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因地制宜谋发展
第三框 向贫困宣战[见学生用书 P179]
一、因地制宜谋发展
1.中国四大地区(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可把全国划分
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
(1)__东北地区__包括:__黑龙江省__、吉林省、辽宁省。
(2)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
广东省、__香港特别行政区__、__澳门特别行政区__、海南省。
(3)__中部地区__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
(4)西部地区包括:__内蒙古自治区__、__新疆维吾尔自治区__、__宁夏回族自治区__、陕西省、甘
肃省、青海省、重庆市、四川省、__西藏自治区__、__广西壮族自治区__、贵州省、云南省。中国的四大地区及其三大产业的比例
2.中国四大地区差异比较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发展水平
是中国经济最
发达的地区,
__第三__产业
发达
较高,以第二
产业为主
较低,第二产
业比重较大,
第三产业发展
不足
较高,第三产业
比重明显提升
对外开放程
度 高 较高 较低 较高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优势
自然环境优
越,科技、经
济、教育发展
水平高
劳动力丰富,
是我国重要的
农业基地,能
源矿产资源丰
富
自然资源、旅
游资源丰富;
有 70%的国境
线,有利于边
境贸易等
森林、矿产资源
丰富,是我国重
要的农业基地,
黑土肥沃,工业
发展起步早,旅
游资源丰富存在的问题
能源、原材料
供应不足,北
方淡水不足等
生态问题严重
(如黄土高原),
交通运输能力
适应不了发展
的需要
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基础设
施落后,科技、
教育不发达等
产业结构不合理,
重工业规模较大,
资源、环境问题
压力较大
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
发挥能源优
势,加强东西
交通建设,国
家实施中部崛
起战略等
改善生态环
境,发挥资源
优势,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等
深化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增强经
济活力,优化产
业结构,国家实
施振兴东北的战
略等
发展方向
因地制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3.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实例
地区 拥有的优势条件 发展的特色产业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平原广
阔,土层深厚且肥沃,降水较为丰沛
因地制宜发展__农业__:东北地区是我
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长江三角
洲地区
工业生产要考虑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条
件。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
和,河湖众多,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
城镇最为集中、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
区;海陆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工
业基础雄厚,教育、科技发达,技术力
量雄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因地制宜发展__工业__:长江三角洲地
区是我国结构完善、实力最为雄厚的综
合性工业基地
海南岛
海南岛地处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
十字路口,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拥有
海水、阳光、沙滩、森林、温泉、热带
物产和少数民族风情等丰富而独特的
热带海岛旅游资源;政策自由开放
因地制宜发展__旅游业__:海南岛正朝
着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方向迈进
香港
香港地处亚、欧、美三大洲交通要冲;
在时区上可承接欧美金融市场的交易
时间;拥有能够满足各种金融服务和巨
额资金调动的现代化交易与通信设施
以及政策支持
因地制宜发展__金融业__:香港是世界
第三大金融中心
4.加强区域合作的实例
(1)依托长江“__黄金水道__”,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的互动合作。
(2)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3)推进“__一带一路__”建设,统筹国内外区域开发与国际经济合作。
二、向贫困宣战
1.消除贫困:贫困是很多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环境恶化又会严重阻碍这些地区的发展。因此,
消除贫困既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目标。
2.中国为消除贫困所作的努力:
(1)近几年,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减贫成就。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减贫规模大,速度快,是最早
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提供了宝贵
经验。
(2)从我国各地实际来看,广大农村地区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
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3.消除贫困的措施:贫困与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__科学发展
__,坚定不移贯彻__创新__、__协调__、__绿色__、__开放__、__共享__的发展理念,保证脱贫地
区健康、长久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双向交流图,它的含义是( A )
A.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西部落后于东部
D.东部带动西部发展
2.分别位于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省区是( C )
A.四川、江西、浙江、辽宁
B.内蒙古、甘肃、山东、吉林
C.江苏、山西、陕西、辽宁
D.福建、青海、河南、黑龙江
3.我国幅员辽阔,发展区域经济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C )A.人口大国,重点发展农业
B.工业落后,重点实现工业化
C.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D.什么东西赚钱,就生产什么东西
4.以下关于发展区域经济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当地政府推行的地方保护主义
B.发展区域间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C.各地都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实现优势互补
D.发展区域经济时应善于借鉴其他地区的优势
5.关于浙江经济的发展规划,明显不可取的一项是( D )
A.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巩固现有市场,拓宽国际市场
B.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C.依托一定的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电子等高科技产业
D.着眼未来,积极发展钢铁、石油、化工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解析】 浙江省能源资源短缺,不适合发展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工业。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根据我国自然条件的不同,总体上把全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
B.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适合其发展的农业类型是相同的
C.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D.工业和金融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解析】 根据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可把全国划分为东部地
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四大地区,A 项不正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不同,适合其发
展的农业类型也不同,B 项错误;我国的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
地,C 项正确;在各类经济活动中,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D 项
不正确。
读图,回答 7—8 题。7.图中各地段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C )
A.①村落 ②林地 ③耕地
B.①耕地 ②村落 ③林地
C.①林地 ②果园 ③耕地
D.①林地 ②耕地 ③果园
【解析】 ①地地势陡峭,适宜发展林业;②地较①地地势有所缓和,适宜种植果树;③地地形平坦,
适宜发展耕地。
8.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下列地区的农业发展最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 C )
A.在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发展渔业
B.在降水稀少的高原地区,发展粮食生产
C.在地形陡峭的山地地区,发展林业
D.在河网密布的地区,发展牧业
【解析】 在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发展粮食生产,所以 A 项不符合;在降水稀少的高原地区,发展
牧业,所以 B 项不符合;在河网密布的地区,发展渔业,所以 D 项不符合。
9.“脱贫攻坚”仍是 2019 年的重音。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定要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
到户、精准到人”。发出这一“重音”是因为( A )
A.消除贫困是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
B.消除贫困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C.同步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D.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的世界
【解析】 消除贫困既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目标,所以 B 项不正确;共同富
裕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所以 C 项不正确;D 项的表述没有问题,但不符合题意的
要求。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发达,城市密集,形成了由一个中心(上海)、四个副中心(南京、苏州、
杭州、宁波)以及其他众多大、中、小城市组成的城市群。2010 年,国家制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
区域规划》,提出要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努力提升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
市的国际化水平,使之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材料二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 21.07 万平方千米,区域 GDP 占我国 GDP
总量的 24%,是我国经济和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长江三角洲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答案】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湖众多。人文条件:开发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较好,交通发达,教育科技水平较高,人才多,资金充足。(2)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是什么?长江三角洲在我国处于怎样的经济地位?
【答案】 上海。地位: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城镇最为集中、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我国
结构完善、实力最为雄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请你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 示例:为了更好地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不同区域可以展开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的互动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