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五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空间,还可以被压缩。本课从
热气球的升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指导学生制作“热气球”,让学生对“热空气会
上升”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并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
气球现象”。
本课实验现象所指向的物理概念—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导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热气球模拟实验方法,对空气的这种物理性质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知,
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空气变冷后会下降”就可以了,不需要对严密的物理原理进行论证
本课还渗透了课程标准中有关“运动”“热”的内容:“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
方向来描述”以及“热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见的一种能量表现
形式”。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己经知道空气是可以流动的,可以扇动扇子来制造空气流动。在调查中问些
学生“被加热的空气会怎么运动?”时,有的学生认为热空气会往上跑,有的学生认为热空气
会往下跑,有的学生认为热空气部分向上和部分向下,还有的学生认为热空气朝各个方向飘。
学生对“被加热的空气会怎么运动”没有成熟的前概念。之前的实验很少用到火,本课的实验
需要使用明火,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强调实验安全事项和小组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又下降科学探究目标
2.能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描述某些生活现象·能运用画图、书写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燃放孔明灯的危险性
2.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又下降难点:用与空气有关的游戏和活动,
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以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袋、纸筒、蜡烛、火柴、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2
套、班级记录表、孔明灯。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引入:播放一段关于热气球的视频
2,谈话:根据你的了解和刚才观看的视频,说一说热气球是怎样升空和下降的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帮助学生将空气的冷热与热气球的升降建立起直接的逻辑关系。
二、探索
1.明确活动要求。
1)准备一个较大的塑料袋、一个纸筒和一支蜡烛。实验前,要提醒学生注意用火安
①手感觉到的袋子中空气的温度变化
②手拎袋子的力量变化
③塑料袋绷紧程度的变化袋子上升和下降的变化等
2.学生操作实验
(1)将蜡烛点燃,然后将纸筒罩住蜡烛,再将塑料袋子罩住纸简,加热袋中的空气;
(2)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觉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
(3)重复几次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研讨
(1)加热前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2)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你怎么解释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尽可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在研讨后,对于热气球现象全班
学生可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塑料袋中原来的冷空气通过加热会变成热空气,热空气上升使塑
料袋上升到空中。之后,塑料袋内的热空气逐渐变冷,冷空气不会上升,导致塑袋因为自身重
量慢慢飘落
三、拓展
孔明灯为什么会升上高空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孔明灯下面悬挂着燃料,能不断给空气加热,在料熄
灭前,保证孔明灯内始终有热空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开,变冷后又下降
【板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