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探究归纳问题(精讲)-中考数学高频考点突破(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8 探究归纳问题(精讲)-中考数学高频考点突破(解析版)

ID:648768

大小:1005.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标解读】 所谓探究性问题,是指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尚不明确,需通过探究去补充条件或完善结论的一类问题. 【解题策略】 从讨论问题入手→分析解决办法→进行实验探究→综合分析问题→得到结论 【考点深剖】 ★考点一 三角形综合探究 【典例 1】(2018·湖北江汉·10 分)问题:如图①,在 Rt △ ABC 中,AB=AC,D 为 BC 边上一点(不与点 B, C 重合),将线段 AD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90°得到 AE,连接 EC,则线段 BC,DC,EC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 式为 ; 探索:如图②,在 Rt △ ABC 与 Rt △ ADE 中,AB=AC,AD=AE,将 △ ADE 绕点 A 旋转,使点 D 落在 BC 边 上,试探索线段 AD,BD,CD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应用:如图③,在四边形 ABCD 中,∠ABC=∠ACB=∠ADC=45°.若 BD=9,CD=3,求 AD 的长. 【解答】解:(1)BC=DC+EC, 理由如下:∵∠BAC=∠DAE=90°, ∴∠BAC﹣∠DAC=∠DAE﹣∠DAC,即∠BAD=∠CAE, 在 △ BAD 和 △ CAE 中, , ∴△BAD≌△CAE, ∴BD=CE, ∴BC=BD+CD=EC+CD, 故答案为:BC=DC+EC; (3)作 AE⊥AD,使 AE=AD,连接 CE,DE, ∵∠BAC+∠CAD=∠DAE+∠CAD, 即∠BAD=∠CAD′, 在 △ BAD 与 △ CAE 中, , ∴△BAD≌△CAE(SAS), ∴BD=CE=9, ∵∠ADC=45°,∠EDA=45°, ∴∠EDC=90°, ∴DE= =6 , ∵∠DAE=90°, ∴AD=AE= DE=6. ★考点二 四边形综合探究 【典例 2】(2018·江苏镇江·9 分)(1)如图 1,将矩形 ABCD 折叠,使 BC 落在对角线 BD 上,折痕为 BE, 点 C 落在点 C′处,若∠ADB=46°,则∠DBE 的度数为 °. (2)小明手中有一张矩形纸片 ABCD,AB=4,AD=9. 【画一画】 如图 2,点 E 在这张矩形纸片的边 AD 上,将纸片折叠,使 AB 落在 CE 所在直线上,折痕设为 MN(点 M, N 分别在边 AD,BC 上),利用直尺和圆规画出折痕 MN(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并用黑色水笔把线段 描清楚); 【算一算】 如图 3,点 F 在这张矩形纸片的边 BC 上,将纸片折叠,使 FB 落在射线 FD 上,折痕为 GF,点 A,B 分别 落在点 A′,B′处,若 AG= ,求 B′D 的长; 【验一验】 如图 4,点 K 在这张矩形纸片的边 AD 上,DK=3,将纸片折叠,使 AB 落在 CK 所在直线上,折痕为 HI, 点 A,B 分别落在点 A′,B′处,小明认为 B′I 所在直线恰好经过点 D,他的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解答】解:(1)如图 1 中,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AD∥BC, ∴∠ADB=∠DBC=46°, 由翻折不变性可知,∠DBE=∠EBC= ∠DBC=23°, 故答案为 23.学科*网 (2)【画一画】,如图 2 中, 【算一算】如图 3 中, 由翻折不变性可知,∠BFG=∠DFG, ∴∠DFG=∠DGF, ∴DF=DG= , ∵CD=AB=4,∠C=90°, ∴在 Rt △ CDF 中,CF= = , ∴BF=BC﹣CF= , 由翻折不变性可知,FB=FB′= , ∴DB′=DF﹣FB′= ﹣ =3. 【验一验】如图 4 中,小明的判断不正确. 理由:连接 ID,在 Rt △ CDK 中,∵DK=3,CD=4, ∴CK= =5, ∵AD∥BC, ∴∠DKC=∠ICK, 由折叠可知,∠A′B′I=∠B=90°, ∴∠IB′C=90°=∠D, ∴△CDK∽△IB′C, ∴ = = ,即 = = , ★考点三 图形变换综合探究 【典例 3】(2018•临沂)将矩形 ABCD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α(0°<α<360°),得到矩形 AEFG. (1)如图,当点 E 在 BD 上时.求证:FD=CD; (2)当α为何值时,GC=GB?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分析】(1)先运用 SAS 判定 △ AED≌△FDE,可得 DF=AE,再根据 AE=AB=CD,即可得出 CD=DF; (2)当 GB=GC 时,点 G 在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分两种情况讨论,依据∠DAG=60°,即可得到旋转角α 的度数. 【解答】解:(1)由旋转可得,AE=AB,∠AEF=∠ABC=∠DAB=90°,EF=BC=AD, ∴∠AEB=∠ABE, (2)如图,当 GB=GC 时,点 G 在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分两种情况讨论: 当点 G 在 AD 右侧时,取 BC 的中点 H,连接 GH 交 AD 于 M, ②当点 G 在 AD 左侧时,同理可得 △ ADG 是等边三角形, ∴∠DAG=60°, ∴旋转角α=360°﹣60°=300°.学科*网 ★考点四 圆的综合探究 【典例 4】(2018•湖北恩施•10 分)如图,AB 为⊙O 直径,P 点为半径 OA 上异于 O 点和 A 点的一个点, 过 P 点作与直径 AB 垂直的弦 CD,连接 AD,作 BE⊥AB,OE∥AD 交 BE 于 E 点,连接 AE、DE、AE 交 CD 于 F 点. (1)求证:DE 为⊙O 切线; (2)若⊙O 的半径为 3,sin∠ADP= ,求 AD; (3)请猜想 PF 与 FD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解答】证明:(1)如图 1,连接 OD、BD,BD 交 OE 于 M, ∵AB 是⊙O 的直径, ∴∠ADB=90°,AD⊥BD, ∵OE∥AD, ∴OE⊥BD, ∴BM=DM, ∵OB=OD, ∴∠BOM=∠DOM, ∵OE=OE, ∴△BOE≌△DOE(SAS), ∴∠ODE=∠OBE=90°, ∴DE 为⊙O 切线; (2)设 AP=a, ∵sin∠ADP= = , ∴AD=3a, ∴PD= = =2 a, ∵OP=3﹣a, ∴OD2=OP2+PD2, ∴32=(3﹣a)2+(2 a)2, 9=9﹣6a+a2+8a2, a1= ,a2=0(舍), 当 a= 时,AD=3a=2, ∴AD=2; 【讲透练活】 变式 1:(2016·浙江省湖州市·3 分)如图 1,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AB=AC=4,BC=7.如图 2,在底边 BC 上取一点 D,连结 AD,使得∠DAC=∠ACD.如图 3,将 △ ACD 沿着 AD 所在直线折叠,使得点 C 落 在点 E 处,连结 BE,得到四边形 ABED.则 BE 的长是( ) A.4 B. C.3 D.2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四点共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只要证明 △ ABD∽△MBE,得 = ,只要求出 BM、BD 即可解决问题. ∵∠DAM=∠DAC=∠DBA,∠ADM=∠ADB, ∴△ADM∽△BDA, ∴ = ,即 = , ∴DM= ,MB=BD﹣DM= , ∵∠ABM=∠C=∠MED, ∴A、B、E、D 四点共圆, ∴∠ADB=∠BEM,∠EBM=∠EAD=∠ABD, ∴△ABD∽△MBE, ∴ = , ∴BE= = = .[来源:学_科_网 Z_X_X_K] 故选 B. 变式 2:(2018·湖北咸宁·10 分)定义: 我们知道,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这个四边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如果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不全等),我们 就把这条对角线叫做这个四边形的“相似对角线”. 理解: (1)如图 1,已知 Rt △ ABC 在正方形网格中,请你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在网格中找到一点 D,使四边形 ABCD 是以 AC 为“相似对角线”的四边形(保留画图痕迹,找出 3 个即可); (2)如图 2,在四边形 ABCD 中,∠ABC=80°,∠ADC=140°,对角线 BD 平分∠ABC. 求证:BD 是四边形 ABCD 的“相似对角线”; (3)如图 3,已知 FH 是四边形 EFCH 的“相似对角线”,∠EFH=∠HFG=30°,连接 EG,若 △ EFG 的面积为 2 ,求 FH 的长. 【答案】(1)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FH=2 . 【详解】(1)由图 1 知,AB= ,BC=2 ,∠ABC=90°,AC=5, ∵四边形 ABCD 是以 AC 为“相似对角线”的四边形, 当∠ACD=90°时, △ ACD∽△ABC 或 △ ACD∽△CBA, ∴ 或 , ∴CD=10 或 CD=2.5 同理:当∠CAD=90°时,AD=2.5 或 AD=10, (2)∵∠ABC=80°,BD 平分∠ABC, ∴∠ABD=∠DBC=40°, ∴∠A+∠ADB=140° ∵∠ADC=140°, ∴∠BDC+∠ADB=140°, ∴∠A=∠BDC, ∴△ABD∽△BDC, ∴BD 是四边形 ABCD 的“相似对角线”; 变式 3:(2018·浙江宁波·14 分)如图 1,直线 l:y=﹣ x+b 与 x 轴交于点 A(4,0),与 y 轴交于点 B,点 C 是线段 OA 上一动点(0<AC< ).以点 A 为圆心,AC 长为半径作⊙A 交 x 轴于另一点 D,交线段 AB 于点 E,连结 OE 并延长交⊙A 于点 F. (1)求直线 l 的函数表达式和 tan∠BAO 的值; (2)如图 2,连结 CE,当 CE=EF 时, ①求证: △ OCE∽△OEA; ②求点 E 的坐标; (3)当点 C 在线段 OA 上运动时,求 OE•EF 的最大值. 【考点】待定系数法,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 【解答】解:∵直线 l:y=﹣ x+b 与 x 轴交于点 A(4,0), ∴﹣ ×4+b=0, ∴b=3, ∴直线 l 的函数表达式 y=﹣ x+3, ∴B(0,3), ∴OA=4,OB=3, 在 Rt △ AOB 中,tan∠BAO= = ; (2)①如图 2,连接 DF,∵CE=EF, ∴∠CDE=∠FDE, ∴∠CDF=2∠CDE, ∵∠OAE=2∠CDE, ∴∠OAE=∠ODF, ∵四边形 CEFD 是⊙O 的圆内接四边形, ∴∠OEC=∠ODF, ∴∠OEC=∠OAE, ∵∠COE=∠EOA, ∴△COE∽△EOA, ②过点 E⊥OA 于 M, 由①知,tan∠OAB= , 设 EM=3m,则 AM=4m, ∴OM=4﹣4m,AE=5m, ∴E(4﹣4m,3m),AC=5m,∴ OC=4﹣5m, 由①知, △ COE∽△EOA, ∴ , ∴OE2=OA•OC=4(4﹣5m)=16﹣20m, ∵E(4﹣4m,3m), ∴(4﹣4m)2+9m2=25m2﹣32m+16, ∴25m2﹣32m+16=16﹣20m, ∴m=0(舍)或 m= , ∴4﹣4m= ,3m= , ∴( , ), 连接 FH, ∵EH 是⊙O 直径, ∴EH=2r,∠EFH=90°=∠EGO, ∵∠OEG=∠HEF, ∴△OEG∽△HEF, ∴ , ∴OE•EF=HE•EG=2r( ﹣r)=﹣2(r﹣ )2+ , ∴r= 时,OE•EF 最大值为 .学科*网 变式 4:(2018·浙江衢州·12 分)如图,Rt △ OAB 的直角边 OA 在 x 轴上,顶点 B 的坐标为(6,8),直线 CD 交 AB 于点 D(6,3),交 x 轴于点 C(12,0). (1)求直线 CD 的函数表达式; (2)动点 P 在 x 轴上从点(﹣10,0)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向 x 轴正方向运动,过点 P 作直线 l 垂直于 x 轴,设运动时间为 t. ①点 P 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位置,使得∠PDA=∠B?若存在,请求出点 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 说明理由; ②请探索当 t 为何值时,在直线 l 上存在点 M,在直线 CD 上存在点 Q,使得以 OB 为一边,O,B,M,Q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并求出此时 t 的值. 【考点】一次函数、待定系数法、菱形的判定、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解答】解:(1)设直线 CD 的解析式为 y=kx+b,则有 ,解得 ,∴直线 CD 的解析式为 y=﹣ x+6. (2)①如图 1 中,作 DP∥OB,则∠PDA=∠B. ∵DP∥OB,∴ = ,∴ = ,∴PA= ,∴OP=6﹣ = ,∴P( ,0),根据对称性可知,当 AP=AP′时,P′( ,0),∴满足条件的点 P 坐标为( ,0)或( ,0). ②如图 2 中,当 OP=OB=10 时,作 PQ∥OB 交 CD 于 Q. 如图 3 中,当 OQ=OB 时,设 Q(m,﹣ m+6), 则有 m2+(﹣ m+6)2=102,解得 m= ,∴点 Q 的横坐标为 或 ,设点 M 的横 坐标为 a,则有: = 或 = ,∴a= 或 ,∴满足条件的 t 的 值为 或 . 变式 5:(2018·湖北十堰·10 分)已知正方形 ABCD 与正方形 CEFG,M 是 AF 的中点,连接 DM,EM. (1)如图 1,点 E 在 CD 上,点 G 在 BC 的延长线上,请判断 DM,EM 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直接写 出结论; (2)如图 2,点 E 在 DC 的延长线上,点 G 在 BC 上,(1)中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证明你的结论; (3)将图 1 中的正方形 CEFG 绕点 C 旋转,使 D,E,F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若 AB=13,CE=5,请画出图 形,并直接写出 MF 的长. 【解答】解:(1)结论:DM⊥EM,DM=EM. 理由:如图 1 中,延长 EM 交 AD 于 H.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四边形 EFGC 是正方形, ∴∠ADE=∠DEF=90°,AD=CD, ∴AD∥EF, ∴∠MAH=∠MFE, ∵AM=MF,∠AMH=∠FME, ∴△AMH≌△FME, ∴MH=ME,AH=EF=EC, ∴DH=DE, ∵∠EDH=90°, ∴DM⊥EM,DM=ME. (2)如图 2 中,结论不变.DM⊥EM,DM=EM. (3)如图 3 中,作 MR⊥DE 于 R. 在 Rt △ CDE 中,DE= =12, ∵DM=NE,DM⊥ME, ∴MR=⊥DE,MR= DE=6,DR=RE=6, 在 Rt △ FMR 中,FM= = = 如图 4 中,作 MR⊥DE 于 R. 在 Rt △ MRF 中,FM= = , 故满足条件的 MF 的值为 或 .学科*网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