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向心力概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不同版本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一定的差异,有的通过对
某一典型实例分析归纳而获得向心力概念,而有的则起点较高,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而获得
向心力概念。本设计主要依据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必修二),但不拘泥教材,试图打破教材
框架,对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促使他们对向心力概念
的理解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本课时主要针对向心力的方向、概念、来源、大小的教学。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与圆周运动受力有关的问题并确定探究课
题;接着,学生通过简单的小实验探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力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
通过引导学生实例分析自然得出向心力的来源,接着通过学生动手体验,教师演示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从动力学角度在理论上论证前面实验中所归纳的结论,向心力概念的建立水到渠
成;最后,引导学生在具体实例中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并深化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验感知向心力的存在以及向心力的基本特点;
(2)通过实例分析明确向心力的来源;
(3)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
(4)理解向心力概念、本质、特点及作用效果;
(5)掌握分析具体实例中向心力的思路;
2、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向心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中,体会了“直观感知、分析归纳、理论论证、实例应
用”这样的研究问题的一般的科学方法;
(2)学生通过理论分析,体会到将已有知识与新的物理情境相互作用的逻辑推理过程,了
解理论推导的一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以及
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
作用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难点:
(1)理解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
(2)通过动手体验、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
四、教学资源
1、 物理实验:
(1)学生实验:拴有绳子的小球;
(2)演示实验:向心力演示器;
2、信息化平台:PPT、多媒体动画。
五、教学流程图
思维引导,引入新课 学生动手体验,引入概念
实例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学生动手体验
教师演示探究
向心力的大小
六、教学过程
【引入】
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因此圆周运动肯定有加速度,由牛顿运动定律知:物体做圆周
运动,必然要受到外力的作用。
那么,是怎样的力使物体做圆周运动呢?
【新授】
实验探究(感受向心力):
小组实验,水平面上,小球在细绳拉力作用下做圆周运动过程。
思考:牵绳的手有什么感觉?如果松手将发生什么现象?
对向心力的理解
1、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叫向心力。
2、符号:Fn
3、方向:始终指向圆心(与 v 垂直);是变力
4、效果:只改变 v 的方向,不改变 v 的大小。
实例分析
1、轻绳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匀速圆周运动;
2、物体相对转盘静止,随盘做匀速圆周运动;
3、滚筒洗衣机中物体跟着滚筒匀速转动;
4、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说明:
实例分析
深化理解
课堂拓展、归纳总结
1、向心力的来源:物体所受的合力提供了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可以由重力、
弹力、摩擦力中的某一个力,或者是几个力的合力来提供)
2、向心力是按照效果命名的力,并不是物体额外受到的一个新的性质的力;受力分析时, 不
能多出一个向心力。
向心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感受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组实验,水平面上,小球在细绳拉力作用下做圆周运动
猜想:向心力大小可能与质量、半径、角速度有关
演示探究:向心力演示仪
1、保持ω和 r 相同,研究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 F 与质量 m 之间的关系;
2、保持 m 和 r 相同,研究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 F 与角速度ω之间的关系;
3、保持ω和 m 相同,研究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 F 与半径 r 之间的关系;
理论推导:
F 合=Fn
F 合=man F=mrω2
an =ω2r
讨论交流:为什么在向心力大小的两种表达式中,一个式子中向心力的大小与半径成正比
另一式子中向心力的大小却与半径成反比?
实例分析(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1、游乐场中的旋转秋千 圆锥摆;
2、女运动员在冰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观察思考:
1、 链球是在做匀速圆周运动吗?
2、 怎样才能使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大、变小呢?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