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观点论点的推断与分析__找准逻辑依文判断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观点论点的推断与分析__找准逻辑依文判断

ID:650908

大小:1.54 MB

页数:37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2讲 观点(论点)的推断与分析——找准逻辑, 依文判断 活动1:论点推断与分析:做题看逻辑,文内找依据 【推断与分析·必备知识】 1.内涵阐释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所论述的具体 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的主观倾向,就是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作者 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2.特点 (1)文题即观点。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有些文章在开头提出观点。 (3)文末明观点。有的文章作者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综合,所 以往往会在文章的结尾提出。 (4)概括出观点。有的文章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作者的观点分散在 文章的几个部分。这种的观点需要概括得出。 3.题型特点 【推断与分析·关键能力】 推断分析观点关键“看三点” 一看推断过程是否合理。 即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 考试中经常考查的三类复句: (1)假设关系复句。选项用假设复句“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 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 设关系是否成立。 ( 2 ) 条 件 关 系 复 句 。 选 项 用 条 件 复 句 “ 只 有 … … 才 … … ” “ 只 要 … … 就……”“无论……都……”等表示。 (3)目的关系复句。选项用目的复句,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 为的是、以免、省得”等表述文本内容。 二看作为推断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即是否有据。 比对原文分析“条件”“原因”和“结论”“关系”是否成立。用“由此可 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 选项中的“条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 三看推断隐含信息(结论)是否合理。 推断合理与否,一要靠对原文宏观大意和隐藏的细节的精准理解与把握;二要 依据生活常识、常理。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启示是”“将会”等表示文本 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文 本内容能否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 活动2:“三看”“三比对”—— 论点推断与分析的解题技法 【推断与分析·关键能力】 新高考中,推断分析观点题目既有主观题型,也有客观题型。针对不同题型,运 用不同方法。 主观题“三看” 答 题 步 骤 一看有无关键词句,即“文眼”。这些语句,一般在文本开头,或在段落 的起始处、结尾处。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看有无分论点。有时作者为表述清晰的需要,会将中心论点拆成分论 点分别表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每一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 作者的观点 三看有无思辨。有两种方法,一是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 或多者的观点,得出作者的观点;二是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对立, 而是存在相容相交等关系,要仔细辨别方可准确把握作者观点 客观题“三比对” 一比对关键词。常见的关键词有:①表范围:“全部、所有、大部分”等;②表 程度:“严重、极其、更”等;③表推断:“一定、必须、可能”等;④表频 率:“总是、偶尔、有时”等;⑤表时态:“即将、已经、日前、目前”等。选 项往往会用以偏概全、武断绝对、混淆时态等手段设误。 二比对句子关系。常见的句子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 等。选项常用因果颠倒、强加因果,或混淆条件、时态等手段设误。碰到关联 词要格外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 三比对论点和论据。选项常用两者位置互换、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因果颠 倒等手段设误。此时需要理清选项中和原文中的逻辑关系,认真比对。 【典例剖析】 【点拨】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 件作为推断的前提,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个条件下把实现产生的结果作为推断 的结论。 条件根据前提和结论可分为:①充分条件: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 的结果,常用关联词“只要……就……”;②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产 生后面的结果,常用关联词“只有……才……”;③无条件:排除一切条件,无 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常用关联词“无论……都……”。 判断这类选项,首先区分选项是哪种条件复句。回归原文,分析原文内容 是否与之匹配。思考三方面:第一,前后分句是否构成条件关系;第二,是否将 原文中的个别因素、措施等转述成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第三,是否将原文中 的充分条件转述成必要条件,或反之。 【典例2】(2020·全国卷Ⅱ,T3—C、D) 【点拨】1.选项C: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推断的逻辑性和 前提的真实性,这两点在前文已经论述,同时,还要考生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 分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能否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合乎社 会常理,即一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 2.选项D:运用目的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复句中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 或避免某种结果,但有时目的是隐含信息,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 见关联词有:“为了、以、以便、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等。 判断此类选项正误,首先考虑目的复句是否成立,再考虑“目的”和为了实现 “目的”采用的措施、方针等是否与原文内容匹配。 【典例】(2019·全国卷Ⅰ,T3—D) 【点拨】选项运用因果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是原因,作为结论 产生的前提,后一个分句是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也可能反之,构成 “果因推断”。常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 为……,有的直接用“因此”关联结论。 分析选项的推断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关注选项句中的“因”与“果” 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 因为”等;同时还要注意因果(果因)推断是否成立。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2题。(9分) 材料一: 电影《少年的你》热映,引发了观众关于原著小说抄袭与否的热烈讨 论,“融梗”一词也随之进入大众视野。所谓“融梗”,通常是指网络文学创 作过程中汇集各方创意,在作品人物设定、故事套路等方面借用他人智力成果 的行为。有的创作者倾向于用“借鉴”来解释这种行为,有的批评者则指责其 实质为抄袭。“融梗”究竟是不是抄袭?是否应该受到法律惩戒?这些疑问集 中凸显网络文学生产传播过程中有关原创与模仿的界定难题。 “原创”是著作权制度的核心概念,和这一概念相连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作 家形象:基于灵感和生命体验,从无到有地进行创作,通过消耗自己的智力劳动, 创造独一无二的精神产品。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作家”和“原创”的 认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类型文学写作时受到挑战。网络文学从发展之初就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仿和借用,这种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法律保护不够到位, 在更深层面上是与网络类型文学生产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类型的决定作用。类型套路是网络文学的典型特征,包括穿越、玄 幻、修仙在内的几十种大类型,不计其数的小类型,是网络文学20年发展的重 要收获。类型绝大多数并非由单个作者独立创造,而是由初始设定出发,经由 大量写作者前后相继,才得以陆续展开。再如,读者前所未有的参与性。网络 作家的工作通常不再是“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而是归属于一个复杂的交 流网络。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大量互动,读者反馈至关重要,读者对创作的参 与性也大大增强,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实现类型的创造、更新和进化。 在这样一种创作机制之下,“套路”和“梗”的反复使用常难以避免。 对于类型化的网络文学创作,“融梗”只是关于写作资源使用的经验式 描述,本身并不具备道德或法律上的贬义,但这不意味着,抄袭是可以容忍的。 《少年的你》和其他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作品所引发的抄袭与否的讨论,恰恰提 醒我们,网络文学绝不是著作权的法外之地,必须找到一条既能保护写作者合 法权益又能保持网络文学创作活力的道路。 (摘编自储卉娟《网络文学:既要秩序 也要活力》) 材料二: 网络小说的类型化现象日益受到关注,人们经常把它归结为资本驱动下的 商业性产物,或是通俗流行文化的一种表征,而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真 正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成就则被批评者漠视。 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在大众读者的热情推动下不断成型,其发生发展的根本 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类型小说对人类的情感需求做出 分门别类的回应与安置。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 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或“类型电影”,在幻想中代入、融合故事主人公 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心理的补偿、平衡与满足,产生愉悦感,恢复积极的心态。 有些小说类型中的情感体验似乎与快感体验相对立,比如惊悚、恐怖小说, 它们通向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体验。这些负面情绪,人皆厌恶,但惊悚、 恐怖小说却很流行,它不仅说明人们对每一种情感体验的顽固寻求,更能体现 小说类型发生发展的原因。太平岁月,人对危险的警觉水平下降,所以会本能 地从文艺作品中寻找恐怖刺激的情景,寻求紧张体验,得到生存经验的补偿,这 些紧张感、焦虑感、恐惧感获得释放之后,读者会为自己现实的安全处境感到 松弛愉悦,这种心理需要就刺激了相关类型小说、电影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小说的类型不断被发明、扩展、更新,以创造人类 情感体验的新天地,比如科幻、侦探、推理、悬疑等都是晚近的发明,而有数 百年发展史的武侠、历史、玄幻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每种小说类型,都 聚集着大量为之着迷的读者。我们必须强调,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 主要在于其类型定势之后,总是呈现出的作者个人的独创性。人类对于新鲜事 物的需求具有与生俱来、永难满足的本能,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在 求新求变。 玄幻小说是网络小说中成绩最为显著的部分,这种类型的兴起受到了西方 玄幻小说、好莱坞电影的启示,并且在寻求“想象的本土化”这一动机支配下, 连接了中国古代神话、历史文化典籍、明清小说等资源。在作者与读者求新 求变的欲望推动下,玄幻小说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面貌,既有《恶魔法则》 《佣兵天下》等创造性地运用西方玄幻小说的魔法、龙、精灵、天使与魔鬼 等元素,也有《盘龙》《神墓》等混合了东方神魔小说与西方玄幻小说种种神 力元素,更有《间客》打破了玄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的类型界限,开辟小说类型 的新局面。这些小说,创造了独特的生命、社会文明与宇宙景观,具有文本价 值的独一性,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摘编自康桥《网络小说的类型化与独创性》,有删改)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网络小说难以避免反复使用“套路”和“梗”,这导致网络小说创新性不足, 网络文学创作活力逐渐丧失。 B.人们如果不缺少某种类型的生命情感体验,就不会通过阅读某种类型化的网 络小说来获得类似的情感体验。 C.玄幻小说的成就启示作者,网络小说创作既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又要 从西方文学作品中获得借鉴。 D.网络小说类型化虽然能满足读者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但也阻碍着网 络小说独创性作品的产生。 【解析】选C。A项无中生有,材料一说“类型套路是网络文学的典型特征…… 在这样一种创作机制之下,‘套路’和‘梗’的反复使用常难以避免”,但其 目的是突出“抄袭”无法容忍,需要保护写作者合法权益,并没有指出是“套 路”和“梗”“导致网络小说创新性不足,网络文学创作活力逐渐丧失”。B 项,材料二说“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种情感体 验的‘类型小说’或‘类型电影’,在幻想中代入、融合故事主人公的情感体 验”,如果“不缺少”,还可能会因为“向往”而阅读类型化网络小说,获得情 感体验。D项,“但也阻碍着网络小说独创性作品的产生”无中生有,材料二说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小说的类型不断被发明、扩展、更新,以创造人类情 感体验的新天地……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类型定势之 后,总是呈现出的作者个人的独创性。……方法却永远在求新求变”可见,类 型并未阻碍独创性作品的产生,相反正被独创性发明、扩展、更新着。 2.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如何实现网络小说写作的创新。(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推断文中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 息进行概括,根据材料一“网络作家的工作通常不再是‘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 思’,而是归属于一个复杂的交流网络。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大量互动,读者 反馈至关重要,读者对创作的参与性也大大增强,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实 现类型的创造、更新和进化”可见,要重视读者的反馈,从而共同汇聚创意;根 据材料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小说的类型不断被发明、扩展、更新,以创 造人类情感体验的新天地……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类 型定势之后,总是呈现出的作者个人的独创性。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具有 与生俱来、永难满足的本能,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在求新求变”可 见,要追求情感体验、写作方法上的创新求变;“玄幻小说是网络小说中成绩 最为显著的部分,这种类型的兴起受到了西方玄幻小说、好莱坞电影的启示, 并且在寻求‘想象的本土化’这一动机支配下,连接了中国古代神话、历史文 化典籍、明清小说等资源”可见,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元素;“更有《间客》 打破了玄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的类型界限,开辟小说类型的新局面”可见,还可 打破小说的类型界限,开辟小说类型的新局面。 答案:①重视读者的反馈,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②在情感体验的情景、方 法上求创新;③创造性地运用中西方小说元素;④打破小说的类型界限,开辟小 说类型的新局面。(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特别提醒】对作者的观点(论点)做出推断和分析,首先要整体把握原文的基 本内容,并以此作为判断选项逻辑关系的标准。接着比对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 分析选项的句间关系以及原文的句间关系。最后比对选项的句间关系和原文 的句间关系是否一致,或是否合乎逻辑,从而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