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教材分析: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节是本章的第五节也是最后一节是对前几节课
的进一步深化,在本章中起到了巩固前知的作用。因此,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之一。
教材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人类活动这四个因素来阐述,考虑
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知识处理上,教材降低了难度,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
因问题,而是采用示意图与思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各因素对气
候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列举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形成气候的各种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
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
统一。认识形成气候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受到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2、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海陆性质差异对气温季节变化的影响。
3、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难点:1、海陆性质差异对气温季节变化的影响。
2、通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教学过程:
(导入)我将以介绍我国著名旅游城市的形式导入,利用图片和讲解吸引学生
的注意。让学生体会不同于身边的景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进而进入新课的讲解。
(投影)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它们是
如何影响气候
一、纬度因素
1、看图后小组讨论:联系已学知识,讨论纬度高低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分小组回答。
2、结合学生回答,对知识点进行讲授。
二、海陆因素
1、看图理解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列举生活实例
井水冬暖夏凉的生活经验→同纬度地带在夏季时海洋、陆地气温谁更高?冬季
呢?→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2、看图回答问题分析沿海城市东京和内陆城市西安的气候差异
(1)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的差异→内陆城市西安夏季更热冬季更
冷气温年较差大,而东京刚好相反。
(2)降水的差异→内陆城市西安降水少于沿海城市东京→距海洋较近,受海洋
湿润气流影响大,降水较多。
3、对知识进行总结:距海洋较近,降水较多温差越小,距海洋较远,降水较少
温差越大。
三、地形因素
1.回顾前知:海拔每升高 1000m 气温下降多少摄氏度?→12℃→你感受过海拔对
气温的影响吗?→得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结论。
2、展示课件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动画,学生看示意图得出结论→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实例:课本《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气候示意图》,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降水差异及其原因。
4.完成 p82 思考题。
5.对知识进行总结: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
少。
四、人类活动
1、以案例的形式给出修建水库、过度放牧、全球气候变暖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
不利影响
最后以“我学到了”对课文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课堂总结:
教师投影该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课堂练习、课后作业:
新课堂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纬度因素
二、海陆因素
三、地形因素
四、人类活动
五、
教学反思:
一、 教学设计的反思
1、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是“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三大因素对气候
的影响”这一目标展开,本节课突出本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也证明了这一
点。
2、随着课改的全面进行,要求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实际教学中学生参与并不多,老师讲授大大多余学生自主学习,有些生活中的实
际体验作为 7 年纪学生并不深刻,教学中的案例(如冬天井水是暖的案例)有待
改进。。
3、地理内容多样且复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早已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
声音、动画、远距立即互动传输等等,而这些特性正可以有效地被引入认识空间、
认识地理及改善地理教学的使用上。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投影,但未完全发挥多
媒体的功能(动画、互动)。
二、 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是导入部分,图片讲解导入可以修改为一个短视频,更能
提起学生兴趣,我大概用了 2 分钟的时间来介绍我国的避暑旅游城市。
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是探究三大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是如何对气温和
降水产生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虽然这一环节内容是本次
课的重点内容,但是难度不大,所以我采用的是读图探究讨论 。但纬度、海陆、
地形三大因素知识之间的过渡部分较生硬。
纬度因素过渡到海陆因素可以对比我国内陆的西安和沿海的连云港几乎在同一
纬度,而连云港降水大大多余西安,来引出海陆因素。
海陆因素过渡到地形因素可以简述热带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脚到山顶呈
现出不同景观,来引出地形因素。
其他问题:
1、课堂气氛活跃不够,虽有部分同学踊跃回答,但是属于少数,没能把大部分
同学的积极性调动出来,而且课堂上讲的太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
2、讲课时语言不够熟练、精炼,表达不是很准确,出现口误。
改进:
1、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2、多看一些相关的地理书籍,充实自身的地理知识素养。
3、在课堂上尽量的少讲,多放学生去自学,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交
流,及时发现自己缺点。
三、反思本课的亮点
1、本次课的教学方法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应用于实
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过了大量的图片(包括教材图片)来展
示纬度、海陆、地形三大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在教学中还穿插了大家同学以
前所学过的诗句和俗语进行教学(课文 p82 思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
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地里与其他科目的统
一,同时也展现了地理科目的多样性。
2、通过认真的准备本次说课,看到很多以前没注重的东西,发现自己教学上的
不足,我对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我会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不断完善自己,
争取在实际教学中做的更好,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