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ID:55630

大小:18.1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8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19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课前准备   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关系。)   四、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0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 打虎前抓喝酒,写语言见特点 1、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并板书 豪爽、 倔强、  勇敢、  酒量惊人、  胆量过人。 3、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 (1)豪爽 “这酒真有气力”。 (2)倔强 “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3)勇敢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4)酒量惊人。 “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风。” (5)胆量过人。 “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4、小结通过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 四、景阳冈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 1、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动作) 2、引导板书 力量超人     机敏胜人 (1)力量超人。 “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 “……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 “……揪……按……提……打……” (2)机敏胜人。 引导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 体会“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的好处。 写作方法指导。在写作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刻画,会使你笔下的人物更加栩栩如生,文章也会更具感染力。 五、打虎后速下冈,抓心理见特点 1、反复读文,理解作者写这段的用意提问: 假如武松在下冈途中又碰上老虎,是老虎被武松“制服”,还是武松被老虎“制服”? 2、引导学生读书,寻找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说理由 六、课外讨论 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             21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3、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揭题,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人物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重点: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四、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习作五  缩写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确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和内容,初步懂得缩写方法; 2、找出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句子:重点指导一个自然段的写法,学生作片断练习。   课前准备: 搜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缩写目的 我们以往的作文,都是要求写把文章写具体,这是一种作文能力,但是仅学会写具体还不够,还要学会写得简洁。这也是一种写作能力。写文章,应需要具体就具体写,需要简洁就写得简洁。这次作文,是缩写课文,就是训练我们把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 二、明确缩写要求   1、读课文中的(习作要求),想想:缩写要达到什么要求?   2、引导板书: 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三、学习习作提示,掌握缩写方法 1、怎样缩写课文呢? 2、同桌互相讨论 3、小结:跟简要复述一样,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中的某些细节或某些情节删掉。 4、看课文中的习作提示,边读边想边划:   怎样压缩才能使缩写后的文章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用“——”划出句子。 四、尝试取舍 1、快速默读《景阳冈》,划出需要保留的内容。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松打虎时的过程) 哪些内容是在叙述“武松打虎时”的,需要保留?用“[ ]”划出来。哪些情节可以删去?   2、讨论上面思考题。   (1)指名说说划出的需要保留的内容。   (2)师生小结:应保留的内容有:   武松打虎空拳打死猛虎的过程;武松的有关动作和语言;店家等相关人物的反映。 3、学生对照自己划的内容,作适当增删。 五、集体交流 1、讨论:这一段中,哪些可压缩?   根据学生讨论,板书:   可压缩:具体描写老虎的反映的词、具体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即动作前的修饰)   2、片断练习。   缩写“武松打虎时”的经过。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