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月是故乡明(2)

ID:932426

大小:92.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月是故乡明专题教学设想海宁高级中学沈海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专题内涵解说 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3.进一步认识诗歌、特别是散文的文体特点。 在本专题的文中,家、家园、家乡、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让学生仔细体会。另外,许多文章是在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的关系上展开的,这也是教学中要注意的难点。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本专题共安排八课时,具体设想如下:1.“漂泊的旅人”3课时2.“乡关何处”3课时3.写作指导与实践1课时4.专题检测或者语文实践活动1课时 学习方式的选择本专题可采用多种学习方式1.进入《想北平》“使人落泪”的情境。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把握《我心归去》的深刻内涵。*3.从《乡土情结》中把握“故园之思”的文化内涵。4.学一学《前方》中反弹琵琶的立意。*5.品味《今生今世的证据》中于细微中折射出的真情。写作实践*写好夹叙夹议类的文章 学习目标“漂泊的旅人”板块1.能理解文本中家、家园、家乡、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理解文本所涉及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的关系。2.通过研习比较,能说出本板块散文与你以前学过的散文的不同点。3.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能品味文中含蓄的语句。4.能调动自己的积累,鉴赏散文在表达方面的艺术特点,并能运用评点的方式展示。 “恒久的烙印”板块1.通过文本对话,能对“故乡”这一概念的深层文化含义进行理性的思考。2.采用多种研习手段,能从思想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等方面评点一篇文章。3.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网上搜集资料、自编小报、组织主题演讲等),加深对本专题人文内涵的理解。 学习过程评价“漂泊的旅人”板块一.归纳·整理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整理生字。2.归纳整理本文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3.了解散文的文体常识。4.文本中哪些语句使你受到启迪。 二.思考·感悟1.《想北平》主要通过对比写出北平的特点。举例说明。2.《我心归去》中,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有哪些?3.《乡土情结》赋予了“乡土情结”新的内涵,这个内涵是什么?三.发现·创新1.你觉得对话栏这种形式对阅读文本有帮助吗?有怎样的帮助?2.对于本板块中的三篇文章,你有新发现吗?请分别提出一个问题。 “恒久的烙印”板块一.归纳•整理借助工具书,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整理以前没掌握的词语(包括成语)。2.摘录文本中意蕴丰富的语句。二.思考•感悟1.《前方》分析了关于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态,作者认为这种悲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结合全文内容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中“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内涵是什么?3.将这一板块和前一个板块进行比较,说说两者对家园内涵的阐述有什么不同。 三.发现•创新1.你完成了对话栏中的评点了吗?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评点的?2.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他们的哪些观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用一两句话指出《想北平》《今生今世的证据》两文内容或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点。 板块教学建议“漂泊的旅人”板块1.尽量留下空间,让学生参与进来,与编者一道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2.是编者的评点明显地是以学生作为对话者的,在口吻上尽量以商量的、征询的方式来进行,有许多地方并没有展开,也没有给出结论,而是留给学生去继续思考,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到。 例如:文章是人写的,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读书的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在本专题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这样的好习惯。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假想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与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还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这一点。 例如:《乡土情结》,第一段就解释了什么是“乡土情结”,《前方》中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指导学生学会创造性的阅读,就是要展开想象,进行质疑。在评点中要力求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作者与编者,都是如此。首先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 谢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