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_优秀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_优秀课件

ID:798044

大小:3.54 MB

页数:91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2600年前,孔子虽然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甚至有过“乘桴(fú)浮于海”的梦想,但终其一生,他老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然而,孔老夫子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 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孔子的政治思想: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3、礼制上,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在伦理方面,孔子主张“仁”。5、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7、在品德上,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宽:宽以待人,即宽厚。耻:为自己做错事而羞耻信:诚信。敏:才思敏捷,勤敏。惠:慈惠温:温和良:贤良恭:谦虚、恭敬。即恭谨。俭:节俭、不浪费让:礼让三分实现仁德的五个标准“恭、宽、信、敏、惠”就可算是仁了。 《论语》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由)(点)(求)(赤)陪长者闲坐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尊敬对方或自谦称名解题 古代的冠礼男子二十岁由父亲在宗庙中主持冠礼。行礼前:筮(shì)日(选定加冠的日期)筮宾(选定加冠的来宾)行礼时:来宾加冠三次缁(zī)皮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皮弁(biàn)(表示从此要服兵役)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来宾敬酒见母亲由来宾取字见兄弟姑姊戴礼帽穿礼服带礼品去见国君卿大夫乡先生等主人向来宾敬酒送礼品,礼成 重点字词读音论语饥馑曾皙哂舞雩铿尔小相沂冠者喟俟撰摄比及毋冉lúnjĭnxīshĕnyúkēngxiàngyíguànkuìsìzhuànshèbìwúrăn 注意字音、注意停顿师生共同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1)咏读文章的要领:读好文言文,要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速缓慢,以显古诗文的雍容之风;语调悠长,以彰古诗文的典雅之气。(2)朗读人物语言时,不妨通过文字,在头脑中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调、情态和节奏。例如:读子路的语言时语速可稍快,语气语调中流露出直率、自信之气。读冉有和曾皙的语言时语速要平缓,语气要稍轻一些,表现出谦逊之态。读公西华的语言时要富于节奏和音韵,语调上扬,表现从容不迫、逍遥自在之情。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介词,因为。乎:相当于“于”,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可译为“比”。尔:你们。以:动词,认为。居:在平时、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则:作“辄”解,常常,总是,就。知:了解,知道。如:连词,假如,如果。或:代词,在这里指人。以:用,做。何以:以何,如何。翻译: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则以何哉”。讲解课文: (一)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4、唯利是图(成语)5、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寻找规律和方法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质疑,解决疑难词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之后,相当于“然”。摄:夹。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加:加于,加到……上。师旅:侵略的军队。因:接着。饥馑:这里泛指荒年。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为:治理。比及:等到。方:义、道理。哂:笑。翻译: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略,接着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并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方: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如:连词,或者。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足。如其:连词,至于。俟:等待。翻译:“冉求,你怎么样啊?”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名作动)章甫[fǔ](名作动),愿为小相焉。”如:连词,或者。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在这里都作动词用。翻译:“公西赤,你怎么样啊?”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表顺承)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表修饰)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希:同“稀”,稀疏。尔:助词,在拟声词之后。舍:放下。作:起,站起来。撰:陈述。一指才能,指为政的才能。亦:只是,不过。莫:同“暮”。既:已经。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风:动词,吹风,乘凉。咏:唱歌。喟然:长叹的样子。与:赞同、赞成。翻译:“曾点,你怎么样啊?”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后:走在后头。方位名词作动词。夫:指示代词,那。已矣:罢了。让:谦让。邦:国家。此处指治理国家大事。唯:句首语气助词,无义。安:疑问代词,怎么。见:见得。之:指诸侯。翻译: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自己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宗庙之事,如会同。如如果至于或者或者自由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下列各词的不同意义。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方形纵横,方圆义、道理。正、才方屠户正想走,转身看见柴草堆后面 (2)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三子者出,曾皙后(最后出)冠者五六人(戴……帽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吹风)鼓瑟希,铿尔(弹奏) 提问:本文讲了什么事?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的层次? 本文记述了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文章思路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千乘之国,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问答评哂之(其言不让)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吾与点也 全文以“问志”“述志”“评志”为思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询问学生的志向。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写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述说志向及孔子的态度。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写孔子对四人所述之志的评价。 板书设计侍坐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问志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四子述志。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写孔子评志。 第二课时一、课文导入二、学生模拟表演,师生共同欣赏。三、感知人物形象。(只要观点基本符合文章内容即可,不可强求一致。) “陪长者闲坐”,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1)通过孔子的话,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学上的哪些态度?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循循善诱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教学民主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材施教 课文围绕谈“志”展开问“志”言“志”评“志”四位弟子“志向”怎样?试从说话方式、言谈举止中体会其性格特点。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子路(仲由)有抱负,自信,却较鲁莽、轻率。志:性格:侧重强国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从子路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了子路虽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但直率张扬,不谦虚。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冉有(求)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志:性格:侧重富民“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从冉有的语言中表现了冉有态度谦虚。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公西华(赤)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委婉曲致)志:性格:侧重以礼治邦“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愿为小相焉。”从公西华的语言中表现了公西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 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志向虽各有侧重,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左右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曾皙(点)洒脱高雅从容淡定志:性格:春游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曾皙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侧重教化治国高雅宁静 (提示:“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曾点所意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看来,只有曾晳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吾与点也”?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杨树达《论语疏证》〕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③“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参考资料》第349页〕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译文: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就乘坐竹筏漂流到海外去,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好勇的精神超过我,只是我从哪里取材做竹筏呢?对“无所取材”的解释还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无所取哉”,是说子路没有可取之处,完全否定子路,是不符合孔子精神的,因此不可取;另一说是“无所取裁”,是说子路不知道控制自己,是一种责备的口气,似乎也非仁者气象,也不可取。此采用钱穆先生的说法,是说无法得到造竹筏子的材料,是一种和平豁达的气象。 ④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以上说法,各有所侧重。因为曾点的政治抱负是通过春风沂水的描叙而曲折表露出来,所以见仁见智,可以圆通,似不必拘泥于一说。按照这个原则,可以提出另一种看法,根据是《论衡·明雩篇》: 王充在这里明白无疑地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雩祭,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所以《礼记》说:“雩祭,祭水旱也。”王充的解释根据亦足。因为鲁国当时通用周历,所以说周之四月,正是夏历二月;天气尚寒,怎么能浴?冠者、童子都是雩祭乐人,他们在祭祀时,须涉沂水;十二、三个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风”,解释为“唱歌”,“归”通“馈”,“归”通馈,在《论语》中不乏其例。如《阳货篇》“归孔子豚”的“归”即作“馈”讲,是送食、进食的意思。 从文意来说,王充的解释似更符合原意。因为,①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②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这样解释,全篇上下文意就脉络贯通了。 (3)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齐声读课文最后一段。 子路要以勇治国,态度不谦虚,所以孔子直接指出笑他的原因。冉有要以富治国,孔子用两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公西华要做小相,孔子用三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并且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曾皙构画了一幅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孔子赞同他这种想法。 (4)你更喜欢孔子学生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孔子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哂与赞惜 课堂探究在这篇课文中,孔子在与弟子谈志向时说“吾与点也”,显然他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越好。你认为孔子的观念和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文中的曾点是在富有诗意的描写后,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他所描绘的图景,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人过着美好的生活,这个境界正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社会。所以说,曾点并不是理想不高远,而是他能够给自己找到通往实现理想的道路,对于理想来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一切高远的理想都要建立在牢固的起点之上。同时这种景象也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乐治国”,这就是孔子赞叹的原因。 ¤为何“哂”子路?赞赏坦率发言,委婉批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为何“与”点?三还是在讲﹁治国﹂二不想做官,逍遥生活一太平盛世的缩影以礼治国 问志——师长风范言志——各展抱负评志——借评传志 孔子的“志”是什么?“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孔子在当时得不到重用,想要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最终选择潜心教育,编订古书。他心中怀有遗憾怀有矛盾。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用之则行: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舍之则藏:不能任用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 本文记述了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这是一次以对话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询问学生的志向(孔子问志)。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四子述志。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写孔子评志 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询问学生的志向。文章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谈话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谈理想。谈话开始前,孔子用温和和自谦的话语为谈话营造了亲切、融洽的氛围,有利于弟子们畅所欲言。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写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述说志向及孔子的态度。子路开口就是治理“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算是中等规模的诸侯国。他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而达到大治,表现出他的政治才能。冉有相比于子路则是一位谦谦君子,自认只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小国家,而且三年只能达到使老百姓生活小康,至于礼乐教化,自己则无能为力。公西华说得更委婉、谦逊,只是可以学习学习,入宗庙或外交场合作个小小的司仪,但实际上说的还是治理国家。曾皙的说法完全不同,一句也没有谈到国家大事,只是描绘了一幅老少同乐的春游图景。孔子对子路抢先回答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没有立即表明态度。表面上看来,曾皙没有谈论治理国家的大事,只是谈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美好的春游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写孔子对四人所述之志的评价。这一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便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认为公西华的才德可以胜任一个大司仪。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这种理想,在21世纪的人们心中依然激荡起轰然巨响------。小结: 写作特点:1、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文章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叙写,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点的“舍瑟而作”以及五人的发言内容,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发言、身份、志趣、教养。至于孔子,在与学生的交谈中,能够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大教育家的形象体现得更是生动形象。2、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层次清晰,主旨鲜明。 孔子问志:温和自谦教学民主侍坐四子述志子路重强国轻率急躁冉有重富民谦虚谨慎公西华重礼治委婉曲致曾皙重教化高雅宁静孔子评志: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子路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发生在祭坛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对此,我们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延伸练习孔子: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请为孔子写一段颁奖词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宗庙之事,如会同。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一词多义如果至于或者或者知识归纳(1)如 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3、鼓瑟希,铿尔4、尔何如(2)尔你们…的样子,相当于“然”。…的样子,相当于“然”。你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5、何伤乎(3)乎比在和、跟到、在语气词表反问“呢”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5、以俟君子(4)以介词因为动词认为动词做、用介词用连词而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2、鼓瑟希,铿尔3、三子者出,曾皙后4、浴乎沂,风乎舞雩(1)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弹奏跟在后面吹风,乘凉(二)词类活用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正道,是非标准。译成“为人的道理”。小的事情,大的事情(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子路率尔而对曰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回答使……富足(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则何以哉4、何伤乎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三)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 5、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2)状语后置句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6、以吾一日长乎尔译文:用军队来请略它,接下来有饥荒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其)译文:可以使(他们)都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3)省略句2、毋吾以也译文:(你们)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通假字 孔子的“礼”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关于礼,孔子说得很多。孔子要人们合乎礼,核心是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译文:如果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功,事情办不成功,礼乐就复兴不起来;礼乐复兴不起来,刑罚就不会恰当;刑罚不恰当,百姓就不知该如何做。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译文: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细步走过庭院。他问我:“读了《诗》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读《诗》,没法讲话。”我下来就读《诗》。另一天,父亲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细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了‘礼’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没法立足。”我下来就学“礼”。孔子的“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是国君,臣下是臣下;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各自按应有之道去做,要符合礼的要求。)孔子的“礼”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