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共61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共61份)》 共有 6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 - 第 3 篇 马 说 (唐·韩愈) 版本导航:◎统编八下第 23 课;◎语文九上第 24 课;◎苏教八下第 4 课。 原文呈现 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 教参段层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zhǐ)(只)苏 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 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 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第①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 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 没的情形(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 的概括显出作者愤愤不平之 意。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 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 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 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 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 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②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 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才能 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 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 后步步紧逼,句末的反诘句, 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 到高潮。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 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 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马也!   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 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 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 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 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③段:总结全文,作者用 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 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 来,对“食马者”的深刻嘲 讽跃然纸上。 【文章中心】本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 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 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写作特点】(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摧残、埋没人才的现实。(2)脉络清晰, 结构精巧。正面提问和反面论述相结合。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 2 -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2. 古今异义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或者,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3.一词多义 (1)常:①千里马常有        ________________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 (2)尽: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 ③进尽忠言(《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 ④林尽水源(《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 (3)知: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 ②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 ③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 (4)能:①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______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 3 - ③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 (5)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 ②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 4.重点实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________________ 辱:______________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________ (3)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____ (4)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________________ (5)是马也     是:________________ (6)食不饱,力不足     食:________________ 足:________________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欲:________________ 等:________________ 得:________________ (8)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___________ (9)策之不以其道      道:________________ (10)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_______________ (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________________ 意:________________ (12)执策而临之      执:________________ 临:________________ 5.文言虚词 (1)故虽有名马            ________________- 4 - 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是马也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不知马也 (2)故虽有名马 ________________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以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者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而 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①马之千里者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①马之千里者 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执策而临之- 5 -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文意理解(正确的打“√”,有误的打“×”) ◆内容理解 1. 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 以抒怀之句。 (  ) 2.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了千里马的可悲命运,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本文也揭 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  ) 3.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寄寓了 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 ◆写作特色 4. 本文虽短,但结构精巧。先从正面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 5. 本文托物寓意,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 6.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 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却意在其中。 (  ) 金题演练- 6 - 一、文言文阅读。(10 分) 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  ) 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主人日再食 B. 才美不外见         曹刿请见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有高猿长啸 D. 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 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 而伯乐不常有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行者休于树 C. 一食或尽粟有石      或异二者之为  D. 其真无马邪        谓其妻曰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 《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以千里马不遇伯 乐,比喻明主难寻贤才。 B. 第①段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 表现了有才之人得到的不公正待遇。 C. “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这些句子中的“其”“之”等代词,都代指千里马,表意简洁 含蓄。 D. 全文寄托了作者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 讽刺、针砭和控诉。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不以千里称也。- 7 - 虚词样板文 用法 1: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的 1.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二)第三人称代词,它(的),它们(的);他(的),他们(的) 1.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3. 飞漱其间(《三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6.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7.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8. 醉能同其乐(《醉翁亭记》) 9.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10. 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12. 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 13.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14.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15. 其乡人曰(《曹刿论战》) (三)指示代词,这、那 其:①代词;②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③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8 - 1. 仁在其中矣(《论语》) 2.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3. 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四)指“既克”这件事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用法 2: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 1.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用法 3: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马说》)9 第 3 篇 马 说 知识梳理 一、1. (1)食 饲 喂(苏:喂养) (2)见 现 表现 2. (1)这样之后 (2)有时 3. (1)①常常,经常 ②普通的 (2)①完 ②竭尽 ③穷尽④尽头 (3)①知道,懂得 ② 认识,识得 ③感到,觉得 (4)①才能,能耐 ②能够 ③能干 (5)①马鞭,这里是 动词,用马鞭驱赶(语:马鞭。这里是以鞭打马的意思;苏: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 这里意为驱使)②名词,马鞭 4. (1)只,仅(语:只是) 受屈辱 (2)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语、苏:两马并驾) (3) 著称 (4)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5)这样 (6)吃 足够,充足 (7)想要,希望 相 等,同样(语、苏:等同,一样) 办到(8)疑问代词,怎么 (9)正确的方法(语:规律, 方法;苏:方法) (10)才能、才干(苏:同“才”)  (11)通晓,懂得 意思 (12)持, 握(苏:握) 面对[苏:到(它)跟前] 5. (1)即使 (2)所以,因此 (3)介词,在 (4)①表感叹,不译 ②用于句中,表停顿 ③ 表反问,可译为 “呢”④表感叹,不译 (5)按照 (6)①辅助表示,定语后置 ②…… 的人 (7)①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②结构助词,的 ③代词,代指千里马 ④补足音 节,不译(8)犹,尚且 (9)①表转折,却 ②表修饰,不译 二、1. 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2.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 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4.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 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6.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 7.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1. √ 2. × 【解析】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其“不知马”,不是“食不 饱,力不足”。10 3. √ 4. √ 5. √ 6. √ 金题演练 一、1. (2 分)D 【解析】A 项中“食”,前者同“饲”,意思是“喂”;后者意思是“供养, 给……吃”。 B 项中“见”,前者同“现”,意思是“表现”;后者意思是“拜见”。C 项中“常”,前者 意思是“普 通的”;后者意思是“经常、常常”。D 项中“临”,意思都是“面对”。 2. (2 分)B 【解析】A 项中“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译为“但是”;后者表承接, 可不译。B 项中 “于”都是介词,译为“在”。C 项中“或”,前者意思是“有时”;后 者意思是“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D 项中“其”,前者是语气词,表示加强诘 问语气;后者是代词,他的,代指“邹忌”。 3. (2 分)A 【解析】《马说》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A 项中“比喻明主 难寻贤才”理解有误。 4. (1)(2 分)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2 分)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