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科技、文化与经济全球化
【历史坐标】
一、选择题
1.当前,学生考试的阅卷工作多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进行,这一技术属于(A)
A.电子计算机技术 B.原子能技术
C.现代生物技术 D.空间技术
2.下列图片,最能体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代特征的是(C)
3.下图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哺乳动物——克隆羊“多利”,它反映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C)
A.电子计算机领域的成就
B.原子能领域的成就
C.生物技术领域的成就
5
D.空间技术领域的成就
4.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B)
A.泰戈尔 B.马尔克斯
C.路遥 D.肖洛霍夫
5.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被公认为不朽的世界名画。这是因为该作品(A)
①采用了高超、新奇的艺术手法 ②深刻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罪行 ③生动地描绘了都市生活的人物形象 ④深刻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下图大事年表反映出世界的发展趋势是(B)
A.单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政治多极化 D.信息化
7.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严正警告美国总统特朗普:不要打响贸易战,否则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这表明(D)
A.美国在世界金融领域占有绝对优势
B.世界贸易组织完全掌握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权
C.美国极力主张建立多极化贸易格局
D.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消除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8.有人把Windows 3.0喻之为铲平世界的第一辆推土机。对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D)
A.全球化的趋势始于“冷战”格局的结束
B.Windows 3.0填平了国家之间的鸿沟
C.信息技术消除了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5
D.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二、材料解析
9.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全球化带给了我们什么……此时此刻有8亿人口挨饿,10亿人口是文盲,40亿人口生活贫困,2.5亿儿童要做工,1.3亿儿童受不到任何教育,1亿孩子流落街头,每年有11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贫困和可以预防或可以治愈的疾病;多个国家内部和多个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遭到无情的、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被浪费和消耗;大气、地下水、河流、海洋受到污染;气候的变化已经带来了不可预言的、明显的后果。
——摘编自(古巴)卡斯特罗
《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
(1)材料一中的航海家放在材料二中的哪一个阶段最为合适,并说明理由。
第一阶段。因为新航路开辟的地理大发现,从地理的角度看,才是真正的全球化的开始。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人口的急剧增加,贫富差距的拉大,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全球化“版本”不断升级的主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明,跨国公司的建立和经营,互联网运用等。(言之有理即可)
5
10.三次科技革命中涌现了大量的发明创造,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妇女大量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她们的经济独立日渐形成。下图为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
——摘编自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
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材料二 1891年,白宫装上电灯时,哈里森总统一家因担心触电而不敢触摸开关,芝加哥也曾因电线绝缘较差引起过几次火警。不过新比旧好的观念还是很快传播开来,不仅因为工业产品真像广告上说的那么好使,还因为新发明的背后有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推动。
——摘编自(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
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材料三 1960年,日本政府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计划实施中,通过积极采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到1970年,日本人均个人收入年增长率实现了翻番。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电视机、微波炉、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消费比重加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纺织业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机器的广泛使用”得益于什么动力机械的发明和改良?
特点:女工人数所占比例超过男工。动力机械:蒸汽机。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比旧好的观念还是很快传播开来”的原因。
原因:工业产品确实像广告说的那么好使,新发明的背后有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推动。
5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连接成国际互联网,从而推动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原因:积极采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或日本政府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时代:信息时代。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科技的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妇女经济地位的独立;更加便利的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个人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