志》思想的理解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关键词表 发昌机器厂 中共一大 轮船招商局 《时务报》 五四运动 《青年杂志》 上海强学会 《申报》 淞沪会战 江南制造总局 阅读材料,从“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 3 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 运用这 3 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2 分) 【知识点】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 的曲折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答案】答案: 主题:上海见证中国近代救国历程(1 分)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共一大,淞沪会战(3 分) 简要解释:1919 年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将五四运动推向高 潮,取得初步胜利。1919 年 7 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 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 月灭亡中国的梦想。(8 分) 解析:该题属于主观论述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文字组织与表达的能力。题目 要求从“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为角度,选择相应关键词进行阐释和论证。 难度比较大,关键是选择好合理的主题,不要太大、太空,比如说,“近代救国历程”、“近代 思想解放历程”等都是可以的。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 获取有效信息。 17、(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 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 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 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6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理觉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性事件(2 分);说明作者认为 “伦理觉悟为最后觉悟”的原因(4 分)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 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因 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陈独秀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伦理觉悟”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倾向?(4 分) (4)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一倾向的认识。(6 分) 【知识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新文化运动·评价新文化运动 【答案】第一问,要求学生能够对材料阅读找到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学术”、“政治”、 “伦理”;第二问,依据所学举出具体事例新文化运动即可;原因从儒家思想是专制统治的思想 基础、反对袁世凯借助“尊孔复古”复辟帝制等角度分析。第三问,“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 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倾向是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绝对否定。第四问,回答时注意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客观批评。 参考答案: (1)发展阶段: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6 分) (2)事件:新文化运动(2 分) 原因:旧的伦理(或儒家思想)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提出思想觉悟目的在于反 对袁世凯借助“尊孔复古”复辟帝制;(4 分) (3)倾向: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4 分) (4)认识:(略)(6 分) 【思路点拨】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 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 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 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 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 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应联系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政治(辛亥革命推 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政政体,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开始了北洋军阀的 反动统治,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认 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18(1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 20 世纪的 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 ——鲁迅 材料二 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 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 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 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 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 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结合相关史实论述“孔子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与“孔子思想在 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并简要谈谈时下“儒学热”。(12 分)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 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 【答案】 解析:第一问结合汉代董仲舒吸收其他家思想创立新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南宋吸收佛道思 想的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角度思考回答,19 世纪末康有为借助孔子思想进行变法,袁世凯假 托孔子称帝、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思想进行宣传新思想以及建国后孔子被批判的史实来组织 答案;第二小问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候围绕“儒学热”的特点从中国以及世界儒学带来的 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参考答案: 史实示例:董仲舒杂糅法家、阴阳家等创立新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儒生读正统儒学方可 做官;吸收佛道思想的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察主要范围;康有为:假托孔子改制, 视其为改革家;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冲击封建伦理纲常;袁世凯称帝,重奉孔子至 圣;新文化运动:“打到孔家店”凡涉孔子即愚昧落后;建国后,孔子被丑化,封建思想总代 表(批林批孔)(任答四点 8 分);对“儒学热”看法观点言之有理有据酌情给分(4 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19(26 分)阅读材料,挖掘古人政治智慧,反思中国近代化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 “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 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 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2 分)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 的问题?(6 分)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4 分) 材料二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 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 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回答问题: (2)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4 分)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 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2 分) (3)结合 19 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结论二的合理性。(8 分) (1)从材料看涵义应该指:“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则是指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相应的礼乐制度。 (2)这一问题应该结合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变动考虑,经济领域的变动会引发政治制度的变化。 (3)这是在考查百家争鸣中儒家和法家对统治秩序变动的不同态度,儒家对变动持反对态度, 而法家则欢迎这种变化,具体回答所学儒家、法家与此有关的主张即可。 【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西 周政治制度特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答案】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 现了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相应的礼乐制度”的角度回答;第 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变动考虑,经济领域的变动会引发政治制度的变化的角 度组织答案;第三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思想主张从“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 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角度组织答案。(2) 第一小问从材料“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专制主义(或答中 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的角度去概括特点;第二 小问依据所学汉代儒家思想演变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组织答案。 (3)属于论证历史题,依据材料三中“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 “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并结合 19 世纪晚期中国历史史实,从近代中国人向西 方学习的历程角度思考作答。 参考答案: (1)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2 分) 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任答三点 6 分)儒家礼治,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各答两点 4 分) (2)特点: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 县制)。(4 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2 分) (3)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 国(任答两点 2 分)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 (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任答三点 6 分但要相互对应)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20.以下是来自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 年 9 月 22 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lo 月 4 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l0 月 13 日“晚,看《共 产党宣言》。”10 月 16 日“看《共产党宣言》。”10 月 18 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 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学界政界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蒋介石并实践之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答案】B 解析:《蒋介石日记》记载了 1923 年蒋介石阅读《马克思学说概要》、《共产党宣 言》、《马克思传》、《马克思学说》等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这说明马以俄为师成为当时学界 政界的一种追求,故 B 项正确。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正确理解 21.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 1945 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 先。”1949 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 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后句错误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矛盾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D 解析:十月革命前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理解马克思的科 学社会主义,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急切地为中国 寻求新的出路,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故本题正确选项为 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解题时引导学生在解读材料信息的基 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22.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 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 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A.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B.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C.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D.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知识点】近代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 【答案】C 材料所谈的事件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中应该 从属于思想上的变革,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因此从属于反封建这个目标。A 项中的彻底 变革社会制度错误,他们尚未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回避当时对军阀 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B、D 是客观影响而不是目的。 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3.胡适曾提出“五鬼闹中华”之说,认为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这“五鬼”是中华民族真 正的敌人;梁漱溟等人认为中国的仇敌是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毛泽东后将 这三者概括为“三座大山”。这场争论在政治上的本质意义在于探索认识 A.中国落后的根 B.学者的阶级立场 C.教育的重要性 D.改造国家的根本途径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 播·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胡适、梁漱溟和毛泽东都是近代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先进知识分子,无论“五 鬼闹中华”,还是三座大山也好,都是在分析中国落后的根源,探索救国之道,故 D 项正确; A 项迷惑性强,须注意的这并不是本质的意义;五鬼闹中华与三座大山等说法,与学者的阶级 立场不同有关,也有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 B 项不属于意义,C 项仅是胡适对“五鬼”的认 识,不是两个观点的共性,故 BC 项排除。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新文化思想的理解。 24.高三(1)学生根据一本书的目录(右图)展开讨论,由此所做的思考错误的一项是( ) A.有文章抨击当时北京政府的文化政策 B.这本期刊对此后的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 C.这本刊物诞生于北京大学 D.这本刊物推动了思想启蒙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1917 年”“文学改良争议”“胡适”“再论孔教问题”可分 析出该刊物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出现的。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是抨击北京政府的“尊孔复 古”的逆流,“再论孔教问题”可分析 A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对此后的中国文学 产生了重大影响,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D 项正确。 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 容、影响等相关内容的准确分析、理解。 25.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②“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③“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④“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A.②④③①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知识点】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D 解析:①“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 治之装饰品也。”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的共和立宪不是出于民意,不是真正的共和,他维护民 主共和,是陈独秀的民主共和思想;②中学的体和用不可随意分割,西学的体和用也不可随 意分割;中西学可以分别完整并立,而不能嫁接合并,否则两个都会消亡。这是维新派在批 判洋务思想中“中体西用”、将西方科学技术嫁接到中国封建制度上的主张。表述:(或谓)纲 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③是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 想,坚持纲常政教。④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故选: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内容的准确分析、理解。 26.观察图 10,其主张的最早提出者是 A.胡适 B.陈独秀 C.梁启超 D.鲁迅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 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中 的白话文运动。而胡适又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所以其主张的提出者是胡适。故选 A。 【思路点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 愚昧。还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是对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最为猛烈,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提倡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 对旧文学。1917 年,《新青年》上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关键词表 发昌机器厂 中共一大 轮船招商局 《时务报》 五四运动 《青年杂志》 上海强学会 《申报》 淞沪会战 江南制造总局 阅读材料,从“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 3 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 运用这 3 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2 分) 【知识点】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 的曲折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答案】答案: 主题:上海见证中国近代救国历程(1 分)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共一大,淞沪会战(3 分) 简要解释:1919 年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将五四运动推向高 潮,取得初步胜利。1919 年 7 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 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 月灭亡中国的梦想。(8 分) 解析:该题属于主观论述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文字组织与表达的能力。题目 要求从“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为角度,选择相应关键词进行阐释和论证。 难度比较大,关键是选择好合理的主题,不要太大、太空,比如说,“近代救国历程”、“近代 思想解放历程”等都是可以的。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 获取有效信息。 28.(16 分)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 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 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 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 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 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 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 分)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全球史 观的角度,评价第三帝国。(6 分) (3)从 19 世纪末期到 20 世纪初期第三帝国政治制度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和挑战?(4 分) 【知识点】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答案: (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2 分)经 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2 分)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 分) (2)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 等。(2 分)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2 分) 评价: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社会 面临深重的危机。(2 分) (3)冲击与挑战:19 世纪末维新派倡导变法,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2 分)20 世纪初期 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 分) 解析:(1)关键信息:“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 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 的水田地带。”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按照问题要求从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等三 个方面分析。(2)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相关知识点。“表现”应从政治方面皇权的加 强来阐述“内向”和“保守”,以及从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 响来阐述;“评价”则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带来的危害来阐述。(3)主要结合 19 世 纪末到 20 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来分析“第三帝国”明清的封建专制制度 受到的重大冲击。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的 准确分析、理解、归纳。 29.(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然法为人神共有,人类既然是自然创造的,被赋予了正确的理性,也赋予了正确 的法律”。“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 明天另立一条。”“并非所有的法律都是好的、善的。判断一个法律的好与坏,或者说判断一 个法律是否是真正的法律,并非看其是否是以元老院的决议抑或是以人民大会的决议形式通 过的法律。” ——西塞罗《论共和国》 材料二“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它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 债务;” “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失使损害发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的责任。” ——《法国民法典》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塞罗阐述的自然法的特点(6 分),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民法典》是 如何体现自然法原则的。(5 分) 材料三彼又曰:中国人富于服从权势之性质,而非富于服从法律性之性质。试问无权势可以行 法律乎? 今日檀岛,若政府无权势以拘禁处罚犯法之人,其法律尚成法律乎? 夫法律 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 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 便是大错。……管理物的方法,可以学欧美;管理人的方法,当然不能完全学欧美。 ——《孙中山全集》 (2)材料三中,孙中山主张治国方法不能全学欧美的理由是什么?(2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他在法制方面的创新之处。(4 分) 材料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 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实现“依法治国”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知识点】古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答案: (1)特点:体现理性;具有普适性永恒性;是判断法律好坏与否的标准;(6 分) 《法国民法典》所规定的“私有财产无限制”、“契约自治”(或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和“过失 责任”等,都充分体现了自然法的理性精神。(5 分) (2)理由:中西方的国情(或文化氛围)不同。(2 分)明确地把法律作为治国之“体”,把 权力作为治国之“用”;以三民主义作为立法指导思想,提出“五权宪法”(或“五权分立”) 理论。(4 分) (3)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进一步树立法律的权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完善法 治监督机制和法治保障体系,做到“违法必究”;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使群众知法、守法。 (8 分,言之有理,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1)注意材料一信息“被赋予了正确的理性”、“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 条”,据此分析出自然法的特点是体现理性,普遍永恒。结合材料二中“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 对无限制地使用”、“契约为一种合意”、“对该他人负赔偿的责任”这些内容均体现了材料一 中自然法体现理性的原则。 (2)根据材料信息“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 来,那便是大错。”可分析出孙中山主张治国方法不能全学欧美的理由是中西方的国情不同。 利用材料信息“夫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并结合《临时约法》、三民主义的相关 史实分析其体制的创新之处。 (3)充分提炼材料四信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得出的 感悟谈就如何实现“依法治国”的看法。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 获取有效信息。 30.(18 分)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 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7 年费城制宪会议在华盛顿的主持下,通过了联邦宪法。这部宪法是世界上第一 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宪法规定:总统负责行政权,任期 4 年,连 任不得超过两届;参议员任期 6 年,每州两名;众议员按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司法权 属于各级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经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这部宪法没有废除黑奴制度,带 有种族歧视色彩。 ——据人民版必修一改写 指出材料一的错误,并说明理由。(6 分)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 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 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 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 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 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孙文《国父全书•民权主义》 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孙中山法治思想的异同(6 分)。 材料三《临时约法》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妥协精神”。参议院又无实际力量确保临时大总统(袁 世凯)服从约法,而袁世凯又决非是中国的华盛顿,这不免成为后约法屡被践踏的一大因素。 民主宪政应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稳步推进,与其制定不切实际的完美规则,不如先制定各方 都可接受的条文。否则,对权力的划分和制约都难免成为一纸空文。 ——孙夏冰《与美国宪法的比较阅读》 材料四(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 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 行宪政;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 法精神。综观民初政情,《临时约法》成了总统与内阁、政府与议会、中央与地方、军事与民 政诸多冲突的根,最终导致孙袁决裂、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其后,南北混战,武夫称雄,《临 时约法》,终成废纸。 ——范福潮《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据材料三、四归纳《临时约法》缺乏“妥协精神”的表现与影响。美国 1787 年宪法如何体现了“妥 协”的智慧?(6 分) 【知识点】1787 年宪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答案】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表述有三处错误,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纠正;第二问,在 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相同点可从都借鉴西方民主政治角度回答,不同点可 依据材料组织。第三问,《临时约法》缺乏“妥协精神”的表现从材料中“民主宪政应在各方力 量的支持下稳步推进”分析归纳,影响可结合“对权力的划分和制约都难免成为一纸空文” 和材料四的相关史实归纳分析;第二小问从联邦制的特点加强中央集权及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思路点拨】政治民主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东西方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需不 断发展与完善政治体制并相互借鉴。 31.19 世纪末美国国民运动(Populist Movement,或译为人民运动)倡导者亨利·乔治著有《进 步与贫困》一书,提出土地法、“单税法”等近乎社会主义的构想,一时在美国影响巨大,底层 民众随之组建了人民党,并一度成为美国第三大党。据历史学者研究,孙中山的思想曾深受 其影响,具体表现为 A.驱除鞑虏 B.平均地权 C.创立民国 D.耕者有其田 【知识点】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民生主义 【答案】B 解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 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结合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主张深刻 地影响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故本题正确选项为 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和调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土 地法”“单税法”“底层民众”等内容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联系分析即可。 32.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 用到国家身上去。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 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对此 话的理解是() A.反对西方个人自由 B.认识到欧洲民主的局限 C.挽救国家民族救亡 D.个人自由与国家的不相容 【知识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新三民主义 【答案】C 解析:材料所述是孙中山晚年的看法,即认识到中国当时需要的不是“为个人争自 由”,而是“要用到国家身上去”、“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结合当时 20 世纪 20 年代的背景, 应该反映的是其反帝的主张,所以是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目的。 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33.孙中山说:“至于将来……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 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这段话反映了(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社会主义思想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反映 孙中山关心民从生活,体现了民生主义思想。 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34.“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 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 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洪秀 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C.革命党人的阶级进步性 D.清政 府统治基础的丧失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 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所说孙中山“几个口号”指的是三民主义, 清政府所以“被几个口号叫垮了”,关键在于三民主义符合历史发 展潮流和趋势。 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的 正确把握。 35.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 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知识点】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三民主义的提出 【答案】B 解析:所谓民道即指民主制度,天道即指君主专制。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明确 指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明确指出,中华民国的主 权属于国民全体。故应选 B。 【思路点拨】分析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民道”即指民主制度,“天道”即指君主专制。 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明确指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 等权利。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