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7 苟有用我者 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苟有用我者【画面描述】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可他的鱼钩是直的。【寓意点评】姜太公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人”,在等待慧眼识英才的人。第1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吾耻之(意动用法,以……为耻).(2)周之(形容词作动词,周济,赈济).(3)食前方丈(名词活用作动词,陈列于前).第2步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动词,考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动词,谋划、商量(1)谋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名词,计策、计谋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动词,商议谋生计动词,谋求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名词,一周年,读jī失期,法皆斩名词,限定或约定的时间,读qī(2)期与老人期,何后也动词,约会,读qī非相仇也,期有得耳动词,期望、希望,读qī万寿无期名词,限量、限度,读qī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礼貌未衰..古义:有礼节、恭敬的样子。今义: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2)说大人,则藐之..古义:指诸侯。今义:成人。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宾语前置)译文:古代的君子要怎样才出来做官?(2)使饥饿于我土地(省略句、状语后置)译文:使他在我的国土上饿着肚皮。孔子的出仕观出仕是儒者为世所用的最重要的形式。孔子对出仕是抱着积极赞同的态度的,他的用世之心有时甚至表现得非常强烈。“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子罕》)子贡的提问本来是一种含蓄的比喻,只及美玉,不及世人,但孔子的回答却旗帜鲜明,不但在比喻的意义上作了明确的答复,而且直接把自己与美玉等同起来,更进一步表明自己渴求为当权者赏识重用的心态。 美玉待沽的被动状态,也暴露出孔子在求仕方法上的不够主动。孔子认为:“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里仁》)。应该首先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政素质,也就是专注于如何掌握“道”,而不应该把精力放在求名求仕上。这一方面是由客观的情势所决定的:儒者具备从政的才能却不掌握政权,出仕必须依赖当权者的欣赏。另一方面也与孔子对从政者自身素质的要求有关。孔子认为从政者是行为的楷模,应该时时刻刻起到榜样的作用。孔子认为从政者自己首先应该德行无亏,然后才可以具有号召力,使人们愿意听从他。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掌握了权柄,也难以使政令推广。这就使掌握道的重要性更甚于掌握权力,修道更重于求仕。这一点对于今天的从政者仍然有借鉴意义。孔子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29.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出仕的两方面内涵。30.用之则行,舍之则藏。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32.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33.史鱼真是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34.孟子谈君子何如则仕。35.我若得志,则弗为也。1.结合第30和第33两章内容,请分析说明孔子的出仕原则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提出自己的出仕原则:用我就干起来,不用就藏起来。儒者积蓄才德,待时而动,“学而优则仕”,可是他知道“用行舍藏”的道理,谨守“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原则。孔子的“事君以忠”是以君实行仁道为条件的。 他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春秋时期,面临仕和隐的尖锐矛盾。从儒家积极救世的情怀出发,他热衷于从政,“君命召,不俟驾行矣”、“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即国君征召令下,纵然车马尚未具备,也马上步行进宫;如果三个月未见国君,被国君疏远、冷落,那心中就感到十分惶恐、歉然。另一方面,又提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仕隐观,制订了“仕”和“隐”的标准、原则。“卷而怀之”,即退而著书立说,藏之名山,传诸后世;或是述而不作,广收弟子门生,以期传承。2.在第31章中,孔子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的这种主张具体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也记录了孔子的这句话。它涉及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属僭越。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说是对那些违礼之举的指斥与棒喝。3.第32章是孔子的一句自负语,联系孔子的遭遇,理解这句话的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所处的时代,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建功立业,主要是通过“仕”这一途径来实现,而孔子事君是以君实行仁政为条件的,他不会为了个人名利而求官,正因为这样,孔子虽然想做官“待价而沽”,但并不得志,直到51岁才做了鲁国的一个小官,他将仁政付诸实践,只一年“四方诸侯则至焉”。后升为鲁司寇、代理宰相,达到他仕途的顶峰。后因与国君政见不和,56岁时被迫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那时各诸侯国图强争霸,对仁政不感兴趣,不肯任用孔子。他颠沛流离14年,或被冷落,或被大臣驱赶,甚至被人迫害;又在陈蔡绝粮,四处奔逃,“累累若丧家之犬”。但他“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奋斗不已,直到68岁时才返回家乡,仍倾力于办学、整理古籍, 继续宣传仁德。从孔子的一生来看,他是忠实推行仁政的实践家,光明磊落,与那些为了个人名利而忠君尊王的奴才有天壤之别。联系孔子的遭遇,我们能更深刻地体味出这句话的多样滋味,既传达了他对自己雄才大略的超乎寻常的自信心,也含有四处碰壁宏图难展的苦闷悲凉。4.第34章表达了孟子的“就”、“去”观点,如何理解这种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谓“就”、“去”就是做官还是不做官(离职而去)。孟子认为有三等。上等的是:国君对之尊敬,待之以礼,并且将要实行他的政治主张,这才做官(“则就之”);礼貌未衰,依然尊敬,待之以礼,但是并不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就要辞职离去(“则去之”)。次一等的,虽然没有允诺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但很有礼貌很恭敬地接待,也就做官(“则就之”),礼貌减弱了,不怎么尊敬了,就离职而去(“则去之”)。最下等的是:早晨没有饭吃,晚上也没有饭吃,饿得不能走出住房。国君知道了便说:“我不能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又不听从他的言论,使他在我的国家挨饿,这是我的耻辱。”于是周济他,让他免于挨饿。这也可以接受,免于死亡而已。这实际上是孟子讽刺否定的。孟子的“三就三去”表现了知识分子出仕应有的品格。对于“道”的守护者来说,人格的独立性,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自我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孟子提出的“所就三,所去三”的原则,其中心思想就是绝不改变自己独立的立场,绝不牺牲自己的“道”去迁就、逢迎昏暴的君主。这种人本位、道本位,而不是官本位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深化,或者更为确切地说,这是为孔子的从政思想奠定了个体的哲学支持。阅读课文34,完成下面的问题。下列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A.浴乎沂,风乎舞雩B.子贡贤于仲尼C.使饥饿于我土地D.自牖执其手[解析]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D倒装句1.主谓倒装又称“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2.定语后前置一般情况下,古代汉语里的定语也是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如“良将”、“强秦”等。但有时为了强调定语,也可以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构成定语后置句。 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大多为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古今都既可置于谓语前作状语,也可放后作补语。而在古汉语中,作补语的居多。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翻译时一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常见类型例句现代汉语例句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怎么啦,你?……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介词结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中华民族应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构后置上)林)29.有人问孔子道:“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道:“《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再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如何才是从事政治呢?”——《论语·为政第二》30.孔子对颜渊道:“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论语·述而第七》31.孔子说:“不居于那个职位,便不考虑它的政务。”——《论语·泰伯第八》32.孔子说:“假若有用我主持国家政事的,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便会很有成绩。”——《论语·子路第十三》33.孔子说:“史鱼真正直啊!政治清明,像箭一样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一个位君子啊!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论语·卫灵公第十五》34.陈子说:“古代的君子要怎样才出来做官?”孟子说:“就职的情况有三种,离职的情况也有三种。有礼貌恭敬地来迎接,对他的言论,又打算实行, 便就职。礼貌虽未衰减,但言论已不实行了,就离开。其次,虽然没有实行他的言论,还是很有礼貌很恭敬地来迎接,也便就职。礼貌衰减,便离开。最下等的,早晨没有吃的,黄昏也没有吃的,饿得不能够走出住屋,君主知道了,便说,‘我上者不能实行他的学说,又不听从他的言论,使他在我的国土上饿着肚皮,我引以为耻辱。’于是周济他,这也可以接受,免于死亡罢了。”——《孟子·告子下》35.孟子说:“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看他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殿堂的基础两三丈高,屋檐几尺宽,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做。菜肴满桌,姬妾几百人,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做。饮酒作乐,驰驱田猎,跟随的车子千百辆,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做。他所干的,都是我所不干的,我所干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那我为什么要怕他呢?”——《孟子·尽心下》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