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中国现代政治和外交-2021年高考复习专题讲解与知识拓展课件(政治史部分)30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3 中国现代政治和外交-2021年高考复习专题讲解与知识拓展课件(政治史部分)30张

ID:678487

大小:274.32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1-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与中国的外交 一轮复习:必修一《政治文明历史》 【单元概览】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政治文明史的主线。 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国际社会从无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 从中国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古代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由 专制制度国家向民主国家过渡。 这一阶段是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历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不仅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而且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下,中国日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 (1)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是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中央 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就是 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 (2)“文化大革命”十年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时期。十 年间法律制度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政治遭受破坏。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走 上健康、正常、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民主制度 不断完善。 第1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的 政 治 建 设 新中国成 立初期的 政治建设 新中国 的成立 筹备: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_______________ 会议,讨论____________有关事宜,通过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文件 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成立: 意义:①标志着____________的基本胜利; ②中国进入了______________的新时代,开始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___________社会过渡。 ③它是___________普遍原理与_____________ 相结合的胜利。 ④国际: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削弱了帝国主义 的统治,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新民主革命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实践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的 政 治 建 设 新中国成 立初期的 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的颁布 颁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 内容:确立了我国的________和政府组织原则;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方针政策; 并将_______________写入宪法中。 政治制度 过渡时期总路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特点: ①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宪法; ②巩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果; ③为社会主义_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意义: 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 民主和法制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不 同 点 背景 性质 制定主体 内容 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国家政 体和国体 经济方针 历史意义 对新中国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 和指导作用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同点 都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新中国成立前 过渡时期 临时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各种经济成分并存 对工商业进行调整 三大改造 计划经济体制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的 政 治 建 设 新中国成 立初期的 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的颁布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建立 确立: ①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代表 经人民普选产生,这昭示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⑤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民主的广泛性。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发展线索: 历史意义: 特点: ①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 ②1957年后趋于停顿; ③文革期间名存实亡;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发展、完善。 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的 政 治 建 设 新中国成 立初期的 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的颁布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建立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 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发展线索: ①历史基础:民主革命时期团结合作、共同 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②初步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 ③ 1956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④1982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性质: ①政治协商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 形式; ②政协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其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政协会议是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 政议政的舞台。 意义: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的 政 治 建 设 新中国成 立初期的 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法律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 确规定,1954年宪法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实施情况:全国有五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 治州和自治县。 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______自治区, 新疆、广西、宁夏、最后一个是1965年成立的 ______自治区。 内蒙古 西藏 特点: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加强了民 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 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严重的“左”倾错 误,被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利用。 原因: 实质:“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的 政 治 建 设 新中国成 立初期的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 建设的曲 折发展 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的表现: ①生命与财产安全等基本人权遭受肆意践踏; ②无政府主义泛滥; ③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 新时期的民 主法制建设 (1978年以后) 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1981年十一届 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 背景: 1982年颁布新宪法; 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用法律来 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成就 ①首要环节: ②政治体制改革: ③法制建设: 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 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严重的“左”倾错 误,被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利用。 原因: 实质:“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的 政 治 建 设 新中国成 立初期的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 建设的曲 折发展 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的表现: ①生命与财产安全等基本人权遭受肆意践踏; ②无政府主义泛滥; ③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 新时期的民 主法制建设 (1978年以后) 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1981年十一届 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 背景: 成就 ①首要环节: ②政治体制改革: ③法制建设: ④进行基层民主选举: 既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又贯彻了 依法治国的精神,是中国民主政治建 设最基本的一环。 1989年颁布《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表现: 农村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为: 意义: 第2讲 祖国统一大业 祖 国 统 一 大 业 雏形: 基础: 形成: 宪法保证: 成为国策: “一国两制”伟 大构想的形成 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1981年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1982年写入宪法 1984年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的 成功实践 条件: ①前提条件: ②关键因素: ③群众基础: 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渴望回归 ①1984年12月《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回归: ①1985年中葡两国开始磋商; ②1987年《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的主权。 澳门回归: 第2讲 祖国统一大业 祖 国 统 一 大 业 “一国两制”伟 大构想的形成 “一国两制”的 成功实践 条件: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①对港澳: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 的新纪元; ②对民族:洗刷了民族的百年国耻; ③对国家:是“一国两制” 的成功运用,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对世界: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 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港澳回归 的意义 第2讲 祖国统一大业 祖 国 统 一 大 业 “一国两制”伟 大构想的形成 “一国两制”的 成功实践 海峡两岸关 系的新发展 1980年后海峡两岸“三通”限制逐渐放松; 2008年12月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直接通 邮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三通”基本实现。 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交流: 1992年汪辜会谈——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会谈: ①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 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②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中国共产党努力推进统一: 【知识拓展】 ①正确的方针: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 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②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③交流的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 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④强大的祖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 拥有巨大的感召力。 ⑤共同的信念:两岸人民希望实现和平统一。 ⑥国际的公认。 1.台湾统一问题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①“台独”势力的活动还相当猖獗。 ②国际反华势力横加干涉。 不利因素: 【知识拓展】 ①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②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和外国的经 济、文化关系不变。 ③保护私人财产和外国在当地的经济利益。 2.我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政策的异同。 相同点 : ①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港澳则是殖民主 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是国家主权问题。 ②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不同点: 第3讲 中国的外交 中 国 的 外 交 建国初期——开拓 外交新局面 (“重整山河,崭 露头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背景 国际形势: ①两极对峙,美苏冷战。 ②美国敌视遏制中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 军事包围),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 国内形势: 外交方针和政策: 方针:独立自主和平 政策: 政策 内容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 关系,另建立新的平等 的外交关系。 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 主的对外关系,标志着中国 人民独立自主,结束了半殖 民地地位。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 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 的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 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有利于巩固独立主权,并为 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 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新中国政府在外交 上坚定不移的站在 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卫人民革命 胜利成果、维护独立与主 权的斗争中,不致于被孤 立。有利于巩固革命成果 和捍卫国家主权。 中 国 的 外 交 建国初期——开拓 外交新局面 (“重整山河,崭 露头角”) 背景 外交方针和政策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此次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共谋发展 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亚非精神”。 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底与印度处理西藏问题时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 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 为国与国之间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 ③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中 国 的 外 交 建国初期——开拓外交新局面 (“重整山河,崭露头角”) 60年代——反苏、反美“两只拳头出击” 70年代——外交关 系获得重大发展 (“雨后彩虹,光 彩夺目”) 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背景: 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 用大为加强。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恢复联合国 合法席位 成就 原因: 1971年第26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恢复: 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②中国外交胜利,国际地位提高; ③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 极作用; 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意义: 中 国 的 外 交 建国初期——开拓外交新局面 (“重整山河,崭露头角”) 60年代——反苏、反美“两只拳头出击” 70年代——外交关 系获得重大发展 (“雨后彩虹,光 彩夺目”) 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背景: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成就 中美关系 正常化 从美国方面看: ①70年代美国霸权衰落(滞胀、欧日、 不结盟、越战); ②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 ③“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从中国方面看: ①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受到苏联威胁 ②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原因: ①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中美联 合公报》; ② 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③ 1979年元旦两国正式建交。 表现: 中 国 的 外 交 建国初期——开拓外交新局面 (“重整山河,崭露头角”) 60年代——反苏、反美“两只拳头出击” 70年代——外交关 系获得重大发展 (“雨后彩虹,光 彩夺目”) 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背景: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成就 中美关系 正常化 从美国方面看: 从中国方面看: 原因: ①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中美 联合公报》; ② 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③ 1979年元旦两国正式建交。 表现: ①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国际上 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②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③构建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现 代化建设。 意义: ①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调停”获得侵略权益发动, 1858年签定《天津条约》; ③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⑤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瓜分中国; ⑥抗日战争期间,援华抗日; ⑦抗战胜利后,扶蒋反共; ⑧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外交孤立政策; ⑨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走向正常化。 【知识拓展】 1.中国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的演变: 中 国 的 外 交 建国初期——开拓外交新局面 (“重整山河,崭露头角”) 60年代——反苏、反美“两只拳头出击” 70年代——外交关 系获得重大发展 (“雨后彩虹,光 彩夺目”) 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背景: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成就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关系 正常化 国际上出现更广泛的同中国建交 的热潮,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 发展,出现了新局面。 原因: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推动。 表现: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交; 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意义: 中 国 的 外 交 建国初期——开拓外交新局面 (“重整山河,崭露头角”) 60年代——反苏、反美“两只拳头出击” 70年代——外交关系获得重大发展(“雨后彩虹,光彩夺目”) 80年代以来——和 平与发展 (“东方 巨人,举足轻重”) 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背景 国际: 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 国 的 外 交 建国初期——开拓外交新局面 (“重整山河,崭露头角”) 60年代——反苏、反美“两只拳头出击” 70年代——外交关系获得重大发展(“雨后彩虹,光彩夺目”) 80年代以来——和 平与发展 (“东方 巨人,举足轻重”) 背景 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的关系; 积极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反恐) 成就 (1)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侧重经济) 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际、共同发展。 ①四项原则: ②表现: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的经济技术合作; 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02年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侧重政治) ①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不结盟、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 ②表现: 中 国 的 外 交 建国初期——开拓外交新局面 (“重整山河,崭露头角”) 60年代——反苏、反美“两只拳头出击” 70年代——外交关系获得重大发展(“雨后彩虹,光彩夺目”) 80年代以来——和 平与发展 (“东方 巨人,举足轻重”) 背景 成就 对中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 造良好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位。 对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推动世 界多极化趋势;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 新秩序的建立。 意义: 【知识拓展】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1928-1949): 2.中国外交演变历程: (1)清前期: 朝贡外交、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2)清末:屈辱外交 (3)民国时期(1912-1949): (4)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改订新约运动:争取关税自主权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软弱”外交 卖国外交 “自主”外交 ①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从本质上都是国内政策的延 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 上层建筑、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②外交工作的出发点是基于自己国家的利益; ③外交政策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 ④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⑤“弱国无外交”; ⑥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知识拓展】 3.从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