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13 选择典例 以一当十
——议论文如何运用事实论证
时评典范
乐取于人以为善
黄兆辉
①雨后的空气只是借得草木的几缕芬芳,便让你嗅得一身清凉。2 夜空的明月只是借得太阳的几束光芒,
便让万物镀上一层清辉。尼采说:“你的长处即是我飞翔的翅膀。”人无完人,惟杂取种种优点,合成一
个自我,方能更进一步。此即为“乐取于人以为善”。
②所谓“取于人”,如3 蜜蜂采百花而成蜜,只有向他人学习,才能完善自己。取于人的关键在于谦虚。
惟俯身才闻得那一地花香。4 爱迪生自发明电灯后便傲气凌人,对另一家公司开发出的交流电灯嗤之以鼻。
不想十几年后,交流电因其方便快捷大行其道,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因改进很少而被彻底淘汰;连历史恐怕
也要为之扼腕叹息。自傲直接导致了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样的人又怎能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呢?“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方是取于人的正道。
③而“以为善”则更进一步。萨特说:“拉长你灵魂的消化道!”将优点从他人的变成我的,需要一
个从模仿到接纳直至彻悟的过程。修养自身切忌 5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当回事以致草草了事。6 石韫玉而
生辉。石块为孕育一块光洁莹润的美玉需要上万年的积累,方能完成最终的质变。人,这大自然的精魂,
又怎能不砥砺自我,在实践中将他人所长内化,弥补自己之短呢?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攻玉”的过
程就是“以为善”的过程。
④“乐”则是一种心态了。“8 教然后知困,9 学然后知不足。”只有彻底地了解到自己的缺陷,才会
主动地去向他人学习,才能放低姿态,摆正态度,也才有耐心与毅力完成量变的积累,实现自我的飞跃。
⑤所以,一个“乐”字看似简单,却是取于人以为善的基础啊!
⑥古人云:“闻过则喜。”惟有这样的宽广胸襟,这样的坦诚态度才能承认不足,正视不足,也才会
乐于弥补不足。叔本华说:“除了缺点,我一无所有。”我们不正是需要这种 10 海纳百川的气度吗?这里
的“乐”不是苦中作乐,确实,有时学习他人优点的过程是漫长甚至痛苦的,因为自己的缺点会顽固地存
留,而个人的惰性又一次次地使人懈怠。然而当我们完成了痛苦的蜕变、“11 浴火重生”时,自我突破,自
我战胜所带来的便是真正的“乐”,而且不是一时的快乐,而是恒久的幸福。
⑦“乐取于人以为善”,这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技法获取
文章首先亮出中心论点“人无完人,惟杂取种种优点,合成一个自我,方能更进一步。也正是乐取于
人以为善。”然后论证为什么要“乐取于人以为善”,阐述“乐取于人以为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就
是论证怎样才能做到“乐取于人以为善”。文章写得中规中矩,论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有严密的逻辑
力量,是一篇很规范的议论文,写得较为成功。就其原因,除了逻辑严密的推理、分析、归纳等说理论证,
就是充分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其例证体现了以下五方面特点:
一、选例全面、充分。
事例可分物例、事例、人例。一篇文章要说理充分有力,需要摆出大量充分有力的事实论据。清点一
下,849 字的一篇短文,大大小小的例证有十一个,做到了充分,也做到了全面,体现如下:
1.物例。物例包括自然人文物体和自然现象。十一个例证中,属于物例的有“雨后空气借草木芬芳增
清凉”、“夜空明月借太阳光芒得清辉”、“蜜蜂采百花成蜜”、“石韫玉生辉”、“海纳百川”等五例。
2.事例。“爱迪生不乐取他人之善而使自己发明的电灯很快被淘汰”是人例,也是事例。另外的事例
还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浴火重
生”等,一共六个事例。
3.人例。十一个例证中,属于人例的有“爱迪生不乐取他人之善而使自己发明的电灯很快被淘汰”。
二、选例典型、经典。
这里先说一下两个词的联系与区别。“典型”不等于“经典”。以前“经典”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有三个义项。一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三是指著作具
有权威性的,如“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经典作家”等。近年来,“经典”的用法又有发展,《现代汉
语词典》第 5 版增加了一个新义项: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如“经典影片”。新增加的意义是原
有意义的引申。很显然,“典型”不一定“经典”,“经典”一定“典型”,“典型”是转化成“经典”
的前提和条件。要“经典”就要影响力大,为世人皆知,且有代表性,有深刻意义。
我们写议论文,事实论据越典型就越有力,做到经典就更有力。
这篇作文用例做到了典型、经典。 “雨后空气借草木芬芳增清凉”、“夜空明月借太阳光芒得清
辉”、“蜜蜂采百花成蜜”、“石韫玉生辉”、“海纳百川”、“浴火重生”……人例、物例、事例,都
是人人熟知的自然人文物体或者自然现象,但都蕴含很深的人文意义,很典型、也很经典,都能很好地支
撑中心论点。
四个事例中,“爱迪生例”从反面论证了“乐取于人”重要性、必要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例从反面论证“乐取于人以为善”要有坚持精神;“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两例论证必须要重视实
践,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学习他人长处,才能做到“乐取”,实现“为善”目的。
三、选例新颖,推陈出新。
对于政治名人、文化名人、历史名人,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鲁迅、司马迁、拿破
仑……他们的事例,稍有点文化的人都耳熟能详,写文时也是信笔拈来,但大家都写这些熟例必然相互撞
车。尽管典型,但没有新意,想得高分仍不容易。本文“爱迪生不乐取他人之善而使自己发明的电灯很快
被淘汰”这个人例用得好,典型而新颖。好就好在写爱迪生的反面,很好地支撑了论点,又使人耳目一新,
另外也使我们熟知的名人伟人少了一点简单化、脸谱化、神秘感,多了一点真实感、亲切感、丰润感。
四、写例简洁概括、不蔓不枝、灵活多变。
司马迁《史记》中有太多不蔓不枝、简洁概括的例证写法。如《报任安书》中就有一段精彩例证:“盖①
文王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⑤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⑧《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不到一百字,用的例证就有八个,由点而面,用语精练,句式整饬严密而不
呆板,选例非常典型,非常经典,非常有力地论证了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这一论点。
黄兆辉《乐取于人以为善》选用的十一个例子写得也异常精练简省,少则四五字一例,多也就七八字,
常常一笔写出,达到能说明问题即可。爱迪生例是要叙述事实的,但也写得异常概括简洁,例子本身只有
两小句话,三十四个字,不作细节描摹,不蔓不枝,直接分析这样做的后果,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十
一个例子有长有短,有散有骈,写得灵活多变,随心所欲。这种高度概括事实的简省写法,与记叙文的细
腻地描写、铺陈、渲染手法完全不同。这种因不同文体带来的区别需要特别加以注意。
五、观察细致、博闻强记、积累深厚。
此篇《乐取于人以为善》这是黄兆辉同学期中考试考场作文。文中所用例证就有十一个,有的是司空
见惯的自然人文物体或者自然现象,有的是看上去平凡普通的人、事、物、象,如果你对这些人、事、物、
象熟视无睹,那么你怎么能从中悟得深刻的人文意义?本文除了十一处例证,还有引用的若干经典名言警
句,如果平时不作广泛地关注、积累和记忆,又怎么能在考场上信笔拈来?我们当然也想写出非常好的文
章,但这需要我们像本文作者一样,有一份敏慧易感的心,去感悟,去思考,去提取,并且去记忆。这样
才能聚沙成塔,积土成山,才能在考场上准确快速地抽取和概括各种人、事、物、象,作为强有力的例证
来论证自己的中心论点,取得作文考试的最佳成绩。
技法链接事实论证中如何分析论据材料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
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
状、性质、成因、功能等,而必须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但有些同学的议论文写作重事例而轻论证,提出一个论点,举几个例子,再下个结论,便以为是一
篇成功的议论文习作。这种典型的“观点+事例”的议论文,虽然立论正确,用例也算恰当,材料也很丰
富,但由于缺少应有的分析,难以形成有力的论证,不能算是优秀的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
的三要素,论点要靠有力的论据来支撑,但论据本身并能自动地转化为论点。论据和论点中间隔着一条河,
可望而不可达,只有在河面上架起桥梁,对论据增加适当的分析议论,文章才能由论据走向论点,完成论
证。
那么,在事实论证中有哪些分析议论论据的方法呢?
【技法例析】
一、归纳要旨 揭示共性
同一个论据,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对于苏轼,我们既可欣赏其豪放,又可感叹其
人生的旷达;对于杜甫,我们既可赞其直面现实,又可歌其忧国忧民。由于诊所材料具有多义性,所以,
在议论文写作中,在列举事例之后,应当对其进行适当的归纳,揭示论据所包含的和论点相一致的道理或
共性特征,实现由论据向论点的过渡。
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相声艺术宗师侯宝林为了学谐语手抄一部10多万字的
《谐浪》;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27年;德国著名医生欧立稀连续试验914次,
终于研制成抗螺旋体病菌的新药——新坤凡纳明。【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成功的秘诀就
在于恒心与毅力。】
—— 《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
这段文字由述例和议例两层意思构成,述例部分以一组排比句叙述四个事实论据,议例部分指出所述
事例所蕴含的道理: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恒心与毅力。文段思路清晰,论点和论据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文
段所引四则材料,原本可以说明许多道理,比如,成功需要时间,凡事要有一个过程,等等。如果文段只
是叙述四个人的事例,而没有最后一句的归纳议论,无疑将会留下与论点若即若离的遗憾;现在有了这样
的分析,就将材料直接指向了中心论点: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恒心与毅力。归纳要旨,揭示共性,常采用的句式是:“这”(论据)+“表现”或“说明”+论点或论点的要素。
为了强调论据和论点的关系,也可以用反问句来表达:这些事例不正说明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恒心与毅力吗?
二、探讨原因 深度剖析
世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刘翔的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与个
人天赋、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引用事实材料作论据,要善于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对材料
加以剖析,以建立论据与论点的联系。
梵高在大自然神奇的光与影里,看到了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呕心沥血,终于让《星夜》永恒地闪耀在
艺术的原野上;卢梭在激荡的社会进步思潮中看到了自己敏锐的思想,全力奋斗,终于让《社会契约论》
成为启蒙运动中光辉的太阳;奥尔柯特在白雪飘飞的圣诞之夜感到自己对生活的崇敬,潜心写作,终让《小
妇人》成为每代人拜读的巨著。【这些杰出的人物正因为不为自己的弱点所囿,敢于冲破束缚,努力发挥
自己的特长,他们的成功才如动人的乐曲,在历史殿堂中绕梁不绝。】
——《让特长开拓新天地》
文段的最后一句为议例部分,用一个因果复句,以诗化的语言揭示了梵高、卢梭和奥尔柯特成功的
原因:敢于冲破束缚,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正是有了这个因果复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更密切了;如
果没有这样的因果分析,就难以凸显材料与中心“让特长开拓新天地”的关系。
探讨原因,深度剖析,是一个重要的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其表达方式可以是一个因果复句,也可
以是设问句,通过自问自答来揭示原因。就上面的几则材料而言,也可以这样表述:并非天才、全才的的
梵高、卢梭和奥尔柯特为什么能够成功?他们演奏出的乐曲为什么能在历史殿堂中绕梁不绝?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囿于自己的弱点,敢于冲破束缚,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假设推导 正反对比
要使论据能充分证明观点,就要在叙述论据之后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把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内在关系
揭示出来,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如何揭示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假设推导便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所谓假设推导,就是针对列举的事实论据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力地证明
中心论点。其表达方式一般为假设复句:如果没有……,那么就……。苏东坡一下子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倒霉的迁客。但是,黄州这
个在众人眼中的荒凉小镇,却给苏轼带来人生的坦途。在黄州,他感到难言的孤独,正是这孤独,使他彻
底洗去人生的浮华。他勇敢面对,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美——山水,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哲——先贤。所
有这一切不顺与苦难,反而使他彻底脱胎换骨,使他真正走向成熟。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了。【如果没有黄州这个突然的“弯道”, 苏东坡在官场上一直一帆风顺,谁能说
得清这个世上是不是会多了一个政客而少了一个文豪呢?】
——《超越常在弯道处》
述例部分叙述苏东坡被贬黄州、写出传诵千古诗文的事实,而分析则以“如果没有……”领起,借
助假设,从反面入手,推导出一个与既有事实完全不同的结果,实虚相映,凸显了“弯道就是机遇,就是
超越”这一中心论点。如果文段到杰作诞生便嘎然而止,只有述例,而没有最后一句的假设推导,这个文
段的中心就不会这么突出,与中心论点的关系也不会如现在这样密切。
假设推导的分析方法具有凸显中心、强化论点的作用,还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述:试想,如果没
有……,那么……;正因为……,所以……。
四、引申类比 过渡自然
有些事例十分典型,是很好的论据材料,但却不是同一论域里的事物,不能作为充分的论据直接使
用,比如“乌鸦反哺”就不能直接论证“人当有孝心”的中心论点。但是,这些材料却可以引发联想,促
使读者反思,在论证中起到很好的类比作用。在议论文写作中,在引述这类事例之后,必须对所列举的事
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从而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金庸的作品或多或少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同。写人,有英雄侠客、登徒浪子、世井流氓;
写景,有大漠的无垠、江南的清幽、孤岛的苍凉。每一部小说都是一个新的意境。正当创作巅峰时期,他
封笔修书了。他知道无法逾越自己创下的顶峰,没有创新的模仿不如就此收笔,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
【文学创作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重复昨天,模仿别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你就永远不是自
己,社会也永远不会有进步。】
——《创新中国风》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要勇于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而不是讲如何进行文学创作。但是,武侠高手金庸为了不重复自己在创作巅峰期毅然封笔,确实也是一种创新意识的表现,怎样用文学创作上的故事来论证“勇
于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中心论点?作者以“文学创作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一反问句,巧
妙地过渡到论点上来,自然得体,浑然天成。
类比论证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类比论证是
用不同类但同质的例子来进行论证的,运用类比论证,要善于通过比较得出二者的共同结论,指向中心论
点。
五、扩展阐述 深化论据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只摆事实,不讲道理,文章就成了某一主题的材料汇编,严
格地说,这样的议论文是不能称之为议论文的。优秀的议论文,不但观点明确集中,材料丰富精当,而且
说理生动透辟。这些文章往往在述例之后,用排比、比喻等语言形式,阐述论据的意义,扩展论证的广度
和深度。
居里夫人有两个孩子,在这两个孩子牙牙学语时,居里夫人就进行观察、比较,民现她们一个在数
学上联络,另一个在音乐上早熟。于是,又经过两年多的早期尝试教育,终于充分发挥出她们的天赋。最
终,居里夫人的两个女儿,一个像母亲一样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另一个成为成为著名的音乐教
育家。【在居里夫人的教育的词典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写出:发现成就了孩子,也成就了居里夫人。
发现,是黑夜里的灯火,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发现,是雨雾中的灯塔,让我们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发现,
是人生路上的助手,让我们阔步向前!】
——《美丽的发现》
这一文段由述例和议例两部分构成。议例部分的文字在点出论据的核心意义“发现成就了孩子,也
成就了居里夫人”之后,用一组排比句来阐述发现的内涵,扩展论据的意义,酣畅淋漓,文辞优美,既密切
了论据和论点的联系,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叙事性作品贵在形象生动,议论性文章贵在逻辑力量,但是并不是说议论文只能是板着面孔的说教,
说理同样可以运用比喻、排比、借代、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做到文采斐然,形质兼美,在理性分析中加
强感染力。
六、述议结合 高度融合
叙述和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中,一般先用叙述引出论据材料,再用议论来分析论据材料,完成论证。我们常说叙议结合,夹叙夹议,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也有一种叙议结合,打破了叙
述和议论的界限,用议论的口气叙述论据材料,在叙述论据材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点,
做到了叙例和议例的高度融合。这种方法是将论点的关键词嵌入论据的叙述中,带着明确的观点和强烈的
情感叙述论据,叙述中有观点,有看法。
我们敬佩袁隆平先生,他的时时思考、天天探索,堪为我们后辈的楷模。当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
乡村教师时,就敢于做着颠覆世界权威的思考;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依然专注于田间,全心全意地进行
科学的探索。他的思考不仅使中国人填饱了肚子,也帮助世界大多数人摆脱了饥饿。思考,为他赢得了无
数荣誉;探索,为他带来精彩人生。
——《人生因思考探索而精彩》
十分明显,这一文段何处是叙述,何处是议论,实在难以区分,在这里,没有纯粹的叙述,也没有
纯粹的议论,述例和议例两者融为一体,互相渗透。作者带着高度赞赏的语气叙述袁隆平的事迹,论点中
的关键词语“思考”和“探索”二词反复出现,这样就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形成了论据和论点
的高度融合,省去了行文上的衔接和照应。
打破叙例和议例的界限,用叙议融合的方法引用论据,展开论证,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饱含情感
地叙述论据材料,二是要将论点中的关键词语巧妙地引入叙述之中,反复出现。
跟踪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教导子孙人生的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
是在两只狼之间进行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
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平和、爱、希望、承担责任、
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的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
有人内心深处。
听完他的话,子孙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一只狼能获胜呢?”
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呢?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的心灵深处,进行着一场善狼与恶狼怎
样的较量呢?请以“两只狼的较量”(或“心灵深处的较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
目。不少于 800 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提示
善与恶的较量在这个世界、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进行。遇到这样宽泛的话题,
首先要在选材上考虑。应选符合话题要求的、自己耳闻目睹的、感悟最深的材料,也可以把从报刊上读来
的感人的人或事,结合自己的思考或想象进行必要的加工。切忌随意编造故事或离奇地演绎。
在反复思考、认真选材的基础上,应选一个恰当的角度切入,不要一般地敷衍成文。举例说,你可以
写“与善狼共舞”;或写某人“良心的发现”,写他的自责忏悔;你也可以写某人以智慧与勇气感化一个
一时误入歧途、行为不端而心灵深处善良并未泯灭的人;更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如“考出真实的水平”(考
试不作弊),或写自己了解的故事。
如写议论文,一定要先想好自己的论点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述),选用哪些事例,如何论证等,避免
泛泛而谈,不着边际,或者不痛不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