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巩固夯实之阅读篇(二)-2021年初升高直通车语文暑假衔接作业(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5 巩固夯实之阅读篇(二)-2021年初升高直通车语文暑假衔接作业(解析版)

ID:735866

大小:43.5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6-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05 巩固夯实之阅读篇(二) 用时:45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光 ①我坐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火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一上车 我就打电话告诉母亲。母亲很高兴:“大概几点钟到?”我不免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 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 ②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 来。 ③父亲在世时,我们都习惯这种沉默,此时却让我内心紧缩。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 就为听听母的声音。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因为每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我身 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适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 在城里立足,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④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 默,脱口而出:“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 7 号车厢的门 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母亲很高兴,竟一口答应下来。 ⑤想想这个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铁路 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火车通过那个道口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夜色 中让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回事? ⑦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估计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 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此时一阴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 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 大字突然出现了。“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 1 分钟前驶过松林村。 ⑧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 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⑨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 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⑩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 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 引起的。我只好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 定可以看见对方。 ⑪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 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⑫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⑬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 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 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⑭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又过去了! ⑮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⑯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⑰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⑱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 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作者:李朝德,有删改) 1.请围绕“见面”,简要概括本文的情节。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 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3.体会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4.文章以“那一束光”为题有何用意。 【答案】 1.火车经过家乡,“我”与母亲约定招手见面;天黑、车快,“我”和母亲没有“见面”;“我”不甘心, 与母亲约定返程再次“见面”;母亲手电筒的那一束光让我们“相见”。 2.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努力想要看清窗外景物的样子,表现出“我”渴望看到母亲的急切 心情;将村庄里的昏黄灯光比作萤火,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灯光的微小暗淡,也象征了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 对母亲的牵念。 3.运用插叙,交代了我很少回家的原因,一方面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牵挂以及我很少回家的愧疚;另一方面 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与关爱。(意思对即可) 4.“那一束光”的意蕴丰富,一是“那一束光”是手电筒的光,表明“我”在黑夜中看到了母亲的身影; 二是母亲就是那一道光,照亮“我”人生的前进的路;三是母亲让“我”在黑夜中能够找寻到故乡,不让 我迷失人生的方向;四是那道光是对“我”内心思念母亲及思乡的抚慰。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现 了“我”对母亲以及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分析】 1. 本题考查情节的概括。概括情节,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概括。第一部分,自己出 差经过家乡,因为十分思念母亲,就和母亲约定招手见面,这是故事的开端;然而,天太黑,火车又快, 小小的路口在我眼中甚至来不及一闪,就错过了,我和母亲没有见面,这是故事的发展;我和母亲都不甘 心,于是我和与母亲约定返程再次在路口见面,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返回途中,是母亲的手电筒在火 车飞驰而过时闪动,我终于见到了母亲,这既是高潮,又是结局。 2. 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擦”“罩住”“遮挡”“搜寻”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表明划线句子运用了 动作描写。“慌忙”一词,凸显了我渴望看到母亲的急切心情。“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将村 庄里的昏黄灯光比作萤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光的微弱暗淡。如此暗淡的夜里,母亲来看我那一闪而过 的火车,更凸显了母爱的伟大。 3.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近些年……”,这样的表述明显是回忆,故这一部分内容属于插叙。“如果不是 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表明自己回家次数少,为后文如此渴望与母亲见面做下铺垫; “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既表明了我思念母亲,又同时又为不能经常与母亲相见而愧疚张本;“我身 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适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母亲朴实的言语,表达了真挚的母 爱,又展现了对我的理解。 4.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首先,“那一束光”是指手电筒的光,是它让我在黑夜中看到了母亲的身影,因而 这束光是母爱的象征;其次,母亲用这束光让我看到了家乡,是告诫我不要忘本,不要忘记家乡,意在指 引我的人生不迷失方向;再次,这束光让我看到了母亲,缓解了我对母亲的思念,含蓄表达了我对母亲及 家乡的思念,由此点明文章主旨;最后,以“那一束光”为题,可以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 ①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 ②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情;和积极的人在一起, 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③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 好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远离消极的人吧!否则,他们会 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梦想,使你渐渐颓废,变得平庸。 ④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 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性格决定命运。有怎样的性格,就有怎样的人生。 ⑤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幸运:上学时遇到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好师父、好老板,成家遇到一个好 伴侣。有时他们一个甜美的笑容,一句温馨的问候,就能使你的人生与众不同,光彩照人。 ⑥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使你的人生变得平平庸庸, 黯然失色。 ⑦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古有“孟母三迁”,足以说明和谁在一起 的确很重要。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飞翔的本领,怎能搏击长空,翱翔蓝天;野狼在羊群里成长, 也会“爱上羊”而丧失狼性,怎能叱咤风云,驰骋大地。 ⑧原本你很优秀,由于周围那些消极的人影响了你,使你缺乏向上的压力,丧失前进的动力,而变得 俗不可耐,如此平庸。不是有这样的观念吗?“大多数人带着未演奏完的乐曲走进了坟墓。” ⑨如果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天空,那你就要和群鹰一起飞翔,而不要与燕雀为伍;如果你想像野狼一 样驰骋大地,那你就要和狼群一起奔跑,而不能与鹿羊同行。正所谓“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鸦不同窝”。 这也许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如果你想聪明,那你就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 睿智;如果你想优秀,那你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出类拔萃。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 所以会出现一个宿舍都考上研究生,同一班级能考上多个名校生,大概就是这方面的原因吧! ⑩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一个人身价的高低是由他周围的朋友决定的。朋友越多,意味着 你的价值越高,对你的事业帮助越大。朋友是你一生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因为朋友的相助和激励,你才 会战无不胜,一往无前。人生的奥妙之处就在于与人相处,携手同行。生活的美好之处则在于送人玫瑰, 手留余香。 ⑪人生就是这样。想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就得聪明;想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得优秀。善于发现 别人的优点,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长处,你就会成为聪明人;善于把握人生机遇,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机 遇,你就会成为优秀者。对他人的成功像对待自己的成功一样充满热情。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 ⑫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爱情如此,婚姻也如此;家庭如此,事业也如此。 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文本二 进入中学,学习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新的同学组成了新的班集体。为了增进同学间的友谊,班级组 织了“有朋自远方来”的语文实践活动,同学们搜集了有关朋友的材料。 材料一: 人与人的关系在我国称为“人伦”。先儒指出,在人伦中最重要的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 朋友”这五伦。其中,“父子、夫妇、兄弟”起于家庭,“君臣和朋友”起于国家社会。五伦之中,“朋 友”一伦的地位很特别,它不像其他四伦都有法律的基础,它起于自由的结合,没有法律的力量维持或是 限定它,它唯一的基础是友爱与信义。就字源说,在中英文里“友”字都有“爱”的意义,无爱不成友, 无爱也不成君臣、父子、夫妇或兄弟。换句话说,无论哪一伦,都非有朋友的要素不可,朋友是一切人伦 的基础。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就懂得做人。 材料二: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注:正直),友谅(注:诚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注: 逢迎谄媚),友善柔(注: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友便佞(注:用花言巧语取悦于人),损矣。” 5.下面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两个文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交友之道”。要与积极进取、品德高尚、见多识广的人交往,与志同道 合的人交往,同时与朋友交往要做到真诚、守信用。 B.文本一中第⑦自然段运用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述了“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 一起”,同时又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C.文本二中材料一从人生价值谈起,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就懂得做人” 的观点。 D.文本一第 3 自然段引用名言,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并独立成段,强调了中心论点。 6.如果要从文本二中的两则材料中选择一句名言作为文本一的论据,你觉得哪个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7.文本一中第③自然段与文本二中的材料二都指出了“益友”“损友”对人的影响,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 具体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 【答案】 5.BC 6.我选择材料二。因为文本一的观点是: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 人生成败。文本二中材料二孔子的名言,就是强调了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 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 人交朋友,是有害的。两者观点相符,所以选择材料二。 7.相同点: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文本一中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把积极的暗示与消极的人加以对 比,突出强调了作者的观点“与积极的人交朋友,远离消极的人”。文本二中的材料三将三种有益的朋友 和有害的朋友进行对比,突出强调“益友”对人有益,“损友”对人有害的观点。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道理论证”错误,文本一中第⑦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并非道理论证。 C.“文本二中材料一从人生价值谈起”错误,应该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谈起。 故选 BC。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文本一提出了“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的中心论点,文本 二中材料一从“朋友’一伦的地位”论述了“朋友是一切人伦的基础。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 就懂得做人”。材料二引用了孔子的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 便佞,损矣”,写出了交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文本一的观点,我觉得最 适合做文本一的论据。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本一的第③段,“积极的暗示,……使人进取,催人奋进”和“远离消极的人吧!……使你渐渐颓废, 变得平庸”,积极地人和消极的人给你带来的结果不一样,两者形成对比论证,突出了“益友”“损友” 对人的影响;文本二中的材料二,引用了孔子的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便佞,损矣”,运用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也突出了“益友”“损友”对人的影响。两 者的相同点就是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树柿子红 ①那天,他路过街头,看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柿子,通红圆润的一篮柿子看起来煞是养眼。他突然感到 自己似乎有好多年没有吃柿子了,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 ②于是,买了几斤柿子回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品尝,却尝不出过去那种香甜、爽口的滋味。他拿 着那个咬了一口的柿子在手中翻转着看,看不出与过去的柿子有什么不同。“怎么就尝不出那种味道了 呢?” ③他记得,他门前那棵老柿子树结出的柿子就很好吃,又脆甜又爽口,那味道他至今在回味。他尤其 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温暖和 喜庆。 ④老柿子树是爷爷种下的。柿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一片绿云一样把院落遮掩在其间,露出青 色的屋脊。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游戏,抢山羊、捉迷藏、种莲子,有时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 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夕阳的余晖正照落在高处的墙头上,墨绿的柿树叶 指向碧蓝的夜空,几粒星子明亮着眼睛的时候,他一家子经常在树底下吃晚饭。饭菜的香味,引来了邻家 的孩子,饭桌就显得更加热闹了,整个院落似乎要被孩子们的笑声哄抬起来。 ⑤自从吃过柿子之后,他就喜欢上了柿子的味道。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 想尝一尝。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往树上一阵乱捅,果子、枝叶就掉了 下来,也惊动了屋里的爷爷。爷爷捡起地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猴崽,果子还这么小, 怎么能吃啊?”“都这么大了呢,你是小气爷爷。”一群孩子嚷嚷。“不信啊,你们都来尝尝。”看着这 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 ⑥柿子成熟的季节,乡邻们都爱来他家串门,围着看这棵老柿树,啧啧称赞,摘柿子的时候,邻居家 也来帮忙,小孩们更是围着柿子树欢呼雀跃。这一天,院落就像过节一样热闹。爷爷一户一户上门,把摘 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的人家。整条村巷都弥漫了柿子的清香。那时,他不明白,爷 爷为什么要把自家的柿子分给别人呢?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 的八月瓜,都忘啦?”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 ⑦后来,他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柿子,就会让他想起家 乡的味道。 ⑧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径直回家,他看见爷爷坐在那棵柿树下,背景是 疏落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蓦然看到他的那一刻,爷爷和母亲的眼里一下 子涌满了欣喜。 ⑨在经历过若干次工作上的辗转迁徙之后,他也已然两鬓斑白。那时,爷爷老了、走了;父母老了、 也走了。他似乎把那个山旮旯的屋子遗忘了。在看到街头那位卖柿子的老人、尝了一口柿子之后,他突然 那么强烈地想回家去看看,看看那棵老柿树。 ⑩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 掉在草窠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他站在门前,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 (作者:黄海龙。有删改) 8.本文由一篮红柿子引出回忆,围绕记忆中的“柿子树”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9.阅读④-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爷爷的性格特征的。 10.本文通篇以“他”的视角来叙述,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说说使用这一人称行文的好处。 11.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 8.在柿子树下游戏、吃晚饭;和小伙伴一起“偷”打青柿子;爷爷分柿子给邻居;离开家后,母亲托人捎 带柿子;那个秋天想念柿子红,回乡看爷爷母亲。 9.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爷爷的慈爱和善良。孩子们偷摘青果,爷爷虽然心疼却没有责骂, 看到孩子们“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体现出爷爷的慈爱;爷爷给邻居送 柿子,说“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表现出爷爷的善良。②通过象征手法表现爷爷的慈爱温暖。 “柿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写树 即写人,以树象征爷爷的精神品质。 10.①“他”属于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以旁观者的身份经由眼前的柿子进而到记忆里的一树柿子红, 客观而冷静;②以“他”的视角回忆,叙事有跳跃感和层次感,娓娓道来,情感比较真挚。 11.①内容上,描述了眼前现实中的“一树柿子红”碎乱、孤独的状态,与记忆里“一树柿子红”的热闹 喜庆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思乡、思亲”的主题;②结构上,“竞遗失了回乡的钥匙”与开篇“不知 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呼应,前后照应,让文章结构严谨,升华了情感。 【分析】 8.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 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文章第④段写了和邻家孩子在柿子树下游戏,星子明亮时 在树下吃晚饭;文章第⑤段写了和小伙伴一起“偷”打柿子;文章第⑥段写了邻里帮忙采摘柿子,爷爷分柿 子给邻居;文章第⑦段写了离家母亲托人捎带柿子;文章第⑧段写了那个秋天想念柿子红,回乡看爷爷和母 亲。 9. 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 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中“爷爷捡起地上的断枝、 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猴崽,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写出 爷爷是一个爱护树木的人;由“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 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爷爷是一个慈爱宽厚的人;由“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 爷爷的野鸡 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运用 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体现爷爷是一个慈爱、友善、感恩、质朴的人。“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 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侧面烘托了爷爷的慈爱。“感觉 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运用象征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爷爷对我们的疼 爱。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0. 考查人称运用的表达作用。文章运用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其好 处是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本文从第三人称的视角,以旁观者的身份经由眼前的柿子进 而到记忆里的一树柿子红,不做作,不矫情,却很自然的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洋溢字里行间的思念与感伤之 情,冷静客观含蓄却更有韵味,让读者产生共鸣。另外,文章以“他”角度,叙述从孩提到上学离家再到 两鬓染霜的中年,叙事有跳跃感和层次感,给人一种娓娓道来、却又情感真挚的感觉。据此概括作答。 11.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答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 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如果是 特殊的结尾形式,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或思考。文章最后一段中的“竟遗失了回乡的 钥匙”与开头“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呼应,让文章结构严谨,也升华了情感; 由“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案里,碎了,也乱 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一句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孤独萧瑟的氛围,烘托了“他”愧疚与伤感之情;“那 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案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与上文“秋风吹起的 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温暖和喜庆”形成了对比, 突出了“思乡、思亲”的主题;在语言运用上,“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案里,碎了, 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将柿子树拟人化,将夕阳比作落红,流露出他 的伤感与孤独之情。综上所述,文章的结尾段,在内容上,突出了“思乡、思亲”的主题;结构上,前后 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二、诗歌鉴赏 读下面一首词,回答第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 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 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2.秋瑾自称“鉴湖女侠”,请任选角度赏析这首词中是如何体现词人的“侠”气的。 1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词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 12.语言角度:“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俗子胸襟谁识我”,词人虽身为女子,却有比男 儿更为刚烈的心志;词人关心国家命运,心有凌云志向,是一位具有侠义之气的巾帼英雄。 情感角度: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渴望冲破家庭束缚,为国家前途命运而奋斗的情感,抒发了词人匡扶天下, 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充满了侠义之气。 13.本词先写中秋景物,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片的抒情蓄势。情与景前后相继、各自分明。 【分析】 12. 本题考查情感鉴赏。 语言角度来看,本诗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身不得 ,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 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从情感角度来看,“四面歌残终破楚”“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 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 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13.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重点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 本词写中秋时节的景物,特写“篱下黄花”都已盛开,“秋容如拭”一句概写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 一般。开头六句描写作者寄居京城,时届中秋菊花盛开,天空明净得像擦拭过一样。这六句明写秋景,暗 寓作者内心的悲愤,为下面抒情张本,营造出一种静谧、寂寥的氛围。于是在下阙自然而然抒发出“身不 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这种情感,情与景相辅相成, 情由景而生,景因情而酝,又各自分明。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