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共61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共61份)》 共有 6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8. 望 岳 ‎(唐·杜甫)‎ 版本导航:◎统编七下第20课;◎语文七上第21课;◎苏教八上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内容: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出山势的绵延不尽。‎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炼字:“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手法:写近望之势,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美;下句实写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内容: 写细望之景。“曾云”衬托山高,“入”表现了山腹之深远,“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内容:写极望之情。“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小”写出了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这两句表明诗人由望岳产生登岳的意愿,似写登山,实为明志,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主旨:全篇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望”字写景,由远及近,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雄伟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表现了青年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前两句自问自答,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绵延不尽、高耸入云。而首句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诗人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B. 三、四句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其中“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是“一定要”之意,这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看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D.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由近到远,赞美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该诗炼字讲究,意境深远,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3‎ ‎ 前两句诗人以主观体验来描写泰山的地理特点: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在此诗人别出心裁地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B. “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像一把巨斧,把阴阳和昏晓劈开,泰山险峻、雄伟、高大的形象给人深深的震撼,体现了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 C. 第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所得: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现,变化多端,诗人望之,感到自己的胸中云气回荡,无比开阔。这两句蕴藏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D. 结尾两句写诗人登临泰山极顶所见景象,蕴含着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3.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是诗人早期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生机。诗的题目是《望岳》,“望”字贯穿全篇。先仰望泰山整体,再仰望泰山周围,最后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 B. 三、四两句是上句“青未了”的脚注。“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 五、六两句由静景描写转为动景描写。“决眦”二字将诗人极目俯视时全神贯注、浮想联翩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D. 结尾两句化用孔子名言,以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的高大。句中“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3‎ ‎8. 望 岳 ‎1.(2分)D 【解析】此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而不是“由近到远”。D项中“由近到远”赏析有误。‎ ‎2.(2分)D 【解析】结尾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并没有真正登上山顶。D项“结尾两句写诗人登临泰山极顶所见景象”赏析有误。‎ ‎3. (2分)C 【解析】五、六句是写诗人仰望泰山时的情景。C项中“极目俯视”赏析有误。‎ 3‎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