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ID:683521

大小:72

页数:34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7-2018 学年贵州省黔南州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 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 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 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 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 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 2 0 世 纪 9 0 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 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 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 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 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 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 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 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 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 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气开 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 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 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⑥ 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 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 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 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娱乐 与享受。 ⑦ 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 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 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 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畅地交流,则 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何以悟“道”》,有删改) (1)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B.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蓬勃发展的华语散文。 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世界的感觉。 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系。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① 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 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 ② 至 ④ 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 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 ⑤⑥ 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 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D. ⑦ 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作者, 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这一文体看似平淡如水,但我们的散文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取得了辉煌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B.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所以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 文。 C.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带入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 D.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 2.(14 分)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 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於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每个人都 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 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 中做了一个梦!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 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 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 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 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 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 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 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 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 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 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 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 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 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 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 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 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 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 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 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 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 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 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 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 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黢黑又有几分红润的 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 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 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 年 4 月 10 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听到保姆 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后加剧了对父亲安危的牵挂。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 人情冷漠。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 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女主人公没有回乡看望父亲,更多的是因为她在母亲去世、父亲中风失语瘫痪在床后,有意识地逃 避那个地方。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 简要分析。 (3)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 3.(12 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 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 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 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 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 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 年 7 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 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 工作。 1928 年 9 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 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 年和 1935 年,谭云山先 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 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 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 戈尔 1924 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 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 年, 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泰戈尔听到这一 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 建一中国学院”。 1934 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 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 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 10 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 5 万卷。1936 年, 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 年 4 月 14 日,正值孟 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 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 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 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 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 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 (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1)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由泰戈尔于 1924 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 C.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谭云山倡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 E.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3)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4.(19 分)文言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 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 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 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 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 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 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 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 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 顾:照顾。 B.诸郎中执兵. 兵:兵器 C.秦王还柱而走. 走:逃跑。 D.轲自知事不就. 就:完成。 (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在古时指书写礼单和泛指修好通聘问的书札礼单和礼品。 B.乃朝服,设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 引上殿。 C.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 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D.必得契以报太子..也:太子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 是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叙述了荆轲借献图之机行刺秦王、失利被杀的过程。 B.文中塑造了一个沉着冷静、勇敢无畏、舍生忘死的荆轲形象。 C.侍医夏无且想用自己随身的药囊捉住荆轲,解救秦王。 D.文中描写了秦王遇刺时惊惶失措、事后惊魂未定的情状。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②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5.(11 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作 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 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6.(5 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分别用“ ”和“ ”两句来比喻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花容月貌和被 抛弃后的体弱色减。 (2)《离骚》中,表明屈原不在意他人不理解的一句是“ 。” (3)《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月下美景,心情舒畅,于是与友人“ , 。”并因此有了如 同乘风飞行、羽化升仙的感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3 分)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 自导演们不再仰望西方,而开始聚焦民族文化宝藏和中国土壤之后,原创剧目首当其冲....,显示了继 承与创作并举的魅力。 ② 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因人而异。既不能投鼠忌器....,甘心做了井底之蛙;也不能盲目跟 风,把留学当出路。 ③ 美国有线新闻网在线博客“安全检查”的分析文章称,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突然去世给外界带来未 知的震动..。 ④ 高校加强创业教育不能本末倒置....,过于强调创业之“术”,而忽视创业之“道”,简单地以创业成败 论英雄。否则,是违背立德树人这一培养原则的。 ⑤ 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显示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庭抗礼....的局面。 短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稳定。 ⑥ 针对校车事故频繁发生的情况,日前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家访等多种形式,加 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 A. ①③⑤ B. ①②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8.(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17 年 10 月 1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 委员向大会作的报告,新华网摘取了报告中直抵人心的 19 句话,以飨广大网友! B.2017 年 6 月 9 日,由省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 2017 都匀毛尖茶 人会在贵州都匀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名茶人齐聚中国茶文化博览园,共商文化引领“黔茶出山” 发展大计 C.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民生改变的认识正在从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提升为美化环境、增进 健康、提升生命质量等更高更多的获得感 D.普京 12 月 8 日在全俄罗斯人民阵线联邦协调委员会上发言时表示,尽管该阵线成员来自社会各界, 但都有着发展国家的共同理想 9.(3 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妈妈在昨天的家长会上对老师说:“犬子在第三次月考中获得好成绩,全亏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 全家都非常感谢您。” B.王奶奶昨天路过学校门口时,差一点就被路中间的一个玻璃瓶绊倒了,多亏放学路过的小姑娘眼疾 手快,随手把瓶子捡走,惊魂未定的奶奶连忙对小姑娘说:“谢谢你啊,小姑娘,谢谢你的绵薄之力!” C.数学李老师对课代表陆晓晓说:“你每天收发大家的作业,真是劳苦功高啊!” D.刘大爷对商场经理说:“贵商场待客很热情,服务很贴心,下次我还要惠顾” 10.(6 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① 。《荷塘月色》一文中体现出来的就有以下几种: ② 。它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 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对散文的艺术欣赏。二是“比拟”。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 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它 ③ ,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 三是部分地重复语言。 在重复中开拓出新的意义,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11.(5 分)结合语境,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 生生死死的水草,在季节的轮回中起起落落,却不曾泯灭绿色的梦想。 四.作文(60 分) 12.(60 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中新网邯郸 11 月 10 日电(肖光明 李晓伟)学生每天上课前要向老师鞠躬行礼,弯腰 90 度,停 10 秒 以上,老师回礼弯腰不得小于 45 度;每周家庭作业,学生必须向父母长辈鞠躬说声“您辛苦了”,为老 人洗脚一次不得少于 3 分钟……近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尚书中学因为这项特殊的礼仪校规 “火”了。 有的网友支持,说是在发扬尊师孝亲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在搞形式主义,更有人表示对 学生来说考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对此,你怎么看,试结合材料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2017-2018 学年贵州省黔南州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9 分)(2015•合肥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 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 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 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 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 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 2 0 世 纪 9 0 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 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 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 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 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 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 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 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 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 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气开 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 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 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⑥ 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 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 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 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娱乐 与享受。 ⑦ 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 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 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 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畅地交流,则 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何以悟“道”》,有删改) (1)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B.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蓬勃发展的华语散文。 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世界的感觉。 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系。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 ① 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 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 ② 至 ④ 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 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 ⑤⑥ 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 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D. ⑦ 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作者, 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散文这一文体看似平淡如水,但我们的散文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取得了辉煌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B.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所以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 文。 C.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带入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 D.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 权所有 【分析】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 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想象. 【解答】(1)B 原文第三段说的是“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另外“华语散文”也扩大 了范围,第三段“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 (2)A 第 ① 段并没有“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B“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 三个不同角度”错,在文中第三段“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文化传承、传播纽带”是一个 角度;D 前后的因果关系无中生有.另外,作者并没有说“新时期散文繁荣”,作者只是说“热闹”,第 五段“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 (3)B 因果倒置.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所以散文是“文体之母”.第三段:如果回溯 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 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答案: (1)B (2)C (3)B 【点评】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 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 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 与或然、 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2.(14 分)(2017 秋•黔南州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 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於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每个人都 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 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 中做了一个梦!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 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 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 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 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 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 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 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 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 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 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 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 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 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 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 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 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 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 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 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 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 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 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 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 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黢黑又有几分红润的 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 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 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 年 4 月 10 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听到保姆 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后加剧了对父亲安危的牵挂。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 人情冷漠。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 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女主人公没有回乡看望父亲,更多的是因为她在母亲去世、父亲中风失语瘫痪在床后,有意识地逃 避那个地方。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 简要分析。 (3)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 【考点】41:小说阅读. 菁优网版 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2)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解答】分析: (1)B 项,“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错,从第二段“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 呢”中可看出,小说只体现了女主人公单位工作的繁忙。 (2)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明确女主人公是一名城市青年女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从“工作实 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处,可看出女主人公是有贵任感、有进取心 的人;从和“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处,可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孝顺的人;从 “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 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处,可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善于识人的。 对情感变化的分析,也需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 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面对得病的父亲,她有着刻意的疏远;“这几天,网络里、 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一些新闻让 她牵挂父亲的安危;在火车上,她想起“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 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产生了 对父亲的依恋,同时也有了愧疚之情;在听到的士司机的“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 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话后,让她更为牵挂自己的父亲。 (3)分析小说中故事情节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内容方面, 这一情节让她联想起“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 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并让她觉得“让她觉得问一些 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故这一情节反映了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写作手 法方面,这一情节可侧面体现了父母的爱,与上文写“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 的家”形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愧疚;文章结构方面,火车上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的 情节照应前文上文“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也为下文写司机师傅说“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 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的情节做铺垫。 答案: (1)B (2)第一问:女主人公是一个有贵任感、孝顺、有进取心、善于识人的城市青年女性。(2 分)第二问: 情感变化: ① 一开始由于工作压力面对脑中风的父亲,在情感上刻意疏远; ② 在听到保姆弑杀雇主的 新闻后,对父亲的安危感到忧心忡忡; ③ 在火车上看到小孩向母亲提问的场景后激发起内心对父亲的 依恋,产生了愧疚之情; ④ 在听到的士司机的话后加深了父亲的关切。(3 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 (3) ① 内容上,这一情节使她联想起小时候自己问父母稚气问题,父母无一例外慈祥地笑她,奖赏性 地拥抱她,给她带来了幸福感,表现她的内心有了触动,重新感受到父母对她的深爱; ② 手法上,间 接体现了父母对她深沉的爱,与上文写她在母亲去世父亲中风后,有意识地逃避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 的家的行为形成对比,体现她的愧疚之情; ③ 结构上,与上文写她请假迫不及待地回家相呼应,体现 了她对父母的依恋和牵挂。(或:与下文写她听到的士大哥的话后忧虑更深做了铺垫,向读者交代了她 牵挂父亲安危的原因。>每点 2 分。共 6 分。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 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 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 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 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3.(12 分)(2017 秋•黔南州期末)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 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 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 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 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 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 年 7 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 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 工作。 1928 年 9 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 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 年和 1935 年,谭云山先 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 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 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 戈尔 1924 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 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 年, 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泰戈尔听到这一 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 建一中国学院”。 1934 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 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 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 10 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 5 万卷。1936 年, 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 年 4 月 14 日,正值孟 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 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 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 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 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 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 (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1)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由泰戈尔于 1924 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 C.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D A.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谭云山倡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 E.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3)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考点】43:传记阅读. 菁优网版 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 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 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B、“由泰戈尔于 1924 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错误,原文表述为“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 1924 年到中国访问 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 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 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 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故选 B.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 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 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B、“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 学教授中文”错误,原文表述为“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 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C、“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错误,原文表述为“谭云山先 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E、“最 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原文无依据.故选 AD. (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言 之成理即可.这实际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 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谭云山一生植根于中印文化的交流,为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朽的 努力,而玄奘也是中意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谭云山先生最后在印度去世,魂归印度,这是一种不朽的 人生贡献,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答案: (1)B (2)A D (3) ① 谭云山和玄奘一样,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因此可称为“现代玄奘”. ② 谭云山在 印度“归西”而没有像玄奘一样归国,他的贡献主要是“东土送经”而不是玄奘般的“西天取经”,所 以说他不是“现代玄奘”. 【点评】解答传记类阅读探究题的原则:有文本意识、“小论文”表述意识、条理意识. (1)有明确的观点,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 (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 论证要分点列出依据. (3)联系社会现实适当展开,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4)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5)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4.(19 分)(2018 秋•新疆期末)文言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 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 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 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 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 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 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 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 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荆轲顾.笑武阳 顾:照顾。 B.诸郎中执兵. 兵:兵器 C.秦王还柱而走. 走:逃跑。 D.轲自知事不就. 就:完成。 (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在古时指书写礼单和泛指修好通聘问的书札礼单和礼品。 B.乃朝服,设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 引上殿。 C.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 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D.必得契以报太子..也:太子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 是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节选部分叙述了荆轲借献图之机行刺秦王、失利被杀的过程。 B.文中塑造了一个沉着冷静、勇敢无畏、舍生忘死的荆轲形象。 C.侍医夏无且想用自己随身的药囊捉住荆轲,解救秦王。 D.文中描写了秦王遇刺时惊惶失措、事后惊魂未定的情状。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②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 权所有 【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 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 “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 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解析: (1)A 项“顾”解释为“照顾”有误,应解释为“回头看”,句子翻译为: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 笑。 (2)D 项“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长子继承制”表述有误,是嫡长子继承制。 (3)C 项“侍医夏无且想用自己随身的药囊捉住荆轲”表述有误,原文“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 轲”中“提”的意思是“投击”,不是捉住他。 (4) ① “币”,礼品;“遗”,赠送,句子翻译为: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秦王的宠臣中庶 子蒙嘉。 ② “函”,用匣子装;“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应是“于庭拜送”;“使使”,第一个“使”,动词,派遣, 第二个“使”,名词,使者;“闻”,使动用法,使…闻,告诉,句子翻译为:用匣子装好,燕王在朝廷 上行跪拜大礼将它送出去,派遣使者把这些告诉大王。 答案: (1)A (1)D (3)C (4) ① 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② 用匣子装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将它送出去,派遣使者把这些告诉大王。 参考译文: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 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 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 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 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 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 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 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 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 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 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 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 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 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 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于是拔出剑 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 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 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 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 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 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 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 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 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5.(11 分)(2017•长汀县校级模拟)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DE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作 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 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考点】5E:羁旅诗. 菁优网版 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 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 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内容和情感错误.D 项,“北 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E 项,“结句是诗人途中的所见所感”错,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 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 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 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 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从“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一句可以 读出诗人被贬职南方蛮荒之地,突出内心的无比惆怅和伤悲的思绪;“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形象 别致写出作者思想的愁绪. 答案: (1)DE (2) ① 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 ② 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 ③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虽然被贬为 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 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赏析: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是诗人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所作的诗. 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 在路途中,正是寒食节,在阳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对君主的惦 念. 【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 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 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 方式分析情感. 6.(5 分)(2018 秋•新疆期末)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分别用“ 其叶沃若 ”和“ 其黄而陨 ”两句来比喻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花 容月貌和被抛弃后的体弱色减。 (2)《离骚》中,表明屈原不在意他人不理解的一句是“ 不吾知其亦已兮 。” (3)《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月下美景,心情舒畅,于是与友人“ 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茫然 。” 并因此有了如同乘风飞行、羽化升仙的感受。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 菁优网版 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 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 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 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 篇。 【解答】(1)其叶沃若,其黄而陨(重点字:陨) (2)不吾知其亦已兮。(重点字:已) (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重点字:苇、茫) 【点评】《赤壁赋》中的名句辑录: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 成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3 分)(2017 秋•黔南州期末)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 自导演们不再仰望西方,而开始聚焦民族文化宝藏和中国土壤之后,原创剧目首当其冲....,显示了继 承与创作并举的魅力。 ② 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因人而异。既不能投鼠忌器....,甘心做了井底之蛙;也不能盲目跟 风,把留学当出路。 ③ 美国有线新闻网在线博客“安全检查”的分析文章称,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突然去世给外界带来未 知的震动..。 ④ 高校加强创业教育不能本末倒置....,过于强调创业之“术”,而忽视创业之“道”,简单地以创业成败 论英雄。否则,是违背立德树人这一培养原则的。 ⑤ 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显示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庭抗礼....的局面。 短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稳定。 ⑥ 针对校车事故频繁发生的情况,日前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家访等多种形式,加 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 A. ①③⑤ B. ①②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考点】19:词语(熟语)使用. 菁优网版 权所有 【分析】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要熟记成语含义,结合语境准确使用。 【解答】 ①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不是第一个,望文生义,错误。 ② 投鼠忌器:意思是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不能 用于表达胆子小,顾虑多,错误。 ③ 震动:使颤动,使人心里不平静,正确。 ④ 本末倒置:意思是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正确。 ⑤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只用 于两者之间,此句误用于三者之间,错误。 ⑥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 通畅,正确。 故选:B。 【点评】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切忌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 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例: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 年高考题第 4 题 D 项) 句中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句子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 得静悄悄的。曲解的词义与所要表达之意正好相反。 2、用错对象,张冠李戴(看清成语的使用范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如: 例: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 美奂。(1999 年高考题第 4 题 B 项) 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轮”:高大,“奂”:众多,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 屋。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3、误用褒贬,情感错位 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 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例: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 可谓处心积虑。(1998 年高考题第 5 题 B 项) “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4、颠倒尊卑,不知谦恭(理解成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成语使用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 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 例: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5、语义重复,自相矛盾 例: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 年高考 题第 4 题 A 项) “莘莘学子”意为众多的学生,它的前面却用“一位”修饰,自相矛盾导致逻辑错误。 6、搭配不当,不合习惯(注意成语与前后词语的搭配以及语意重复) 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的用法。如: 例: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8.(3 分)(2017 秋•黔南州期末)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17 年 10 月 1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 委员向大会作的报告,新华网摘取了报告中直抵人心的 19 句话,以飨广大网友! B.2017 年 6 月 9 日,由省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 2017 都匀毛尖茶 人会在贵州都匀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名茶人齐聚中国茶文化博览园,共商文化引领“黔茶出山” 发展大计 C.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民生改变的认识正在从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提升为美化环境、增进 健康、提升生命质量等更高更多的获得感 D.普京 12 月 8 日在全俄罗斯人民阵线联邦协调委员会上发言时表示,尽管该阵线成员来自社会各界, 但都有着发展国家的共同理想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 菁优网版 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 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 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 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解析: A 项,成分赘余,“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向大会作的报告”中“的”字多余,前面都成了定语, “报告”成了中心词,删去“的”; B 项正确; C 项,搭配不当,“更高…获得感”不搭配,可将“更高”改为“更强”; D 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该阵线成员”,当主语一致时,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要 放在主语之后,将“尽管”移至“成员”后; 故选:B。 【点评】搭配不当: 这类病句中最常见的句式是“是否(能否、有无)……是……”,即前面用肯定+否定的选择形式,后面 只用肯定的或否定的形式。修改的原则是使前后一致。 专家认为成分搭配不当的现象主要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修饰成分与中心 词搭配不当、关联词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联合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 例 1: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 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解析:“社会公众专利意识”与“不断提高”不能搭配,可改为“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专 利意识不断增强”。 例 2: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 对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析:可将“创造的”改为“创造了”,使主语为“王维”。 例 3:中国史学家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越来越显示出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从对外 国史学的一般性介绍走向研究和判断的层面,从而为中外史学家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解析: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了,如果补出主语来,这个分句就是“中国史学家显示出学术含量”, 属于主谓搭配不当。 2、动宾搭配不当 例 1: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 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解析:搭配不当,“吸引”不能与“关注”搭配。 例 2: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 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解析:“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应为“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挖掘特色文化内涵”。 3、主宾搭配不当 例 1: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解析:删掉孩子后的“的”。 例 2: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 解析:此句宾语是由一个主谓短语充当的,但这个主谓短语的主干是“工业和农业成为国家“.主宾意 义明显不当、可将“国家”改为“行业”等。 4、修饰成分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题: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创造出来 解析:聪明与手搭配不当,可将聪明改为灵巧 (2)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题: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 解析: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 (3)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题:同学们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解析:教室不能打扫得“整整齐齐”,可改为“把桌椅摆放的整整齐齐”。 5、关联词搭配不当 1、应用这种罗盘,无论在阴云密布以及早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 “无论……(还是)……(都)” 2、球员们深深理解这一点:一个球的输赢,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面子,而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 改为:而且是 6、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 1: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解析:应该是“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努力”而非“是否努力”。 例 2.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 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解析:“国力的强弱”与“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一致,搭配不当。 9.(3 分)(2017 秋•黔南州期末)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妈妈在昨天的家长会上对老师说:“犬子在第三次月考中获得好成绩,全亏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 全家都非常感谢您。” B.王奶奶昨天路过学校门口时,差一点就被路中间的一个玻璃瓶绊倒了,多亏放学路过的小姑娘眼疾 手快,随手把瓶子捡走,惊魂未定的奶奶连忙对小姑娘说:“谢谢你啊,小姑娘,谢谢你的绵薄之力!” C.数学李老师对课代表陆晓晓说:“你每天收发大家的作业,真是劳苦功高啊!” D.刘大爷对商场经理说:“贵商场待客很热情,服务很贴心,下次我还要惠顾”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菁优网版 权所有 【分析】考查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要熟记谦辞敬辞,结合语境、对象准确使用。 【解答】A、犬子,谦辞,称呼自己的儿子,正确; B、绵薄之力,谦辞,不能用于别人; C、劳苦功高,勤劳辛苦,功劳很大,课代表辅助老师工作,用在此处词义太重; D、惠顾,光临;惠临,敬辞,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不能用于自己。 故选:A。 【点评】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 “令”字一族。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 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 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 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 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复(多用于书信): 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 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 某事);惠赠:指对方赠誉(财物)。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 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10.(6 分)(2017 秋•黔南州期末)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① 传统的散文语言技法多种多样 。《荷塘月色》一文中体现出来的就有以下几种: ② 一是“通 感” 。它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对散文的艺术欣赏。二是 “比拟”。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它 ③ 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 , 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 三是部分地重复语言。在重复中开拓出新的意义,产生回环往复 的艺术效果。 【考点】2B:补充句子. 菁优网版 权所有 【分析】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要通读语段,整体把握大意。 【解答】段意:传统的散文语言技法多种多样。 通读语段, ① 后面以《荷塘月色》为例具体分析散文的语言表达技巧丰富多样,此处应总领全文,故: 传统的散文语言技法多种多样; ② 后句是对该句的具体解释,“它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提示手法 是通感,故:一是“通感”; ③ 承接上文艺术手法的效果分析,后句“而且”提示此处应为“不仅”,故: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 生动 答案: ① 传统的散文语言技法多种多样 ② 一是“通感” ③ 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 【点评】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 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 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11.(5 分)(2017 秋•黔南州期末)结合语境,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 生生死死的水草,在季节的轮回中起起落落,却不曾泯灭绿色的梦想。 【考点】83:仿写. 菁优网版 权所有 【分析】考查仿写句式,要仔细分析被仿写句的特点,做到形式和内容上的一致。 【解答】从所给示例看,采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一种执着顽强的精神,前后语句有一定的联系即可。句 式为:﹣﹣﹣﹣﹣﹣(叠词)的﹣﹣﹣﹣﹣﹣,在﹣﹣﹣﹣﹣﹣中﹣﹣﹣﹣﹣﹣﹣(叠词),却不曾﹣ ﹣﹣﹣﹣﹣﹣﹣。 答案: 弯弯曲曲的河流,在高低的磕绊中坎坎坷坷,却不曾迷失追求的方向。 【点评】仿写时要从形式和内容上具体分析例句的特点,关注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关注句子内容上的 逻辑关系。 四.作文(60 分) 12.(60 分)(2018 秋•新疆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中新网邯郸 11 月 10 日电(肖光明 李晓伟)学生每天上课前要向老师鞠躬行礼,弯腰 90 度,停 10 秒 以上,老师回礼弯腰不得小于 45 度;每周家庭作业,学生必须向父母长辈鞠躬说声“您辛苦了”,为老 人洗脚一次不得少于 3 分钟……近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尚书中学因为这项特殊的礼仪校规 “火”了。 有的网友支持,说是在发扬尊师孝亲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在搞形式主义,更有人表示对 学生来说考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对此,你怎么看,试结合材料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考点】91:材料作文. 菁优网版 权所有 【分析】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主要讲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尚书中学的特殊的礼仪校规。不同 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观点认为是在发扬尊师孝亲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在搞形式主义, 更有人表示对学生来说考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结合材料分析,明确自己的观点,结合观点立意。可以 赞同这一特殊的礼仪校规。立人先立德,要培养孩子高尚的品格;学校推行礼仪校规,是为了更好地传 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校通过校规的方式,在学生中培养礼仪的观念;学校通过抓德育进而抓学习, 只有激发出学生爱国的热情、报效祖国、回报父母的理想,自然而然也就有动力学习;要想孩子成才, 要让他先学会做人,现在家长不应该只是看孩子成绩,更应该希望孩子能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等。可以 持中立的观点。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感恩提示,但更要内化于心,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还不能充 分地理解和体会父母和老师的慈爱和不易,因此确实需要各种形式的感恩提醒和提示。但礼仪更多地是 涉及个人的事,具体采取哪种形式可以不做硬性规定,学校要做的应该是将礼的观念和意识内化于学生 心中,认为作为尚书中学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只要当事的老师、学生及家长认为礼仪校规好,那它就 是一种很好的校园文化和教育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将这种形式推广,不同的学校应该有自己独特 的校园文化。也可以持反对观点,所有学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特点,遏制学生的 个性发展;每天都要想着完成这些任务,加重学生的负担等,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立意: 1、赞同:这是立德树人的体现,十分之必要; 2、反对:形式主义不可取,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3、中立:凡事不可过度,适当的即可。 【解答】 德育比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更重要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尚书中学的特殊礼仪校规“火”了。学生每天上课前要向老师鞠躬 行礼,弯腰 90 度,停 10 秒以上,老师回礼弯腰不得小于 45 度;每周家庭作业,学生必须向父母长辈 鞠躬说声“您辛苦了”,为老人洗脚一次不得少于 3 分钟…… 以“尊师孝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切入点,以外显礼仪为承载方式,培养学生对父母和老师 的感恩之心,这样的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看得见,行得实。学生长期坚持这样做,必然能起到净 化心灵、纯洁情感、提高道德修养的作用,从而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 对于“学习”和“礼仪”二者之间的关系,《论语》中孔子曾有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论述,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必须做到“博 学于文”,并且“约之以礼”,这样做才不会离经叛道,才能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人才培养观,不仅适合于古代教育,也是今天教育应当追求的 目标。 首先,学校要引导学生勤奋好学,使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教师是人类 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只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 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知识丰富了,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的提高就会水到渠成。 其次,学校教育要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的原则。学生“博学于文”,只是完成了教育一半的任务, 还要“约之以礼”,通过各种礼仪规范,引导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明礼守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的之所在。 许多学校管理者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却往往本末倒置。他们认为学生只要 学习成绩好,就能“一俊遮百丑”,不少家长更是这样认为。其实,成绩好并不代表品德好,成绩好的 学生将来也不一定个个都是人才,有的人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社会上学问渊博、拥有 高学历却做出不合乎道德甚至违法之事的人比比皆是,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从小没有养成“约之以礼” 的习惯,无视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一足失成千古恨”是其注定的结果。 德育应该是一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体验式教育,而不是胡子眉毛一起抓的标语 口号式教育。以“尊师孝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让学生从孝敬父母、尊敬教师的礼仪规范做 起;家校联合,设计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化。我相 信,如果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有孝心,人人能尊师,对人对事时时怀有感恩之心,这些孩子将 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将是一个有爱心和集体荣誉感的人。 学习是人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智慧;礼仪则是 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规范,只有人人信守,实时践行,才能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社会才能健康有 序地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立德树人”比考好成绩更重要。 【点评】本题所给材料是一则时事新闻,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 行: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 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 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 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 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 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以其中一个角 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 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参与本试卷答题和审题的老师有:王霞;江山无限;一片树叶;李玦;与谁同坐轩;荷塘月色(排名不分 先后) 菁优网 2019 年 9 月 30 日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