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8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专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8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新人教版

ID:946570

大小:808 KB

页数:56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18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必备知识·拓展融合【思维引领】如何认识古代手工业三种形态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素养点拨】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把握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历程和阶段性特点。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及成就。3.结合手工业发展的历程对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做出科学的历史解释。4.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官营手工业发展对中国历史地位的提高。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历程:2.特色: 3.成就:(1)冶金业。①冶铜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_____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②冶铁业:炒钢灌钢法商周 (2)制瓷。青瓷南青北白景德镇 (3)丝织。波斯 【关键词汇】1.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2.匠户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宋代雇匠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明代匠户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 【易错陷阱】春秋战国时期,在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鼎足而立的三种经营形态。 【素养点拨】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民间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2.结合材料概括与解释民营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形态:(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出售。(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_____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私人 2.历程: 【以图解史】手工业的三种形态 【易错陷阱】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最能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思维引领】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为什么会受到海外的广泛欢迎?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中国素有“_____”和“瓷器大国”之称。2.表现:(1)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___________。(3)明清:通过_____________,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为欧洲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丝国欧洲、非洲海上丝绸之路 【知识补遗】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情景素材】1.官营手工业材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①。——《礼记·王制》材料二方今齐三服官②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传》思维交互: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手工业经营形态?具有怎样的特点? ◆微点拨提示: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特点:国家支持、规模大、分工细、受政府控制等。 2.民营手工业材料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韩非子·说林上》思维交互: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所反映的经营形态和官营手工业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微点拨提示:材料反映的是民营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由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且其产品面向市场,而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其产品不投放市场。 3.家庭手工业材料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思维交互:材料体现的手工业经营形态是什么?有何特点? ◆微点拨提示: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特点: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史论阐释】 名家评史材料 安阳殷墟是闻名中外的商代晚期都城,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和研究。1950年春,在殷墟武官村发掘了一座大墓,墓内出土有贝、玉、绿松石、骨器、虎纹石磬和大量青铜器……1976年夏天,在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了一座大墓。墓内殉葬有16个奴隶。出土青铜礼器有210件,大多成双成套。不少铜器上铸有“妇好”或“司母辛”的铭文…… 在殷墟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该墓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解读】材料显示了在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的情况。在商代,青铜铸造业是当时各类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行业。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在各地均有发现,其中有许多精品。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通耳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千克,这不仅是我国青铜时代最大的,也为古代世界青铜文化史中所仅有。商代虽然生产力水平不高,但是依靠劳动协作依然可以铸造大型青铜器。 探究点二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特征【情境素材】1.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封闭性材料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思维交互:据材料信息,归纳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手工业传承的特点,分析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微点拨提示:特点:传统手工业技艺世代传习。原因: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 2.新生产方式的出现材料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①。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②……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③。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④。——摘编自《苏州府志》思维交互:概括材料中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现象。并回答中国在此基础上为什么没有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微点拨提示:新现象: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丝织业兴起,出现了早期资本家和雇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原因: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封建统治的束缚,造成新的经济因素发展缓慢。 【史论阐释】一、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格局。3.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4.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手工工场经营方式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分工更加细致,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手工业生产中采用雇佣劳动和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的相应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制品的主要产地,也逐渐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名家评史材料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解读】材料以制瓷业为代表,从历史、器物种类、工艺、行销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 精准预测·命题前瞻1.如表根据《新唐书·食货志》《宋史·食货志》《明实录》《中国矿物志》等编制,据此可知冶铁业() A.生产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B.官营体制的主体地位日益巩固C.一定程度反映古代手工业发展D.民营体制受官营体制沉重打压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汉至明清,古代冶铁业从整体上看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形式多样,产量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说明古代手工业有所发展,故C正确;生产规模仅为材料信息之一,排除A;明代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不断壮大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题干不能反映冶铁业中官营对民营的打压,排除D。故选C。 2.“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A.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练之美B.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C.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D.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 【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手工业者技艺精湛和对工艺的执着,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由此可知其体现的是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故B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所述与农业发展无关,故C错误;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观察和学习,主张在实践中求真知,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3.“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江南地区城镇的丝织业等行业里,在明后期出现了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的引人注目的新动向。”这一“新动向”()A.促使中国丝织产品走向世界B.打断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C.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D.使江南城镇发展居明朝之首 【解析】选C。根据材料“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江南地区城镇的丝织业等行业里,在明后期出现了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的引人注目的新动向”可得商人与生产者之间是一种新型的自由的雇佣关系,这是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故选C;丝织产品技术领先促使中国丝织产品走向世界,与“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无关,排除A;明后期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主旨为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未涉及江南城镇在全国地位,排除D。 4.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缺、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 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一“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以及材料二“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问从江南经济发展以及丰富民众衣料等角度思考回答。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缺、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归纳回答。第(3)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开放交流;服务民生;积极进取;技术创新等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1)原因:来华商人的积极贩运;填补了中西方贸易的空白;适用普通民众,市场需求旺盛;棉纺织技术世界领先;影响:推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就业和纳税;丰富欧洲民众服饰与衣料。(2)原因:思想守旧,缺乏技术创新;欧美工业革命的开展。转换:中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西方从全球手工棉纺织品的消费者转变成机械化生产者。(3)认识:开放交流;服务民生;积极进取;技术创新。 【备选习题】1.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全部出口商品中,经过加工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占绝大比例,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只占很小比例。与出口商品相比,进口商品的总体加工程度低。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化程度高于西方B.手工业水平世界领先C.官营手工业日渐没落D.“海禁”阻碍了中外交流 【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出出口商品的加工程度高于进口商品的加工程度,这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故B正确。鸦片战争前,中国依然是传统的自然经济,没有工业化的生产,故A错误;民营手工业在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致使官营手工业日渐没落,故C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前中外进出口商品的加工水平,与“海禁”政策无关,故D错误。 2.北宋时,棉花的种植在闽粤一带已渐盛行;南宋时,又从闽粤发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宋代有诗云:“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枝,八口不忧贫”。这反映了宋代()A.手工业重心转移到南方B.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C.棉花成为主要衣被材料D.南方各省的百姓衣食富足 【解析】选B。根据材料“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枝,八口不忧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棉花种植范围的推广,更多的人为了追求利润而种植棉花,体现了宋代人们从种植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的发展变化,即体现了家庭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朝广泛种植棉花的现象,没有体现手工业重心转移到南方,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是在元代,而不是宋朝,故C错误;根据材料“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枝,八口不忧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当时部分地区种植棉花的情况,无法得出南方各省的百姓衣食富足的结论,故D错误。 3.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转代无穷。”由此可知()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B.蜀锦起源时间已有定论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唯一途径 您好,谢谢观看! 您好,谢谢观看! 【解析】选A。依据材料信息“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转代无穷”可知,西汉时期蜀锦就已经闻名了,并被文学作品记录,所以A正确;依据题干“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可知蜀锦起源时间不能确定,排除B;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但不能完全反映历史事实,存在部分虚构成分,不可作为信史,所以C不正确;学术研究固然需要查找资料,埋首文籍,但这仅仅是一种方式,不是学术研究的唯一途径,所以D也不正确。故选A。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